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美乡村(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21 1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4-2-11 16:04 编辑

       收集的66个中国最美乡村,华南占8个:广东西南村、大澳村、松塘村,广西万尾岛、扬美村、巴盘村,海南洪水村、美雅村。

华南.jpg (90.31 KB, 下载次数: 41)

华南.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8-21 11:59 编辑

       北有大漠孤烟亘古直,南有大澳渔火千年明。由广东阳江市阳东县城东行至大澳村,沿途漫山苍茫,遍野葱绿,雾起云端,烟云肆溢,水湾环绕。绿洲居中,有古屋少许,沧桑历尽,看田畴绿水,耕作辛勤……
       历史上,大澳村声名显赫,曾入列广东十大港口之一,“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港,与广州“十三行”并称“十三行尾”。村口雄踞一牌坊,上面“大澳”两字,传说由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整个村庄四面环山,两面有水,村落必经沿海公路方可与外界陆路通达。
       少年皆已放船出海,村中极少见人。沿古老街道前行,两旁的民居便是古代商家的门面,前端像苏杭商铺,后面如渔家船屋。十三行里,数不尽沧海桑田的巨变,说不尽日复一日的故事,道不完大澳古村往日的荣光。
       十三行中间便是西洋风格建筑——大澳商会。清末民初,天下大乱,大澳天高皇帝远,无人愿接管。于是盗贼横行,乡邻难安。众“掌柜”携手,以商会为根基,保一方平安。推门而入,那商会院后的银库里,正门便是商会领袖司徒少松所书“清晏”二字。银库四周遍设枪眼,但凡海盗进村,村民便携家私入库,以银库为碉堡,保财安命。
       前行至街的尽头,沿山拾级而上,便是“万人坟”。据载,咸丰年间,一次台风加海啸,令“千帆颠覆,大澳滩头尸殍狼藉”。村民深怜之,将这些尸骸背至本村风水宝地——“叶里藏桃”的虎头山坡上掩埋。民国十年,狂飙大作,又有许多尸首卷至于此,司徒少松发起募捐,收殓尸体,亦埋之于万人坟,此后但见海上陌生尸骸,都会有村民默默背至万人坟掩埋,这坟墓分明闪耀着渔民们的朴实与厚德之光。

大澳村.jpg (105.19 KB, 下载次数: 42)

大澳村.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8-21 12:00 编辑

       这里是我国大陆海岸线的西南起始点,位于广西东兴市,南临北部湾,北接北仑河口。海滩沙色金黄,故名金滩。金滩绵延数十里,有人用8个字形容它的好处:沙细、浪平、坡缓、水暖。
       万尾岛四季都绿意融融。岛上有许多古树名木,像马尾松、相思树、车辕树、树龄都在200年以上。万尾村委会边的哈亭前,一株小叶榕树特别茂盛,外形奇特:从根部起,由左至右长出三根粗壮的树干,仿佛从地面伸出三根手指;离地面一米左右,却有横枝相连,很像鸭蹼;再往上,榕树就遮天蔽日了。
       万尾村里生活着5000多京族人。京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500多年前,京族人先祖追逐鱼群来到万尾,见这里风景秀丽,海产丰富,就住了下来。
       “哈节”是这个民族为感恩设立的节日。农历六月到了,“哈节”就到了。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迎神、祭神、入席、送神,以此纪念海神公的诞辰,表达对大海的敬畏。过“哈节”,独弦琴是必不可少的角色。独弦琴艺术是广西非物资文化遗产。

万尾岛.jpg (70.76 KB, 下载次数: 37)

万尾岛.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2: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8-21 12:02 编辑

