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徐州日照有渊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20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徐州与莒县的历史渊缘
                      -----莒地曾置彭城略考
                           

                                   ---------浪里金身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日照和徐州两地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做为熠熠生辉的莒文化在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上,曾经引起各位专家和会员们的极大兴趣与关注。那么作为莒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莒地与中华古都——江苏省徐州市到底又具有什么历史渊缘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尹钧科研究员,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笔者就彭城徐州与莒地的关系略考如下:

                              一  徐州小考

  只要提起徐州,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会想到两件事,一是彭祖与彭城;二是九州通衢、兵家必争的战略地位。关于彭城与彭祖的记载最权威的史料应数《太平寰宇记》,该书卷十五中的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彭城县,古之大彭国地,楚怀王自盱眙徒都于此。后项羽徒怀王于郴,自都之。汉为县,属楚国,寻立徐州焉。有铁官。今为彭城县。按《彭门记》云:殷之贤臣彭祖,颛顼之玄孙,至殷末,寿及七百六十七岁,今墓犹存,故邑号大彭焉。”《太平寰宇记》卷十五中,对徐州的疆域变化和险要的地理位置也做了较为祥细的记述:“徐州彭城郡,今理彭城县。古大彭氏国,地则青、兖之域。……按周之九州,青州得沂山及沂、泗、淮三水,兖州得大野,无复徐州矣。今州即宋之分也。

  《左传》谓郑、楚取宋彭城,是为宋邑。六国时属楚。秦并天下,以彭城属泗水郡。项羽自号为西楚霸王,建都于此。汉改泗水为沛郡,又分沛郡立楚国,复置徐州。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更为彭城郡。后汉及晋为彭城国。宋元嘉中,王玄谟上表,以六郡人民三十万户获安于东南,实以此为重镇,后陷。后魏复置徐州,兼立东南道行台。又《舆地记》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言其险固也。’按《十道志》云:‘自南北朝彭城为要害之地。隋凿御河以来,南控甬桥以扼梁泗,历古名镇,莫重于斯。’后周立总管府,大将王轨破陈军于吕梁,擒吴明彻,悉虏其众。隋初罢总管,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彭城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王世充,复置徐州总管府,管徐、邳、泗、曾、沂、仁六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徐州。至皇朝为武宁军节度使。’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有关徐州廷置沿革的记载中说:“《禹贡》徐州之域。古大彭氏国。春秋属宋,为彭城邑。战国属楚。秦置彭城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此。五年(公元前202的)属汉,为楚国。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改曰彭城郡,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复曰楚国。后汉章和二年(88年),改曰彭城国。三国魏始移徐州来治。晋亦曰徐州彭城国。义熙七年(411年)改曰北徐州。宋永初二年(421年)复曰徐州彭城郡。后魏因之。北齐置东南道行台。后周置总管府。隋开皇初郡废,七年(587年)行台废,大业四年(608年)府废,复曰彭城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曰徐州兼置总管府。贞观十七年(643年)府罢;天宝初复曰彭城郡;乾元初复曰徐州,属河南道。元和二年(807年)置武宁军节度史,咸通三年(862年)罢,十一年(870年)改置感化军节度使,五代晋复曰武宁军。宋仍为徐州,亦曰彭城郡、武宁军节度使,属京东西路。金属山东西路,贞祐三年(1215年)改隶河南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彭城县入之,降为下州,属归德府。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路,十二年(1352年)降为武安州。明洪武初复曰徐州,属凤阳府;八年(1375年)直隶南京。本朝属江苏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为徐州府,领州一县七:铜山县、萧县、砀山县、丰县、沛县、邳县、宿迁县、睢宁县”。

