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抗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共寿光县委领导下,全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马保三以湖东乡乡长的合法身份,搜集枪支,举办抗日民众训练班,积极投入组织抗日武装的准备工作。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跑了8个乡,串了几十个村庄,组织了七八十人的队伍,为后来的武装起义培养了骨干,打下了基础。 1937年11月,中共寿光县委在马保三家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会议传达了省委关于分地区发动武装起义的指示,决定以牛头镇为起义中心,起义后部队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马保三被推举为总指挥和八支队军政委员会成员。12月29日,各地游击队员陆续到牛头镇集结,在乡公所门前竖起“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大旗,八支队总指挥马保三宣布八支队正式成立,宣读《八支队成立宣言》;八支队军政委员会主席张文通宣读《告全国同胞书》。誓师大会后,游击队员进行了编队,全支队共计700余人,编为一、三、五、七和特务队共五个中队。 牛头镇起义后,八支队随后在牛头镇进行集中整训,整训一开始,马保三就打开自家的粮仓,腾出自家的房子,让战士们食宿。他说:“先吃完我家的,然后再吃大伙的。”他全家老小整天磨面、做饭,全力为部队服务,被指战员亲切地誉为“八支队的后勤部”。为鼓动参军,他率先垂范,带领子孙三代一起参军。在他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参军的高潮。 1938年1月,红军干部韩明柱、鲁东工委委员杨涤生来到牛头镇,加强了八支队的领导力量。2月5日,马保三、韩明柱亲自组织指挥的三里庄伏击战,一举击毙日寇官兵三名,缴获汽车一辆及一批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取得部队组建以来第一次对日作战的伟大胜利。首战告捷,军威大振,群情沸腾。2月23日,发动三合庄战斗,收编67名伪军,声名鹊起。 1938年3月,鲁东工委决定,调八支队东去昌邑,与七支队会师,扩大武装,协同作战。4月,八支队到达潍北与七支队合编,组成八路军鲁东游击队指挥部,统一指挥七、八支队,马保三任指挥,韩明柱任副指挥。合编后,应胶东特委邀请,马保三率部继续东进,帮助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开辟蓬(莱)、黄(县)、掖(县)地区抗日根据地。在马保三的指挥下,鲁东游击队与第三军一起,智取黄县城,解围黄山馆,收编龙口公安局和水上警察队,名声大震。部队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钢枪5000多支。5月12日,在第八支队队部,马保三主持召开了第三军、第八支队和第三支队负责人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第三军、第八支队、第三支队组成抗日联军,由马保三任指挥,林一山任政治委员。同时决定成立前敌指挥部,韩明柱任指挥。会后,前敌指挥部率领鲁东游击队一部向掖县进发,攻克白沙,再夺夏丘堡,以解三支队之围,将掖县、黄县、蓬莱等县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8年7月,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指示,马保三率部回师邹(平)长(山)地区,与清河三支队并肩作战,巩固扩大清河地区抗日根据地。10月,鲁东游击队主动出击周村城日军,战果显著,创造了攻城范例。11月,在长山蒙家庄战斗中,韩明柱不幸壮烈牺牲。12月,马保三率领部队越过胶济铁路挺进鲁中,参与创建沂蒙山区根据地。下旬,部队被改编为山东纵队第八支队,马保三任支队司令员。1939年春,七、八支队编为山纵第八支队(不久改称一支队),马保三被任命为支队司令员。从此,这支武装在山纵直接领导下,转战沂蒙山,驰骋鲁中南,粉碎了日寇无数次“扫荡”。在10月份的临朐五井战斗中,毙伤俘来犯的日军30余人、伪军100余人。《大众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次战斗是“模范的胜利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