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季,干燥的寒风让很多人的皮肤失去水分,而屋里的暖气又“雪上加霜”,于是皮肤开始变得粗糙、没有弹性,不少人因为干燥而不断搔痒,甚至出现小腿脱皮、皲裂、起红疹的症状,这就是冬季痒,它是冬季最常见的皮肤病,大都是保养方式不正确所造成的。不少人误认为冬季痒是卫生习惯不好造成的,就开始用香皂甚至药皂洗澡,加上水温过高,更加速皮肤的水份及油脂流失,导致冬季痒的症状更加严重。而且,干燥的皮肤与质地粗糙的衣物、棉被接触磨擦刺激后,容易产生搔痒,在搔抓后形成湿疹。 皮肤的水份来自体内的血液循环供给,冬天因天气冷,血管收缩,水份供给减少;天气冷也会使皮肤出油量减少,而使皮肤表面没有足够的皮脂来防止水份蒸发,加上湿度低的环境,皮肤的水份更容易散失在空气中,因此,如何留住皮肤的水份就成了预防冬季痒最重要的工作。 预防冬季痒,首先应该补充大量的水份。如果老年人怕睡前喝太多的水,晚上会常起床上厕所,可以改在白天多喝。其次,要增加皮肤的油脂来防止水份蒸发,老年人因皮脂腺功能退化,皮肤油脂往往不够,一方面要减少油脂的丧失,因此建议减少洗澡次数,以一天一次为宜,给予皮肤必要的水份滋润。而且,洗澡时,水温不可过热,少用香皂或使用干性皮肤专用和香皂,可改用滋润型沐浴乳;另一方面沐浴后涂抹含油量高的绵羊油、凡士林等,补充不足的油脂;年轻人则可在沐浴后接触冷空气前,涂抹保湿性高的身体乳液效果更好。 在皮肤发痒时应避免搔抓,可改用手轻拍或冷敷方式,忌用指甲或其它器具用力猛抓,若皮肤因过份干燥发红、发炎或严重脱皮,出现明显的湿疹病变应尽速就医,避免并发细菌感染等症状。 此外,不同的冬季痒也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医治。如风热血热型的冬季痒,在急性期则应因症状而异。 风热血热型冬季痒的临床症状为:盖被子太暖时,即立即发作,搔痒剧烈,甚至抓破流血,病症属于初起,口干,苔薄黄,脉象细数。可采用以消风散为主的治疗方法。如果小儿的上肢异位性皮肤炎较为严重,则酌加桑叶、菊花、蝉衣,如果是下肢较为严重的,则酌加车前子、苍术、黄柏等药,如果兼见便秘者,则酌加大黄等药。而针对血虚肝旺型的冬季痒患者,在慢性期时的临床症状为,异位性皮肤炎反复发作,如情绪一激动即发作,兼见口干、口苦、睡眠差。治疗时可采用以地黄饮子为主方的方法,如兼有严重血虚,可酌加四物汤,如肝火甚(口苦、口干),则酌加龙胆泄肝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