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优秀古诗词赏析(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9 1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40 收起 理由
青岛海牛 + 6
光阴 + 17
关东女侠 + 17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8-9 12:0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X谢谢!  发表于 2013-8-9 1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8-9 16:3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最喜欢的李清照的词!

点评

李清照也是我很欣赏的词作家。去青州也特意参观了她的展馆  发表于 2013-8-9 16: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8-9 17:10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词,据提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玩味词意,这首词绝不是作者与赵明诚分别时所作,而是作于远离后。
         词的起句“红耦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此句“又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藴籍,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此人的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阙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做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泽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词的换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义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閑愁”两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同感而是双方面的,一间两心之相印。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仁义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遗,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词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祯在【花草蒙拾】,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而明人俞彦【长相思】。当然,句离不开篇有赖于全篇烘托。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評林】称此词“语意飘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8-9 17:39 | 只看该作者
汇泉湾泳客 发表于 2013-8-9 16:36
这是我最喜欢的李清照的词!

在青州我也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4 16:44 , Processed in 0.03109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