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贫民窟的“幸福生活”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殷祚 在印度,随处可见到贫民窟。这里公共设施不足,人们每天要排长队去厕所,排长队接自来水,垃圾随处乱扔……但你若与这里的居民聊天,他们的幸福感会出乎你的意料。尽管他们对生活也有抱怨,但他们对自己能拥有一间贫民窟的房子而感到满足,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城市里站稳了脚跟。(见8月2日《文摘报》)在我们看来,如果城市中穷人过多,城市的治安就很难得到保障,因此会采取如下措施:制定一个城市改造计划,取缔贫民区,以提升城市的品位,使之更加光鲜、更富于国际化。其次是政府与开发商合作,赶走所有贫民区的原住民,对于赖着不走的“钉子户”,采取停水、停电的高压态势,把态度顽固者抓进看守所。最后,所有的贫民区化为乌有,一个个时尚的富人社区闪亮登场。 印度为什么不改造贫民区?原来印度宪法规定:“一切公民均享受在印度领土内自由迁徙、在任何地方居住和定居的权利。”在印度官员看来,允许贫民区存在,既是遵守宪法的需要,更是照顾贫民生存的必须。试想,如果一座城市里到处都是气派的高楼、别墅,城市品位的确是提高了,可众多的贫困者又要到哪里找一处栖身之所呢?实际上,一个贫民区的存在,就等于给一大批贫民提供了庇护场所和生存空间。也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在印度,即使是大街上的乞丐也会是一脸祥和,因为他们脚下的那块地皮,会随着城市地皮的涨价而不断涨价,一旦出售,就是小小的富翁。所以,偷、盗、抢现象很少听说,富人并没有因为穷人的存在而感到不安,穷人也没有仇富情结。 温家宝总理2007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得好:“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作为一个现代政府,应当具备这样一种行政理念:百姓的生存,比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更加重要;一座城市的真正形象和品位,不是看楼房建得有多豪华,而是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否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不能看富人有多富,而要看穷人有多穷。因此,我们的城市管理者不能总盯着富人群体,而是要更多地关注贫困群体,多给他们创造生存发展的平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