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226鱼象鱼说【菩提花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26 1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1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6-12-26 17:15 编辑

佛弟子的佳节梦 期待佛诞日成为公共节假日



近几年的圣诞节,除了无孔不入的“圣诞”商机和不知缘由的“庆祝”外,人们对“过圣诞”的反思逐渐从民间式的嘀咕更多转到了公众层面的反思。
高校公开抵制圣诞、疾呼重视传统文化的消息毫不例外地登上社会新闻的头条。佛弟子的自媒体中,“佛教徒为何只过圣诞节却不知佛诞节”的话题在飞速传递着。
面临泛滥的圣诞祝福和圣诞活动,有佛弟子选择这样回答:日日是好日、夜夜是好夜,非只今夜是“平安夜”;佛教徒不过圣诞,只祝耶诞快乐!这不是不圆融,更不是执着,而是对信仰的坚守,是一份起码的宗教感情。 应谨慎于过度世俗性认知中流行文化混淆佛弟子本位自觉的问题。
比起跟风祝福“圣诞快乐”,这样的答复倍显真挚,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同样是教主的诞辰纪念日,为什么在中国大陆,传统的佛诞日总是那样“小众”,那样少人问津,而基督教的圣诞日不待提倡,却不知不觉地成了家喻户晓、大众拥趸的“洋传统”?
有人说,在圣诞节这天强调传统文化是小题大做,更是不包容;有人说,大家过圣诞节是凑热闹找机会休息娱乐,没有人会当真;有人说,外国都过圣诞节,要跟国际接轨……
纵然有无数理由,但是,当看到“圣诞节”已成为小学校园里一年一度的“自觉”活动时,当看到商界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基督徒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中国人拉进教堂听弥撒时,当自称信佛的人们沉醉于圣诞老人的故事却全然不知佛诞日及佛陀八相成道时,你知道,“圣诞”对国人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寻商机、找乐子”的实用层面,远远不是几句“不过……而已”就可以搪塞过去的问题。
信息爆炸、交互升级的时代,一个国家的节日与民俗并不容易像过去那样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地承袭传统。但是任何一个节日,尤其是重大的公众节日,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定有其渊源。节日以诞生它的文化为源泉,或者说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是文化的浓缩和承载者。
尤其在多元化的时代,每一个节日的存在都是不同文化最明显和有力的时标,甚至是文化自身抵御同化的需求。因为,多元不是混同,包容不是搅和,多元的社会反而对各类文化提出了更高的主体自觉的要求。
作为一个“洋节日”,圣诞节在全球的风行,其背后是西方基督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很多人谈东西文化要对话,东西宗教要对话,对话则要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但现实是,在当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张力并存的状态下,西方文化以主动的态势影响着世界的各个角落,是具有心理优势的一方。
严格来说,东西文化在交流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却远远没有得到对等的尊重。而心理优势方的文化,其影响力和渗透力往往大过人们主观拣别的有效作用。
同样在亚洲,日韩、港台地区不是没有圣诞节,但他们并没有一边倒地崇尚一个与自身文化和生活并不贴切的节日。在节日乃至其他许多方面,他们依然都有着善待传统的明确观念,并找到了传统与现代想融通的方式,或多或少都在沿袭着传统历法与节庆。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在大陆尚未得到良善的恢复。数十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传统节日的普遍轻视,使得节日所构筑和传递的文化主体意识十分缺乏。节日也多是为政治、经济目的而安立,仅有的几个传统公众节日也逐渐有服务于经济物质单一需求的危险。
这使得当前国人难以关注和理解到节日的文化意义,并同样简单机械地去理解具有西方宗教背景的外来节日,盲目投入其中却枉顾其文化层面的冲击作用,即便意识到了,也颇有后知后觉之被动,以至于无奈付诸激烈的抵制。
有学者认为要改变这种文化被动的现状,有效的做法不是对某个节日的单一抵制,而是应该取消西历的使用。相较于各种“取消”,不卑不亢地做出对等的文化表态或许是当下更容易推动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实到“圣诞节”的话题上,应该由相应的中国传统宗教来应对,比如开始重视“佛诞日”,将佛诞日确立为一年一度的公共假期。
