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08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8 1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7-9-8 16:37 编辑



禅修的本来面目

初入法鼓山,一般都会对此地特有的静谧氛围印象深刻,常让人有不忍高声言语之感。除了周末或法会期间,平日在大殿、祈愿观音殿、斋堂等处能看见少许参访人流外,常会感觉此地空无一人,满山渗出的都是清静寂寥。
这样的清修之地,按照一般的想象,大概很难与娱乐新闻挂上钩。不过日前,法鼓山也享受了一次娱乐版面的待遇。“天王”梁朝伟悄无声息地上山,参加四天三夜的禅修营,结束之后被媒体曝光,大小娱乐媒体火力全开,争先报道天王此行活动的细节。
对于法鼓山而言,禅堂是全山的灵魂所在,方丈和尚也不能随意介入。平日里,禅堂大门紧闭,严禁外人出入,参加禅修的禅众也不允许携带手机、相机及任何电子设备,所以梁天王在禅堂里的四天三夜到底怎样的情形,无人知晓。其实参加过法鼓山禅修的大概都知道,一旦入了禅堂,没人会正眼瞧你,更不会背后指指点点。媒体当然只能进行各种揣测臆想,例如天王隐匿法鼓山,其实是因为婚姻危机,又说,禅修期间其他人都未发现身旁乃是“天王”真身,直到结束时方知大明星隐身其中云云,真可谓是各种天马行空。
近日巧遇认识的法师,负责天王禅修期间的监香。谈及此事,说天王虽剃了头,形象有变,依旧气场十足,洋溢着“贵族式的气质”,仍然容易辨识。不过禅修期间完全止语,就算其他人认出是“天王驾到”,大概也无机会相互议论。
对于法鼓山而言,明星入禅堂,并不是第一次,算不上稀奇事。昔日的大明星林青霞早年因心灵上的困惑上山求教圣严法师,法师并无多语,只是让她进禅堂,而且连说三遍,她才真正下决心去体验正经八百的禅修。关于那次禅修的体验,林青霞还曾专文回忆,谈及虽只有短短三天,却让她终生受益。
明星禅修,自然足以赚够大众的眼球,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明星生活的另外一面。只是大部分人看到这样的消息,难免会认为,明星躲入深山禅修,肯定是因为生命、事业受到挫折,将佛门当作短期的避风港而已。这种“逃避”的想象是很多人对于佛教的流俗理解,甚至还听到有人评价,如今的禅修只不过是“心灵鸡汤”,完全是中产阶级的“精神度假”,禅修的人大多对世间不公平缺乏敏感,完全是一种自我麻木与催眠。
这样的批评不可谓不尖锐,乍看起来也似乎相当敏锐。不过仅仅从一群人躲进禅堂里的表象上来认知禅修的内涵,这样的评论也多少有些隔靴搔痒。
禅修是什么?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还是说,出家人有什么神奇的法术,可以几天之内让心情迅速平静,甚至能看破红尘滚滚?
许多人对于禅修的想象,大概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甚至有些多次参加禅修营的佛教徒,也多少会有这样的误解。于是,佛教不断地被打上“消极”、“逃避”的烙印,对一些参与的人而言,禅修也好像是阿司匹林,一旦在世俗生活中遭受些许不如意,就指望禅修作为特效药,可以迅速止痛,然后可以继续投入红尘,迎接新一轮人世间的惊涛骇浪。
如果这就是佛教禅修的目的,那么当年的悉达多王子应该继续住在皇宫中逍遥自在,一旦遇到问题才会驰马出宫,寻找一粒“禅修阿司匹林”。事实上,在佛陀时代,各种修行人(如阿罗罗迦罗摩)早就熟稔禅修的种种技巧,而且在“心止于一处(定)”的修行境界上,尚未开悟的悉达多还需要去拜师求教。可是悉达多王子却发现,坐在那里享受“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作”,并不能解决他的烦恼,因为禅坐永远只是暂时解决问题,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仍然要与自然、人群交道。当悉达多王子躲入深山,日食一粟,接连打破各种禁食的吉尼斯纪录,仍然未能根本解决人生的烦恼问题。直到他意识到苦行无效,吃下牧羊女的乳糜,端坐于菩提树下继续禅修,经过七七四十九日,才终于证悟,获得圆满的智慧解脱。
在佛陀余下的人生岁月里,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位纯粹避世的隐逸者,也不是看到一位半日纵欲半日禅坐的“心灵鸡汤修行者”。佛陀所作的一切,是去不间断地弘化佛教的正见与修行方法,如果说那个时代有“模范教师代表”的荣誉证书,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可以授予佛陀。
那么,为何现代人会把禅修看成是“消极”、“逃避”呢?显然,这并不是佛陀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错解了那位“模范教师”的本怀。或许有人会问,那佛陀本怀是什么?禅修到底追求什么?
很抱歉,这个问题显然超过了这篇短文所能承担的使命,不过,一旦当你有这样的发问,接下来你或许应当着手准备一趟有趣的智慧旅程。因为佛陀从没有说过,他能够用神杖点一下你的头,就能获得智慧。或许这会让很多人感到沮丧,所有的修行都只能是个人努力、个人完成,佛陀或者僧人只能充当老师,就好比苏格拉底口中“灵魂助产士”的角色。说到这里,似乎已经距离我们习惯认知的“求神拜佛”的佛教形象越来越遥远了。
在台湾,“求神拜佛”的佛教形象经过三十多年来僧团的努力,得到极大的改善,那种“烧香拜拜”的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的差别基本上泾渭分明。在法鼓山上,甚至已经没有传统寺庙中供香客使用的香炉,信众进入殿堂,只需礼佛三拜表达尊重即可。
在这里,如果你试图了解佛教的“本来面目”,最为直接,往往也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就是进入禅堂,按照所教的各种方法慢慢观察自己的内心。佛教并不是告诉你,内心之外另有可寄托的救赎者,而是让你了解,你应该去寻找你自己的“本来面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7-9-8 16:3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5 17:51 , Processed in 0.02485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