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商丘水上义务救援队三年挽救三十五条生命 义务救援托起“生命之舟” 本报记者 王汉超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08日 04 版) 4月,河南商丘南湖微波荡漾,杨柳摇曳。一群“打鱼人”轮流向湖里撒网,但大鱼小虾一概放生。数小时过后,他们网到了一个粉色的挎包。 看到包里几千元现金和各种证件都在,失主道谢不止。但“渔夫”只说了句“应该的”,婉拒了酬金,转身消失在人群中。常在湖边的居民都知道,这群“渔夫”是商丘水上义务救援队队员。 这支由66名队员组成的救援队被当地百姓称为“生命之舟”。自2008年成立以来,他们义务救援162次,挽救35条生命,打捞溺水者遗体110多具,打捞财物价值100多万元。救援队的队员们常说:当奉献成为习惯,每个人一定收获得更多。 3年义务救援162次 19岁的圆圆(化名)是35名获救人之一。去年2月19日中午,圆圆在湖畔公园玩累了坐在湖边休息,起身时看到水纹反射的强光一时目眩,栽进湖中。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圆圆仍心有余悸:“身体在下沉,四肢冰凉,知觉很快就没有了。” 就在这时,54岁的救援队员苏新建路过,隐约看见湖面漂浮着衣服,近观还有毛发。他来不及脱衣就跳下水,拖着圆圆游到岸边。湖岸又硬又陡,根本上不了岸。呼喊了几分钟后,路过的清洁工帮忙,把两人拖上岸。 看到圆圆被抬上救护车,苏新建走进人群。圆圆的妈妈在女儿脱险后想方设法找到了下岗工人苏新建,但钱物和锦旗均被拒。圆圆妈妈说,苏师傅是她们家永远的恩人。 救援队队长黄伟说:“你亲眼看到过一次溺水事故现场,可能就不会再问为啥成立义务救援队了。面对溺水者家人的痛苦,尤其是母亲的号啕,即使铁石心肠,也会为之动容。你向她们要一分钱,就给她们添十分痛。这是我们无偿施救的唯一理由。” 黄伟说,商丘冬泳爱好者在游泳锻炼时,看到了一些溺水事件,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2008年4月,作为市政协委员,黄伟向商丘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尽快成立110水上义务救援队建议》。很快,商丘市公安局答复,支持成立水上义务救援队,并与商丘市公安局110联动。3年多来,队伍由最初的13人发展为66名队员、3个救援分队。 出征前必签“生死状” 这是铁打的团队,入队前必过五道关:是冬泳队员;有潜水能力,砖头扔进4.5米水面下,1分钟能捞上来;12分钟游400米;会两种以上泳姿;有耐力,一次能游3000米。 这是勇敢的团队,队员每次出征都在“义务救援,不收钱物;出现意外,后果自负”的保证书上亲笔签名。 但即使队员有过硬素质和勇敢精神,他们还是普通的人。队员陈玉岭是一名液化气站经理,他第一次打捞尸体后,连续做了3天噩梦,看到吃的东西就呕吐。但后来,他抬过尸体甚至忘了洗手,因为身体太疲劳,顾不得其他。 那些期盼的眼神让队员忘记生死。救援队分队长田献礼说,2010年9月11日,他们到太康县救援一名30多岁的溺水男子。队员在水中摸了十多个小时仍搜寻无果。就在疲惫的队员们准备放弃时,他们看到了家属的眼神,听见了抑制不住的哽咽。队员们互相看了看,稍事休整取暖,继续下水。 救援队员张维峰说,选择加入团队,就意味着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图的是啥?他们说:“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上,不允许有天价打捞。我们选择当志愿者,就要让志愿二字名副其实!” 是救援队更是宣传队 这支队伍不仅是救援队,还是宣传队。 2010年1月12日,天寒地冻。虞城县大侯乡任楼村4名儿童在一个水塘的冰面上玩耍,由于天太冷,孩子们没有多想,竟然拾来柴草在冰面上烤火取暖,结果全都掉入融化的冰窟中。当晚9时许,水上义务救援队的5名队员闻讯赶到,3名孩子已先后被救出。队员们冒着危险轮番破冰下潜,最后一名落水儿童终于被发现。遗憾的是,由于溺水时间太久,这名13岁的女孩最终没有醒来。 一次次救援中,队员们看到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缺乏。 “如果掌握了安全知识,懂得救援常识,很多悲剧不会上演。”这是黄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经过认真思考,黄伟决定针对青少年进行水上安全知识教育。3年多来,队员们用亲身经历的一个个事例,在全市中小学生中进行安全警示教育。他们还把部分学生带到商丘南湖湖畔,现场教学生如何预防水上事故及发生事故后如何实施救援。 单凭救援热情,力量是有限的。为更好地义务救援,黄伟说,他们正在探索自己“养活”自己的路子。目前,救援队已经开设了自己的自行车专卖店。下一步,还将建设游泳训练基地。 光明日报
