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水共融的家园,人水和谐的梦想--清风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 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 13:34 | 只看该作者
广利河
广利河的由来
  广利河原为一条自然形成的弯弯曲曲的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低洼河沟,属季节性排水河道,后经人工多次疏导,渐成现有河道。由于黄河不规律的泥沙淤积、河水泛滥冲刷,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形复杂,地面起伏不平。黄河以南近千平方公里的境域内,长久以来没有一条理想的排水道,若雨量稍大一点,再加上西部客水流入,这里便积水成灾。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为这个地区寻找排水出路。为解决本地区700多平方公里的排涝问题,于1950年开挖广利沟(因从利津开挖,至广饶入海,取两县首字命名),全长38公里,流域面积670平方公里。
广利沟的开挖
  1950年惠民专署组织开挖的广利沟,标准低、断面小。1952年以后,黄河堤岸上陆续安装了路家庄、麻湾、王旺庄虹吸管,用来引黄灌溉。当时,因灌水工程不配套,就借用广利沟和广蒲沟做了引水渠道。由于堵截贮水,两沟被逐渐淤积,本来就有限的排涝能力,几乎丧失殆尽。   1954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对广利沟、广蒲沟加以开宽浚深。广利沟从上游一直疏挖到沙营;广蒲沟从上游挖至六户(以下因淤积较差没挖)。这次疏浚较彻底,对这一地区排涝排碱起了重要作用。疏浚后经实测,广利沟入支脉沟口(马楼村附近)沟底高程为0米(大沽处海面),当地地面的高程为4米左右,一般大潮位约2米左右。从当时的情况看,基本适应了排涝的要求。
新广利沟的诞生
  1951年,国家就着手准备在广利沟流域及其以南的300~500万亩范围内,建设一个大型引黄灌区,这就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之一的打渔张引黄灌区。对灌区的排灌系统,当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规划。排水方面的重要变化是,又诞生了两条新排水沟--新广利沟和新广蒲沟。   广利沟是西北--东南自然流向的河流,然而打渔张灌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尽量使各干渠南北或东西走向,以使土地成方成块。具体地说就是,四干渠、五干渠和六干渠都是东西走向的,相距都在10公里左右。这样一来,就必然造成广利沟和五、六干渠的交叉。解决的办法是,广利沟首先在皇殿、孙家附近建涵洞穿越六干渠;在沙营以东广利沟又与五干渠相会,这里则是在沟上架木质渡槽使五干水通过。这个木质渡槽使用了10多年,1969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渡槽。   修建了灌溉渠道后,原有排水系统受到干扰、损坏。为了更好地排除四、五、六干渠之间的雨涝和灌后余水,打渔张灌区又规划设计了新广利沟和新广蒲沟。   新广利沟位于五干渠和六干渠之间,所以又叫五六干合排。它西起原利津县董集区(现垦利县董集乡)东清户村东南,在长河口村附近穿越总干渠,经原广饶九区(现东营区)的刘家、南庄等村,在东营村东南汇入广利沟。原来的广利沟亦叫老广利沟。新广利沟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360平方公里,设计排水流量9.5立方米/秒。
大涝灾的考验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年龄较大的人都曾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那艰苦的岁月,广利河流域的人民也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据有关资料记载:1962年、1964年是这里建国以来涝灾最大的年份。1962年,这个地区涝地2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1964年,汛期降雨量高达750毫米,是历年同期的240%,平地积水达0.2~0.4米,持续一月以上,雨涝面积达3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0%。这时候,这里的石油工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大雨时,油田基地水深及膝,东(营)辛(店)公路小清河以北段,50%以上的路段漫水三日以上。受涝灾影响,运输处的运油车,挨次停靠在现在的泰山路两侧;老广蒲沟汽修厂处的公路桥被冲毁了,过往行人和车辆只好靠木船、浮桥过渡……   当时,农民的生活更是难以言喻。一进村听到的准是"梆、梆"的剁菜声,这里独有的野生植物黄蓿菜(当地人叫"种子")成了主食。人们在秋季收下一大垛,用木棒打下籽粒和叶,经水浸泡后,再搀上少量玉米或瓜干面来充饥。1964年涝期较长,黄蓿菜也因此采割不到多少。那年,笔者曾因搜集广利河进一步开发的水位、流量资料,住在东赵村,亲身体验了这一段艰难的生活。实践证明,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偌大地区内,仅靠支脉沟一个入海口的排水能力,是经受不住特大洪涝考验的。
广利沟浚深拓宽更名为广利河
