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为一种礼仪,作揖比握手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15 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官愚叟 于 2015-2-15 17:46 编辑 9 D3 n( E1 K8 V! D$ H8 A
4 c8 L( q0 C. J( Y$ c0 {
           / [" w( C* w% i  R) Y5 d
          一、卫生
9 D$ ?& a" A' w* e& w3 [) a折叠
握手可传播某些细菌病毒。握手时双方中如有泥带水,也会给另一方带来不舒服。而中国的作揖,施受双方完全没有身体接触,即便到传染病医院去慰问一大群病人,回家后也无须急匆匆先去卫生间洗手。
$ [, O# Z) s# }: ^& @
      二、方便折叠
当代人的交际繁多,假如一个人会见十多位客人,与每位都握一次手,便要握得很耐心。假如十多个人同时会见十多位客人,那更要握上好一阵工夫。既然说时间就是金钱,为何不用作揖这种方式来惜金?一拱顷刻之间,以一当十乃至当百,即使有成千上万的客人,也都接受了你对客人们的亲切。
8 Z) K7 T; F4 j/ V) B2 l4 \
      三、优美折叠
人在握手时含胸曲背,低头引颈,姿态实在不大好看。如果交际双方的身高差距太大,握手更多见窘态。身高者有折腰之累,身低者有被悬吊之险,难免把某种庄重的外交或某种欢乐的重聚,搞得有点滑稽。作揖则无须有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抬首挺胸,立身如柱,气宇轩昂,雄姿英发,高出手高悬臂抱拳一合,充分展示美的体形和美的气度。让周围的人眼睛一亮——壮士也。

6 L  b& F3 K' I/ T- k      四、自主折叠
人们多有这样的体验:握手时,有一方已伸出手来了,另一方没有看见或故意装作没看见,使对方的手停在空中缩也不是,不缩也不是,时间一秒秒过去,尴尬透顶。有时也有另一种情况:刚才没看见的一方突然看见了,赶忙补救,虽然已把对方的手挽救了并已紧紧握住,但怠慢或疏忽已经造成,心中难免留下歉意。这种多发性事故,暴露了握手这一方式的最恼人的缺点--它必须由双方协调配合,同时动作才能完成。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交际家,已经经过了长期实践摸索,临场仍需要聚精会神,才能掌握好自己出手的时候。这种事干多了,没有不累的道理。作揖当然比握手简单多了,完全是自主的,任何人想出手就出手,想什么时候出手就什么时候出手,完全不受对方目光及其眼神的制约,绝不可能被对方冷落得进退两难,遭其他人暗笑。

5 o4 H+ G3 ]9 p' I3 }) U$ u$ b& G( f/ y' ]
      是作揖还是握手?折叠
现在,朋友见面和初次认识都握手,政界、商界、学界等交流圈更是握手频频的地方,总之,握手成了目前最普遍的社交礼仪。握手之外,正规些的场合还有拥抱,比如说两个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晤面.看看电视便能觉察到,这种拥抱作秀的成分多,与阔别许久的亲人或故人重逢时情不自禁的相拥感动不同。
握手和作为礼仪的拥抱原本都是西方的东西,近代史上随着鸦片输入中国。在中国人纷纷脱下黄袍马褂,穿上西装革履的时候,握手也渐渐为国人所接受。西装代替了长袍,握手代替了作揖,然而并非完全的代替,而只是部分的代替。
作揖没有消亡,它仍然活在民间,活在台湾,活在全世界的华人族群中,而且还活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
我们惊叹于武术表演前和结束时那一下郑重的抱拳作揖是何等流畅,但我们也感伤其在更多的场合已经废弃不用。
我们亲切地看到连战来到大陆、走向人群、谦恭作揖时的落落大方,但我们也羞愧地看到温总理走上主席台,不知所措地朝下方双手合十时的莫名其妙。
我们不想反对握手,但不得不承认它的不足之处,像由肉体接触引起的卫生问题(这点上拥抱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其他等等。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型场合中一人对多人,甚至是数十数百众,就比如首长身处群众中一样,握手就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干脆不合适宜,似乎可以选择招手,但招手也有它的局限,假如你是首长,远方的群众向你欢呼,你可以招手回应,如果你是明星,站在舞台上,你也可以招手,以引起观众的注意,但如果你两者都不是,而你和人群又靠的很近时,招手还合适吗?招手要么作为长距离的回应,要么出于煽情的需要,使用范围不广。作揖则不同,它是一种主动的表示,而不是被动的回应,通过这一举动可以传达出作揖者谦和、恭让的态度,另一方面,它介乎握手与招手之间,于中近距离的人员最合适,而在中近距离范围是人际交往最普遍的区域。因此,作揖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古装电视剧里常有这样一幕情景,一家办喜事,亲友乡邻都来道贺,人物混杂,大家互相作揖,而仪态自然,好不热闹。试想想,假如这时换成一一握手,会怎么样?
在当前西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弃握手的新习而全部回归作揖传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作揖可以与握手等其他礼仪礼貌形成互补,共存共荣,为制造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社会增添一点民族的色彩。
作揖是我们古人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重要礼仪,很独到、很有用,也从未过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忘记谦恭地作揖。

  I4 e0 v4 a5 c9 m* a6 Z1 |' `7 U, n& U1 `
      作揖的正确手势折叠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揖的基本手势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反之,“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而在贺岁广告中经常出现的,正是这样的“凶拜”。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直至今天,中国官方依然是继承这一传统的。比如领导人的排序,二号领导人一定在一号领导人的左侧。国际通行的惯例则是以右为尊,所以在接见外宾时,外宾都是坐在右侧的(小平同志例外,是因为右耳听力不好)。古人为何以左为尊?一般的解释是: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
尽管传统不再流行,尽管大众对于如何作揖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了。然而,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作为品牌文化的重要部分,弄出用“吊丧”手势拜年的笑话来,实在是贻笑大方。过去出现过类似错误的广告中,不乏大牌策划人、大牌明星代言人的身影。人不知而不愠,从广告策划人、制作人、代言人、电视媒体的审查人和广告主,都非常必要补上这个小常识。
当然,出现类似错误的不仅仅是广告人,众多的大牌主持人、影视剧导演、明星、名人也经常会犯这个很小的低级错误,因为大家都疏远了传统。

7 m$ L' I; X% T5 {' s4 H1 Q2 L% ~8 `) @9 ]

+ |4 X  b  @4 [7 I
/ a4 i0 J; I' D) F2 |. L2 y. |" g! F2 [1 B1 J! V, D
* f: Q7 O, R! }

6 G' b* @9 C1 N9 i) f8 \

8 |) T; _' l: @/ F% a

; w' C; _  O, S) f0 m$ e; |) [, o, U, }* {+ Y4 a3 C  j
作揖7 N1 Y6 U. }4 S6 Q
! a' @2 H. {- u5 K

' c* p5 X- t& U; M- 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5-2-15 17:27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难推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2-15 18:3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2-16 0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10:07 | 只看该作者
一石击水 发表于 2015-2-16 09:04
% c' y. ^6 x+ V- ~! s
    这种作揖百年的形式多好啊!挺胸仰头,笑容可掬。而且手势正确——男右手握拳,左手抱拳;女左手握拳,右手抱拳。
  O* H/ s5 O- {: |/ z$ O,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6 03:41 , Processed in 0.07984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