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现在社会中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佛教,或者对佛教存在误解,如果请您用几句话向人们介绍佛教,您会如何介绍? + U$ Z9 @4 B. T0 w
答: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三言两语确实很难说得清楚。
/ z( E# m$ o/ }! K
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八万四千,极言其多。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 P/ o1 ?5 i; X9 j1 R# ]
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一听这个,大概要失望了,这不是老生常谈吗?然而,很多道理,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最简单平常的,往往既不简单也不寻常。 # { n+ r+ d9 \: u. U& z
“诸恶莫作”可以说是小乘一切戒律的基础,其精髓在于不伤害。 “众善奉行”是大乘所有修行的核心,关键是饶益众生。 “自净其意”指拥有三轮体空的见解和证悟。 4 \3 F" Z' t3 p( k' a8 ?1 A% o6 Y
三轮体空,简单地说,就是无论作恶、行善,都是依缘而起,是主要、次要的种种条件具足后显现的相,这其中没有独立、恒一存在的施者、受者及行为,一切都是因缘的聚合与消散。正如《楞严经》中所说:“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1 ]6 k/ N Q5 O
然而,尽管没有可执持的实质,现象却不会随心所欲地出现或隐没,相的显现遵循着因果缘起的规律,丝毫不会错乱,所以了解“空”的道理后,还要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 & k: b/ K0 r+ [6 R3 P! I
自净其意,不著有无。以此清净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据我的理解是佛教最为根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 t1 b8 \! X8 q1 p5 p2 x*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