       通往扬美村的路并不复杂,但需要轮渡。翠竹青青,绿树依依,远处的青墙黛瓦叠嶂错落,婉娫的河水如锦带一般从小村旁轻轻飘过。
        此村石奇,随处可见。古村沿江而见,青石垒就的码头厚实凝重。左江两岸,怪石嶙峋,参天的古树从石缝中生长出来,村民们把这里叫作“蓬莱仙境”。石头不长、不老、不死,榕树也不长、不老、不死。摘一片叶子当书签,书里很久都会弥漫淡淡的芳香。
       沿着被岁月和风沙侵蚀的码头台阶拾级而上,昔日的繁华只剩下脚下这些光滑的青石板。清道光十年铺成的石板路上,一道道裂纹仿佛在述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两旁300多米尽是青砖黑瓦的清代店铺,砖与砖之间的白色勾缝似乎还可以闻到几百年前黄糖和糯米的芳香。
       扬美的民居主要是明清建筑,现在大约留存有300多间。座座古宅如同泊在岸边的船只,依偎在古村的怀里。方正并立的门墩,做工考究的门扇,雕有花纹的门楣,一点一滴都颇有古风。
       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黄氏庄园已有200多年历史。老宅飞檐斗拱,雕梁画廊,风韵犹在。已经80高龄的黄叶仙老人是黄家第八代传人,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十分硬朗。尽管家里新起了水泥楼房,她还是喜欢坐在祖屋门口晒太阳。
       梅菜、沙糕、豆豉被称为“扬美三宝”,空气中弥漫着杨梅酒的醇香。这些美味的特色小吃仿佛也融入了古村的味道。
       对扬美村民来说,2012年很有纪念意义。因为村子入选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支书说:“村子能入选,主要因为传统建筑保存得好。老祖宗几百年打下的基业不能丢。”

扬美村.jpg (89.15 KB, 下载次数: 42)

扬美村.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8-21 12:03 编辑

       从广西巴马县城出发,盘阳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壮村瑶寨越来越多。听到一座水车在岸边吱吱呀呀地吟唱,便到了盛产寿星的甲篆乡平安村巴盘屯。
       一块心形的草地守在村口。村子依山而建,桉树包裹着青山,葱茏的树冠好似一颗颗绿草莓。偶尔一株木棉跳入眼帘,火焰般绽放。
       山中无岁月,衣食少烦忧,常居巴马的人年过期颐不是什么新鲜事。全屯515人,就有7位百岁寿星,其中最年长的黄卜新老人已经116岁。在长寿村住上几天,对于老人们超乎寻常的精气神,你就会由“少见多怪”变得“习以为常”。
       巴马像是人间一块净土,占尽大自然的偏爱。每立法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5万个以上,比一般内陆城市高出几十倍;盘阳河中的弱碱性小分子团六环水可进入细胞,滋润人体,自唐代武则天起就被称为“可滋泉”。
       长寿村各家的小楼房依山而建,房子的底层圈养猪羊,人在楼上衣食起居。三餐简单周到,玉米糊、火麻汤在外人看来食之无味,却是当地居民身体健康的秘诀之一。
       裸浴是巴马的习俗,传说牛魔王对玉帝不满,在人间撒下瘟疫,导致巴马男女老少全身奇痒。王母娘娘美丽的女儿盘阳公主为解救老百姓苦难,舍身化为甘霖,将巴马每一寸土地和水源都沾上神仙水,并引导老百姓下河裸浴。人们沐浴后立即百病全消,裸浴的习俗便在巴马流传下来。后人为纪念盘阳公主,将巴马境内的河流取名为“盘阳河”;如今,村里广场上还立有盘阳公主的雕像,供后人凭吊。

巴盘屯.jpg (67.76 KB, 下载次数: 39)

巴盘屯.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8-21 1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8-21 12:04 编辑