                               二  莒地史略

  位于鲁东南海岱之间的山东省莒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是东夷的一个强盛部落。莒地商属姑幕侯国,周为莒子国,汉置城阳王国。兹后,为郡、为州、为县。时至今日名未改,地未迁。从大量文物古迹遗存和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莒国故地,可谓古老文明,文化源远流长。莒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地域,并且不断强劲辐射于中原大地,为中华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仅周朝时期的莒国,就与鲁、齐大国抗衡并存近七百年。莒文化已被考古、史学界的专家与山东齐鲁文化并称。有关莒国、莒人、莒事的记载不绝于史,集中见于《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嘉庆重修一统志》、《太平寰宇记》等典籍。现略举一二。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载:周莒子国,后属楚,战国属齐。秦属琅邪郡。汉初曰城阳郡,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置城阳国,治莒。后汉建武十三年(37年),省城阳。以莒县属琅邪国。建安三年(198年)复置城阳郡。晋太康十年(289年)县属东莞郡,后移郡隶治。宋因之。后魏以郡属南青州。北齐(东莞)郡废,后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义唐)郡废,(莒)属琅邪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属莒州。贞观八年(634年)(莒)州废,属密州。宋因之。金初于县置城阳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城阳州;二十四年(1184年)更名莒州,属山东东路。元属益都路。明初省县入州,属青州府。本朝雍正八年(1730年)升为直隶州;十二年(1734年)改属沂州府。

   宋《太平寰宇记》卷24中载:莒县,故莒子国也。《汉书·地理志》云:‘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赢姓兹舆于莒,始都计’,在今高密县东南四十里。春秋时徒于莒。隐公二年(公元前721年)《经书》:‘莒人入向’,注曰今城阳莒县也。至莒子朱居渠丘,号渠丘公。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晋候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巫臣曰:‘城已恶’;公曰:‘僻陋在夷,其孰以我为虞?’巫臣曰:‘勇夫重闭,况国乎?’九年(公元前582年)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楚又围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注云:‘郓,莒邑也’。莒自初封传三十世,为楚简王所灭。后属齐。《史记》曰:‘齐闽王为燕师所败,唯聊、莒、即墨三城不下。’汉为莒县,《地理志》:莒县属城阳国。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都莒。魏明帝以为城阳郡,莒县属焉,而城阳郡徒理东武。晋太康十年(289年)割莒县属东莞郡。惠帝自东莞移理莒城。《南燕录》曰: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镇莒城。又以垣遵为徐州刺史,亦理此。宋武北代,遵举城降之,寻又属宋。后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莒县属莒州,大业三年(607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邪郡。唐武德五年(622年)重置莒州,莒县属焉。贞观八年(634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

                           三  莒地曾置于徐州

   纵观徐州和莒县的历史与廷置沿革,除了同样具有不可否认的古都历史地位外,还存在着一定的隶属关系和历史渊缘。莒地曾置于徐州这一结论是有史为证的。(一)《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尔雅·释地》:“济东曰徐州”。海指今黄海,岱指泰山,淮是淮水,济东即济水以东。(二)唐《元和郡县志》卷十一中载:“密州:《禹贡》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由此可见,徐州是《禹贡》中所说的九州之一。当时徐州范围向东北包括今莒县地。唐代密州治诸城,领诸城、高密、辅唐、莒县、四县。四县之中莒县在最南面,故知莒地在夏禹应属徐州之地域。(三)从前文所引《南燕录》之资料可证实十六国的南燕曾于莒地置徐州,西晋后期,“五胡乱华”,晋室南渡,是为东晋。时在中国的北方,先后出现由五个少数民族首领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中国北方陷入严惩分裂战乱的局面。十六中国,有鲜卑族慕容德建立的《南燕》一国。南燕于莒地置徐州,先后委任潘聪、垣遵相继为徐州刺史,镇守莒地。

   综上所述,徐州与莒县都是中华古都,并且在历史上莒县一度曾隶属于徐州管辖。两地同样具有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过由于地理位置和后来的交通变化,近世以来徐州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而莒县还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过即将动工修建的沿海铁路大动脉将会把莒国故城与徐州连接到一起。这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徐州与莒县的物资文化交流。两座文化古城的历史光辉必将照亮现代文明的征程。

                             (本文作者浪里金身系中国古都学会会员)


2#
发表于 2008-2-21 08:43 | 只看该作者
详细。学习了。
3#
发表于 2008-2-24 11:3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3 20:12 , Processed in 0.03428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