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下的中国大地,曾建造出一大批华洋风格杂处的别墅区。其中北戴河海滨、庐山牯岭、厦门鼓浪屿和青岛八大关被称为近代“中国四大别墅区”。比较而言,如果说北戴河海滨的别墅曾因毁于战火,而显仓促建设,八大关则未历硝烟,其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皆得以完善保存。如果说厦门鼓浪屿别墅区因与市区隔海相望才得以远离城市的喧嚣,八大关则恰于城市中心而尽拥宁静浪漫,这本身可谓一种神奇。如果说庐山牯岭的别墅因依山傍水而染钟灵毓秀,八大关则以海为魂,化秀美入浩茫,融合万方。
当今天的人们倾慕于八大关的美丽时,或许不会想到,八大关最初引起当政者的重视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更多源于一种渴望,一种国人急于向世界证明自治能力的渴望。1891年青岛建置后,旋于1897年落入德国人之手,1914-1922年又被日本人所统治。日本第一次统治青岛末期,这座城市虽已声名远播,但它所展示的却只是德日殖民者的“治理能力”,而非国人之功。1922年,经过“五四”运动及其后若干年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政府终于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然而,从这个被异国统治了太久的城市回归中国的第一天起,质疑国人能否治理好青岛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甚嚣尘上。国人能否治理好青岛?中国人从未如此迫切地欲给世界一个证明。“八大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如果说,庐山美丽的欧式别墅是建筑在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基岩上,青岛八大关则从建设之初即承载了太多的尊贵与荣耀。与同时期的其他别墅区相比,八大关没有殖民主义的色彩,这个充满了异国情调的街区,这个汇集了古希腊式、罗马风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园风式、新艺术风格式、折衷主义式等建筑风格的“万国建筑博览会”,从它问世的第一天起即被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
一、土地所有权的“中国烙印”
与庐山牯岭别墅区尚未开工即失于国人之手不同,八大关的命运从开发之始即被牢牢掌控在中国人的手中。据载,从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初期,八大关渐渐成为政界、商界、军界和文化界名人的高级居住地。晚清军机大臣吴郁生,北洋政府外交总长王正廷,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和北平市市长何思源,民国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原北京大学教授吴云巢,原山东大学教授周钟歧,民族实业家周志俊,俄国航海专家霍梅可,德国建筑师毕娄哈等皆曾在此居住。但八大关的土地开发、建设施工及居住权并不能轻易获得,其所有的地产都只能通过参加当时青岛市财政局的竞租方能获得,且必须在指定的期限内开工建设,否则政府有权收回地产。或许最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八大关曾经是外国驻青岛领事机构及领事人员的驻扎地,挪威领事馆、芬兰领事馆及比利时领事馆在此设置,丹麦驻青岛领事赵亨生、英国驻青岛总领事高贺禄、法国驻青岛代理领事阿尔宾斯基及副领事巴贝纳等人在此拥有别墅,德国领事馆和美国总领事署也曾使用过八大关别墅。但所有这些领事机构及领事人员,亦必须缴纳足额的租金后方能在此居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