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底森林 于 2011-2-16 11:35 编辑
* n. r" N5 [( Z' F; I* N/ B! Q, q/ {4 t4 ^
回国后,他在城里上班,父母在离城不远的郊外居住,过着田园般悠闲的生活。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周末一般没什么活动也呆在家里,陪父母聊天,下棋。某一周 末,朋友们约他出去玩,时间是两天一夜的周末,说“你天天回家陪父母,和朋友们都聚会少了,一直呆在郊外多闷啊。走,去好好地玩他个天翻地覆,父母少陪两 天没事的”他拒绝了朋友,淡定地说:“父母老了,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 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说完后就回家了。他所不知道的是,那天的聚会没办成,朋友们都马上赶回家了......因为,父母不会在原地一 直等你的!
7 ~' ?8 E( H# e$ V' }5 g 看完后感慨万千,以前的辅导员曾对我说,她的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尽管有一些在学术领域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始终充满了矛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同学的父母年龄已经六十有余,但美国这边的事业有放不下,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头顶悬着什么东西时刻会砸下 来。
+ _9 `. k( ]9 h8 g+ K. d/ Q 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 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 亲不在”的懊悔。
" G& x2 l, J! f7 B; L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x! G0 y" N9 N5 b, z1 u 年少时不懂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梦想去云游四方。. M) d7 k. N( D7 p8 K! {$ N
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曾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殊不知世事艰辛,唯有离开家乡的人能体会到了。
; N( T( B# i" J3 l6 v; D0 G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9 B8 c/ C: V& F" g; A4 ?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y3 N1 z4 z5 R% d. u. \ 一次离去的结束意味着更远的离去,归期却不可知。回头再望,家乡是如此美丽,父母身边是何等温馨。
`5 y/ n6 B6 q' Y8 w: p4 f 仔细再读: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觉其中的奥秘。' p; d$ l' Q q* f* A3 a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 所。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7 t) {) c- V$ {9 b4 r) j- W
不知道我们是否算是“游必有方”呢?
, f7 n5 M: P9 D1 o. o. M; g 每一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放一次大假,总是很晚才回去,又很早就返校了;即使在家里的一段时间,也是整天对着电脑,忙这忙那,搞东搞西,连和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也许是真的忙碌,也许是习惯了漂泊,也许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为……
7 Z0 c' G8 T3 ^" N- K 每一次长时间的分别后,第一眼父母给我的感触是: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身体已渐渐逝去,而逝去的光阴却无法再找寻了。
6 m( |& K4 ^6 v) O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亲依旧再三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此刻,我深感——母爱、父爱如山! U; v( U" E: [8 Y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孝"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切不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8 y' b1 D. J0 ]1 M6 A' V$ b7 k
夜已深了,不知远在家乡的父母此刻是否依旧还在忙碌着或已睡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