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今年年初,北京启动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修编,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也成为总归修编涉及的六大内容之一。其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将分项重点研究“功能”、“平房”、“安全”、“管理”等内容,并将制定旧城人口、产业发展计划,编制旧城建设“负面清单”。 谈及北京的城市规划变迁,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或欣喜或留恋。城市的街道、建筑,甚至居民,作为城市最典型的符号,往往最容易被人记住。今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聚焦北京壮美的中轴线,给您讲述的是地安门雁翅楼下一位“老北京”眼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轨迹变迁故事。 现场定格 复建的门楼油漆味儿还没散尽 屋檐下的彩绘花朵栩栩如生,淡淡的油漆味儿还没有散尽。两层高的雁翅楼曾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1420年与地安门同时修建,位于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面宽各13间,黄琉璃瓦覆顶,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可惜的是,1954年为疏导地安门周边的交通,地安门及雁翅楼被拆除。2012年,本市启动最大规模的“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实施复建,复建工程于去年5月份开工。 不过因现有条件所限,位于东侧的雁翅楼被安乐堂胡同和部分民居所挡,只复建了4间;西侧的雁翅楼也受到路边商铺的影响,只恢复了10间。因此,此次复建并没能再现当年雁翅楼的完整容貌。为与原有的雁翅楼区别,原歇山屋面改为悬山屋面,并做断头处理。 北青报记者从西城区获悉,除地安门雁翅楼外,宝应寺、历代帝王庙西配殿及北围墙、牛街礼拜寺大殿、先农坛外坛坛墙等均已修缮完成,明年五一前将陆续开放。位于前门西河沿街南侧的大栅栏劝业场修缮后将作为体验型博物馆性质的艺术活动中心,预计2016年前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