       从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城向东,经过近2个小时的山路盘旋,便可来到这个隐藏在霸王岭深处的小山村。
       枕卧明望河,倚靠俄贤岭,洪水村四周重峦叠嶂,绿树掩映,鸟鸣鸡叫,声声入耳。一片苍翠的椰林下,间或冒出一间间形似覆舟的茅草屋,古朴而淳美。
       船形茅草屋记录着洪水村人的生活,被称为黎族文化的“活化石”。茅草屋冬暖夏凉,几十年来不知抗过了多少风雨;村里78间茅草屋至今完好无损。
       茅草屋里有洪水村人的青春故事,也承载了黎族群众的独特文化。酿酒技艺、黎锦编织、黎族歌谣,这些黎家传统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为之心醉。
       随着时代变迁,村里141户全部盖起平顶房。然而,他们舍不得拆掉茅草屋,经常回来通风、打扫,喷洒杀虫剂防止虫蛀。在他们看来,茅草屋是黎族人的“根”。

洪水村.jpg (73.52 KB, 下载次数: 38)

洪水村.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8-21 12:08 | 只看该作者
资料整理的很好,通过学习,受益匪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海葫芦 + 5 问好并祝福!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8-22 13:17 | 只看该作者
黑白照片给“中国最美乡村”打了折扣。文字部分增色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8-23 08:29 编辑
郭子伟 发表于 2013-8-22 13:17
黑白照片给“中国最美乡村”打了折扣。文字部分增色不少。
没去游历,图片资料很少,见谅。
谢谢长风波浪、郭子伟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8-23 08: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8-23 08:32 编辑

       宗祠坐中央,南望对荷塘,古榕环屋绕,树下纳阴凉……这幅岭南古村的千年图景,是如今西南村人每天的生活内容。西南村地处工业发达、城镇繁荣的珠三角腹地——广东增城仙村镇,堪称“城中田园”。
       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中国牛仔名镇”新塘往增城市区走,不一会儿右转,就拐上了通往西南村的进村道。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下,这里水清树绿,楼齐路洁。放眼望去,成片的民居和青葱的农田隔路相望,村中古祠堂与小洋楼相得益彰。村民的生活既忙碌充实又闲适惬意。
       村庄最中心是有700多年历史的何氏宗祠。建筑高大气派,堂内宽大整洁;青砖灰瓦颇有徽派特色,宗祠两边还并排分布着十几间小祠堂。“我们一村人都姓何,是1200年前南迁的安徽庐江何氏后裔。”村民何志良说。
       走过坐北朝南的一排古建筑,正对着的是由东往西的一字排开的四口池塘,池中成群锦鲤往来游去,好像绿色锦缎上穿梭交织的红线;池塘四周大王椰高大挺拔;池塘之间的空地上,见缝插绿地种满了榕树、芒果、龙眼,形成了一个个微型公园。
       村支书何铁标介绍:如今的西南村,天天有风景,处处是田园。为了维护改善后的环境面貌,村委会聘请了4名专业环卫人员和绿化养护人员,实行8小时保洁制度和日常绿化养护制度。“清洁的环境,谁都不好意思乱扔垃圾,哪怕多走几百米,也要扔进垃圾桶。”村委委员何姚淦感慨。

西南村.jpg (76.67 KB, 下载次数: 43)

西南村.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8-23 21:52 | 只看该作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海葫芦 + 5 谢谢关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9-6 13:45 | 只看该作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海葫芦 + 5 谢谢关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0 15: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10-30 15:31 编辑