在香港这片受西方文化浸淫更深的土地上,佛诞日已于1998年被确立为公共假期。而这个“确立”是以觉光法师为领袖的香港佛教徒历经此前数十年的积极推动与极力倡议,才成功换来的。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两大提示:
一者,全社会范围内对“佛诞日”的认可是重视传统文化的标志,是中华民族应该具备的自觉。
香港“佛诞日”正式成为公共假期是在香港回归后,而非英统时期。主权的回归助力于特区民众的传统信仰重获认可,使香港社会获得文化回归的福利。香港如此,那么在大陆,官方层面就更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传统宗教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
二者,佛诞日成为公众假期,不仅是佛教四众的福利,不仅是佛教受重视的体现,也是全体大众与传统文化的福利。
一旦成为公众假期,佛诞日就不再局限于佛教,而成为全体民众、全社会的佛诞日,此时的佛诞日更具备了“传统文化发言人”的价值和意义。每到那一天,当全社会都来度过这个节日时,人们的文化自觉与传统宗教情怀便会得到一次充满自信的认可与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豪感与自立感自然加深,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近与接纳成为自然而然之事。
公众节日是唤醒我们文化自觉的绝好契机,被唤醒的也并非新鲜事物,而是沉淀在我们血液身髓中、延续至今的、自然而亲切的传统。
当文化自信与自觉确立之时,人们再来面对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节日,作为中国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自然就能呈现,无需外力再来推动。宗教与文化从来都是水涨船高的关系,这一点在这里再次得到说明。
此外,佛诞日成为公共假期,更是佛教文化特质感染大众,泽被社会的良好时机。有如时评指出:
“自古以来,与佛教相关的全民节日,正是全民大兴慈悲之心、大兴施舍之道的日子。这些承载信仰的节庆日,是中国古人热闹而深沉的嘉年华。这些传统形成了古代中国共荣共济的社会基础,塑造了共同体共享价值的心理基础,也成为人际互信和认同的核心来源。”
“中国梦”的提出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梦想空间,也在其努力实现中促使我们去正视一个个实际的问题。从物质匮乏向物质繁荣的跨越过程中,我们迫切意识到于古代心性文明中传承而来的人文信仰传统应当成为民族凝聚、国家发展、文化传承所必须重视和维护的源头。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讲话中,高调确认了佛教在数千年历史中参与中华文明共荣共建的重要地位,指出佛教传承是中华文明内涵的重要维度。站在传统继承、文化自觉、民族复兴和人心净化等层面,从制度上认可佛教的节庆日,具备着多角度的丰富的共识基础。
佛教界越多地参与公共事务,越能够在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同时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传统文化越多地融入现代生活,越能够在文化对话的浪潮与激流中站稳脚跟、把握未来。
圣诞节凭借文化心理优势和商业的推波助澜就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佛诞日更应在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认同的深厚力量下回归人们的生活。
在此意义上,大众希望佛教能够为主流价值和社会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佛弟子更热切呼吁佛诞日进入到国家公众假期的行列中,热切期待传统的信仰得到全社会的重新认识和尊重。
因为,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传统断层和文化割裂需要由人们创造新的历史来恢复,无形的文化环境需要由有形的文化形态来建构和引导。让佛诞日成为大众的假日,有理由被提上公众事务的当前议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12-26 17:14 | 只看该作者
鱼象鱼 发表于 2016-12-26 15:58
佛弟子的佳节梦 期待佛诞日成为公共节假日2016-12-24 19:23:03 来源: 网易佛学

  • 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12-26 19:1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 07:51 , Processed in 0.03685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