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3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桐大槐树是故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7 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洪桐大槐树是故园


在山西省 洪洞县 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里就是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
  走进树丛,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字。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 有趣的故事 。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 洪洞大槐树 。”
  “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一棵槐树怎么就成了亿万人的故乡了呢?
  牵涉到明初的六次移民。
  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
  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 庚寅 ,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
  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 朱元璋 和 朱棣 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
  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营等。
                                                                                       
  “这里就是我老家”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有关大槐树的传说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派宋国公 冯胜 将军西征,平定河西诸路。明王朝废除了元朝军政机构永昌路和西凉府,在凉州设立了凉州卫,属陕西行都司管辖(明甘肃属陕西布政使司)。
  凉州卫的治所凉州,在 地理位置 上历来是抗守河西走廊咽喉的重镇和多民族争夺的要地,凉州的得失关系着西北边防的大局。明朝虽然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残元势力还很大,而且西北的重点就在凉州之北。如果残元势力占据了凉州,从战略上来说明朝将处于极为不利的 局面。因此,明王朝特别重视凉州的安危和布防。在凉州的东北面从东向西,在汉长城的基 础上增修了百余里坚固的边墙,东接古浪,西连永昌;沿长城设有报警的烽火台和驻兵的 逻铺。公元1377年,驻凉州都指挥濮英出于军事防务的考虑,对凉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 增修,在原有城墙的基础上又增高了1米。公元1391年,凉州总兵宋晟 在 武威城原有东南北三门的基础上增辟西城门,并修建了东、南、北三大城门楼,修建了吊桥4座,挖了深6米多的城壕,在城墙四周修建箭楼、逻铺共36座,在北城墙的西边独建 一高楼,用来眺望远方,警报敌情。公元1574年,甘肃巡抚廖逢节、总兵石茂华又历时两年 ,用砖包砌了城墙。至此,凉州城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城汤池”。在增修加固城池的同时, 发动民工修堡筑寨,设立保甲制度,联防自卫,堡、寨联为一体,平时耕种,战时据守自卫 。因此,凉州(从明开始)以堡、寨命名的村庄遍布全境。堡寨保甲的设置,对保境安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各种措施得力,加上明对驻守武威的将领也慎于选派,如濮英、宋晟、姜、达云、毛忠等都是熟悉边情、勇敢善战的优秀将领,因而在残元势力接连窜扰,不断进攻 凉州的情况下,明朝取得了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充分发挥了凉州这一军略要地的重要作用。
  明初,由于元朝残余势力和一些少数民族的经常入侵,战争频繁,户口锐减,严重地影响着生产的发展和边防的巩固。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统治者开始实行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初期曾 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一带的数十万居民迁移到河西一带,屯田生产,充实边防。中后 期,因京畿连年荒歉,也曾移民凉、甘一带以解温饱。当时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垦种田地,谓之“民屯”,开始3年不纳赋税,3年后征税也比较轻;不在额的荒地,可任人开荒耕种,永不纳税。由于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移民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恢复。
  凉州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屯地”、“屯庄”、“吴家屯庄”等地名,许多家谱、族谱都记载 其祖先徙居凉州的事实,民间也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山西大槐树”的说法。这些情况实际 上就是明朝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历史反映。特别是大槐树的传说,有着非常确切的实证。
  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在山西省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旁。树旁有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细 雕 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文记载着明朝移民实边 和移民就食的情况。明初移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各地移民都到大槐树下集中,然后编 排队伍,分赴各地,再由接受移民的地方政府集中安置。在凉州至今还有“发放”、“安置 ” 等乡村名称,这些地方实际就是当时移民管理安置机关所在地。移民们离别养育了自己的故 土和亲人,到千万里之遥的陌生之地去生活,毕竟难以割舍。古人分别时曾有折柳相赠之习 惯,“柳”者留恋之意。移民们则带上一株槐树苗木,种植在新的土地上,以表示“怀念之情。移民活动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槐叶凋落,树上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凝 眸高耸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哀鸣,令他们不忍离去,潸然泪下,频频回首 。从这里迁徙四处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代,聊解思念故土之情。“问我故乡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便妇孺皆知。从洪洞带到各地的槐树苗木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枝繁叶茂。武威境内槐树遍布,据说与此有关。在武威众多的槐树当中,尤以城东10公里处清水乡张清堡大槐树最为著名,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树围6.9米,树高15米,树冠高大,枝叶繁茂,每年都有新枝抽发,前去观赏者不绝,还有人焚香叩拜,这也算是对祖先的怀念。1989年4月21日,武威市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以国槐为市树,充表达了广大凉州人民热爱国槐、缅怀祖先的心愿。现在,凉州城区各街道槐荫蔽日,嘉树葱郁,把古城妆点得美丽多姿。
明朝在移民屯田的同时,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设立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构,把水利纳入移 民屯田统一管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也很发达,在沿边地区设了“茶马司”,专理茶马互市,还设有专门的茶马集市。明朝于洪武五年(1372)创修了兰州黄河浮桥, 开辟了由兰州直通河西的官马大道,沿途设置了许多驿站和递运所。这些措施对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商业流通,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明朝还非常重视发展文化教育。武威现存的古建筑有文庙、海藏寺、大云寺、 莲花山 、罗什寺、金塔寺等,都是明朝新修和增修的。凉州是全国保存明代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
喜哉三晋游,一步一回头,美景看不尽,乡音心中留。

古大槐树处.jpg (108.8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4-7 21:41 上传   







2#
发表于 2014-4-26 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1 01:49 , Processed in 0.03416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