       这里是许多人梦中的故乡:小桥流水、蛙叫蝉鸣,巷子里可爱的小猫,还有看不完的绿影。这里有许多地方正在消失的场景:门前的池塘里还有鱼,上上的林子里还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还冒着烟,邻家阿叔的笑脸透着和善。这里是海南省琼海县博鳌镇美雅村。
       博鳌在河口海岸,美雅却看不到海——最近的海景离这里差不多还有10公里。可是来过这里的人无不认为这个村子恰如其名,美丽雅致,可亲至极。
       村子并不大,一共23户人家。村口有一块灰砖拱门立在荷塘边,上书“听风美雅”。美雅村春种水稻夏收粮,秋冬青椒绿油油。高高的槟榔树、椰子树迎风摇曳,仿佛在为村民迎来送往;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扶桑、芍药、三角梅、九里香、美人蕉,红花绿叶,香气袭人。由于村子小,所以格外安静,哪怕只是微风吹过,也能听到树叶沙沙,鸟儿扑闪,木门吱呀,河水泛波,难怪人们管这里叫听风美雅。
       美雅是华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亲人在南洋一带,游子归来,格外重视传统,尤其是祖屋的维护。种树不砍树,修房不拆房,是这里的原则。台风刚过,太阳露了脸,青瓦白墙的老屋,不少开着院门,一眼望去院子里干净爽洁。在一家门口的绳床上见到一位正在乘凉的老阿妈,打招呼,她腼腆地笑了一下,笑出了岁月,也像一朵花。
       一进村便看到一家青年旅社,竹做墙,茅结顶,两辆废弃的大巴,一辆当作画室和展览室,一辆当作茶水间。村里的自行车营地里停着几十辆自行车,有兴致的情侣们常常会一人租上一辆,在小路上慢慢骑行……
       听风美雅,美在那份亲近感上。那祖屋、绿树、小河、阿妈,都曾经在我的故乡出现,让我那样熟悉。只是进入城市以后,却再也难见了。

38美雅.jpg (62.88 KB, 下载次数: 53)

38美雅.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11-17 01:00 | 只看该作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海葫芦 + 5 问好三点半!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09: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葫芦 于 2013-12-25 09:42 编辑

       《松塘村古名胜纪》记载:“村南舟华岗上有乔松,不知年代,高逾百尺,大可十围,秀丽如伞,凉飚乍起,则清声远播,满壑松涛……先有古松,后有区氏村庄,开村后开挖村中心一片数千亩的水塘,由此,松、塘连理成就松塘村名。”
       鸟瞰全村,但见深巷回廊,家家临水,处处绿波,小桥流水,薄雾似纱,镬耳高耸,瓦屋倒映。抬头见古迹,触目皆诗画。古村的先祖是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从昭关梅岭下的珠玑巷迁过来的。先祖的三个儿子形成三房,按仲、季、孟3支血脉各建各的祖祠,沿月池畔形成庞大的区氏宗祠群。区氏出过高官,有翰林,也有几世袭大夫的,中进士、举人的在近300年间就有20多位,成为村人的一种荣耀。
       村舍民居依山而建,文武圣庙驻守村中;古村里的各种祖祠荟萃了岭南古建筑的精华。置身松塘,几百年的风霜扑面而来,村居环塘依岗列建,百巷朝塘。走入松塘古村便感受到传统的岭南人所推崇的讲孝悌、重人伦、慎终追远、光宗耀祖、立身行世的儒家文化理念,感受到岭南人对祖先的一种仰慕、追忆、崇拜,感受到他们对祖先虔诚的祭祀与供奉,这便是松塘古村的灵魂。
       除了保存完好的古村风貌,松塘村宗族活动至今仍十分活跃,三族并居,无论男女皆对祖宗十分敬重。每天清晨,走在松塘青石板的长街深巷中,总能看到挑着扁担的妇女们来来往往,相互问好点头。松塘村的已婚妇女料理完早餐后,前往村里的各间祠堂上香是每日的必修课。松塘村自古崇老敬老,凡是60岁以上的男性,村民们便称之为父老。
       《西樵镇松塘村村规民约》要求村内的祠堂、民居等的项目改造,应当保持古村岭南建筑风格。村民区秉忠老人2005年编撰的一本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松塘村开村以来的古楹联、古诗词、风俗习惯及人文轶事等。不仅如此,村里还恢复了中秋节“烧番塔”、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春节期间的“飘色”等各种民俗活动。据说,广东从132个古村中挑出10个最美古村,松塘村榜上有名。这里除了典型的祖祠建筑外,具有传统儒家文化色彩的民风民俗也得以延续。

松塘.jpg (7.25 KB, 下载次数: 47)

松塘.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4-2-3 16:32 | 只看该作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海葫芦 + 5 问好谛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6 18:47 , Processed in 0.076488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