用爱托举起生命 ——记河南省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07日 03 版) 在河南省商丘市活跃着一支“水上义务救援队”,它是冬泳爱好者于2008年8月自发组成的公益组织,主要职能是义务配合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出警,从事水上抢险救援以及打捞工作,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商丘水上110”。如今,救援队已由最初的13名队员发展成由66名队员,3个救援分队组成的救援组织。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一次次用爱托举起临危的生命。 2009年7月15日,两名20岁左右的青年在南湖边玩水,一人突然滑入深水中,另一人大声呼救。睢阳区分队正在南湖训练,听到呼救,队长田献礼快步跑去,跳入水中将人托出水面,挽救了一条生命; 2010年1月6日,气温零下10摄氏度,天寒地冻,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被骑翻的电动三轮车掀入了古城护城河中,接到110指令后,指导员林富洲、队员孟伟仅用了五分钟就跑到现场,跳进冰水中,用胳膊破冰向老人靠近,最终将老人救出。 救援队成立3年多来,共接到110指挥中心委派及其他信息出动救援162次,挽救35人,打捞财物核计价值100多万元。 从2009年初,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就提出了两个工作计划,一是“百公里服务计划”,就是以商丘市区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作为救援队服务范围。二是“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计划”。救援队员走进校园,用亲身经历的救援事例为同学们讲述水的危险,让他们了解水上安全知识,远离危险,力求防患于未然。如今,在他们的义举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义务救援的行列。 党和政府也给予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这个志愿者服务集体崇高的荣誉,救援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民间志愿服务团队之星”、“河南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奖”、“河南省青年组织最具爱心奖”、“河南省十大爱心集体”、“商丘市道德模范集体”、“感动商丘十大新闻人物集体奖”。队长黄伟荣获“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八届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王春丽) 新华社新华网
河南商丘:大爱铸就“水上110” 2012年04月06日 15:10:49
来源: [url=]新华网[/url] file:///C:/DOCUME~1/LENOVO/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1777.png 新华微博 【纠错】 新华网郑州4月6日电(记者白阳、李亚楠)在河南省商丘市,由一群冬泳爱好者自发成立的水上义务救援队被群众亲切地称作“水上110”。不到4年的时间里,他们义务救援162次,挽救了35人的生命,打捞出溺水者遗体110多具,找回群众财物价值100多万元。 商丘水上义务救援队成立于2008年5月,当年8月与商丘市110指挥中心实现联动,在商丘市内,他们10分钟之内即可赶到现场。目前,他们的义务救援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周边地市,河南周口、安徽亳州、山东巨野和单县等地都有他们参加救援的身影。 2009年大年初一上午10点半,正当阖家欢聚的时刻,救援队队长黄伟接到了110指挥中心的电话:夏邑县发生汽车落水事故急需帮助。尽管夏邑县距离商丘市区有50多公里,可黄伟的通知短信发出没几分钟,纷纷赶来的队员迅速集结,火速奔赴事故第一现场…… 这样的情况对救援队队员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2009年中秋节,一名14岁的男孩钓鱼时溺水。救援队队员们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往事发地,上百次潜入冰冷的水底搜索男孩踪迹。1个多小时后,当黄伟拖着流血的右脚、抱着男孩尸体上岸时,男孩一家人扑跪在地上千恩万谢,在场的人为之动容。 黄伟是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他和另外几名队长担负起了救援队外出救援的花费。不过,救援队的成员并非都是身强力壮、衣食无忧的小伙子。42岁的孟伟是一名下岗工人,右手仅剩小拇指和无名指,以卖豆粥维持生计,然而他却以残疾之身一次次托起溺水者的身躯;年近半百的常河是一位风湿病患者,听说冬泳能治病,他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不仅靠游泳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还挽救了多位溺水者的生命。 救援队的事迹感动了中原大地,“河南民间志愿服务团队之星”“河南省十大爱心集体”等荣誉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人在其感召下加入这个爱心团队,4年时间里,救援队已从最初的13名成员发展为拥有66名队员、3个分队的大型救援组织。 “志愿者行为像一面旗帜,包含着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容纳着巨大的‘爱’。”黄伟说,“有些人认为现在学雷锋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们的身边从不缺少‘雷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