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妻子患肺癌去世,4年前,他因车祸九死一生,接连的灾难和打击,使高区初村镇马石泊村57岁的都基德,由原来心灵手巧的庄稼汉几乎变成一个“废人”,治病欠下的近万元债务和常年的医药费更是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今年春节过后,愁云再次笼罩在都基德的心头,他那在青岛大学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儿子都晓栋,在办理助学贷款时,因找不到银行规定的最低担保人数,贷款迟迟办不下来。眼看着儿子开学日期日渐临近,绝望的都基德心都快要碎了……
接连灾难 让原本殷实的家庭陷入绝境
3月6日10时许记者来到都基德家,一进屋,一股彻骨的寒意袭来,环顾屋内陈设,明显感受到因家里缺少女主人带来的凌乱。见有生人来,都基德坐在炕上的93岁老母亲,摸索着拉住记者的手,一遍遍地哭喊着“救救我这个没妈的孙子吧。”坐在炕沿上的都晓栋听后马上转过头,悄悄地抹泪。都基德告诉记者,老母亲平日里神智不清且有些眼花耳聋,今天说这样的话来,真是让他又心酸又吃惊。
都基德告诉记者,他的妻子是2000年12月因患肺癌去世的,为给妻子治病他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几年来,他又当爹又当妈,艰难地拉扯着一双儿女,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2003年,灾难再次降临,他不幸遭遇车祸。由于伤情太严重,入院两个多月他一直处在昏迷之中,很多记忆都因此失去。出院后,原本精通驾驶、瓦工的他什么也干不了,农活也干得很慢,尤其让他承受不了的是每月1千多元的药费,这让他很快欠下了近万元债务。“为了省钱,现在我每月只吃100多元钱的药。吃不起了。”2004年,都基德经人搀和重新找了个老伴,由于实在不堪忍受家庭的重负,1年多后,他的老伴离开了这个贫穷无望的家。都基德一边说,一边默默地抽着旱烟。“嗨!谁爱守着这个破家和我这个废人啊。”
去年6月,都晓栋考入青岛大学,专业是服装设计与工程。初闻喜讯,都基德又高兴又焦心。高兴的是儿子终于圆了他和过世妻子多年的梦,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增了光;焦心的是儿子每年5500元的学费他从哪里去凑。借遍所有亲戚朋友,都基德只借到2000多元钱。临开学前,都晓栋从建筑工地拿回他打工两个月挣来的1500元工资。带着所有的4000多元钱,都晓栋伤心地踏上求学之路。
交不齐学费,学校不给注册
由于所带的4000多元钱不够交学费,都晓栋一直拖着没交。按照学校规定,没交学费,学校不能给他注册,部分课程他只能旁听。而这些旁听的课程即使他的考试成绩优秀,也将无法得到学分。望着同学们每天无忧无虑上课、学习,想想自己的难言处境,一向自尊心很强的都晓栋,内心每天都被痛苦煎熬着。“第一学期结束后,我的语文、地理和历史课程因属于旁听,没能得到学分。”都晓栋痛苦地说。第一学期考试结束后,都晓栋借了同班一同学2000元,连同当初剩下的3000多元钱,交齐了今年的学费。随后,他在学校办妥申请1万元助学贷款的前期手续,带着这些手续完备的资料,都晓栋兴冲冲地踏上返乡的路程,心里盘算着年后赶紧在老家办好助学贷款。临走前,他向这名同学保证,年后办好贷款,他马上归还借款。
让他没想到的是,年后他和父亲去镇上农村信用社办理助学贷款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助学贷款需要2至3个有在职证明和工资收入证明的担保人。回到家中,父亲四处联系担保人,但却只有一个人同意为其担保。因缺少担保人数,都晓栋的助学贷款一直办不下来。眼看着3月10日就要开学,都基德愁得整天唉声叹气,都晓栋则躲在自己的房屋里暗自流泪。 “没有这笔贷款,我真要上不起大学了。”都晓栋无助地摇着头。他告诉记者,姐姐在威海一家私人诊所上班,工资不高。所以尽管姐姐努力地帮他,但还是杯水车薪。
将来的日子还要我来抗
“头上,太阳火辣辣的,脚下,钢筋都烫手,打工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谈到去年高考结束后两个月的打工经历,都晓栋淡淡地笑着。“但是,结束打工后,当我从老板手里接过1500元工资的时候,那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刻,那一刻我内心非常欣慰,我第一次感觉自己长大了,能自己养活自己了。”都晓栋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神情。都晓栋告诉记者,他非常理解父亲的难处,尤其是上高中那几年,每当看到父亲佝偻着身体,把从四处借来钱放到自己手中的时候,他就感到特别地伤心。“如果能办下助学贷款,我就不用愁了,上学期间我可以通过打工或做家教,来为自己挣取学费。可惜的是,眼前的助学贷款老是办不下来。”
都晓栋告诉记者,眼看开学日期临近,他的心越来越焦急。为解心中的烦恼,他只好每天在家拼命地看书学习。
谈及将来都晓栋表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不管怎样,他都要趟过这道坎,撑起这个不幸的家。但眼前,他多么希望有人能帮他一把。
随后,记者来到威海市环翠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初村信用社,营销部主任温春雷表示,由于办理助学贷款的条件是由国家规定的,担保人没能达到规定的人数,他们是不能为其办理助学贷款的。“如果担保人数达到规定人数,我们将马上为其办理。”(记者 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