  连年大涝后,政府把广利沟的进一步治理提到了议事日程。山东省水利厅根据油田指挥部关于治理油区涝灾的要求和省人民委员会的指示,于1964年11月中旬,委派了以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副院长孙贻让为组长的规划小组,对石油矿区和周围县、区(公社)进行了现场勘查,并向九二三厂及有关地方的领导同志征求了治理意见(笔者作为打渔张引黄灌溉局的代表,参加了这个规划小组的工作)。1964年12月5日,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以663号文件,将勘查结果报告了省人民委员会。1965年1月27日,省人民委员会以(65)计基字第11号文件上报国家计划委员会,请求安排投资。随后,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于同年2、3月,会同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笔者参加)以及广饶、垦利两县,再次组成规划小组。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勘查和规划。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段令我难忘的小故事。   那是当年3月初的一天,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杨碧如工程师、广饶县水利局李东朴和我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在广利河下游一带奔波了一天,傍晚才到达旺河口(现广利港一带)。当时,"天公"不作美,突然间阴云密布,朔风大作。我们刚刚还在笑谈着"海边气候变幻莫测",那知这就实实在在地落到了我们头上。在那除了荆条、黄蓿,没有任何标记的荒野滩上,不一会儿我们三个人就不辨东西南北了。幸好及时发现了远处一线灯光,急奔过去后发现是牧羊人的地屋子。在牧羊人的指点下,次日早晨我们才艰难地到达了广饶畜牧场。如无这个巧遇,若我们走入了海沟,再遇海潮,后果难想。   1965年5月15日,山东省水利厅以(65)水勘字第165号文,向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呈报了《九二三厂溢凌河及广利沟流域排水工程规划》。规划的要点是:河道治理标准按"5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防洪("几年一遇"是水利专业术语,并非一定是5年或20年就肯定遇到一次)。具体治理方案是:广利沟沙营以上原河道疏浚;沙营以下改道,向正东方向穿过旧防潮堤和新防潮堤,在旺河口独立入海(据当地渔民介绍,旺河口是一个古入海口门)。广利沟改道以后,利用原沟22.4公里,新辟沟长22.6公里,总长45公里,流域面积723平方公里,入海口处"5年一遇"排涝流量8l立方米/秒。"20年一遇"防洪流量175立方米/秒。   广利沟经过这次疏浚改道,标准大大提高,并独流入海。此时,"沟"的名称已不相称,惠民专员公署决定广利沟改名为广利河。
广利河治理背景
  作为一条连接河海、贯穿城区的主要河流,广利河理应成为一条美化环境、造福群众的靓丽风景线。然而,由于流域内工业企业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油田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河内,加之沿岸企业、居民随意倾倒垃圾,致使河道水质污染日趋严重,居民群众怨声载道。随着我市城市化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加速推进,对广利河的综合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水是城市的灵魂,河是城市的血脉,有水就有了灵气,有河就有了神韵。广利河是东营人民珍贵的环境资源,党委、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她、建设她、发展她,把她打扮得俊秀靓丽、充满生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站在关注民生、谋划未来的高度,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要全力打造黄河水城,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品牌,将广利河综合整治作为黄河水城的建设起步工程,以此形成一条城市景观走廊、生态长廊和文化长廊。 2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广利河综合治理动员大会,吹响了治理广利河战役的号角。
广利河调研情况
  为保证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规划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广利河综合治理规划,为工程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规划按“三段六片九节点”的结构对广利河整体景观进行了设计。“三个功能区段”将广利河整体分为三段,不同河段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上游段,从源头至云门山路交汇处,为水源涵养区;中游段,从云门山路交汇处至东八路,为城市景观重点塑造区;下游段,从东八路至广利河入海口,为港航区。“六个景观片区”依据两岸城市功能与景观特色塑造,划分不同的景观功能片区。水源涵养区,从河流源头至云门山路,打造田园风光区;都市生活区,从云门山路至西一路,展现现代化都市风情区;文体休闲区,从西一路至东青高速公路,打造市区最大的文体休闲区;湿地生态区,从东青高速公路至胜利大街,成为城市湿地特色的生态景观区;科技研发区,从胜利大街至东八路,发展高科技研发与配套居住;港航区,从东八路至广利河入海口,建设滨海风情区。“九个特色节点”结合城市开发与景观塑造,在广利河与各大主要路口交接处形成不同特色的功能节点,集中呈现城市特色。
广利河治理工程
  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实施截污导污、河道整理、建源引水、景观塑造、疏航建港和流域综合开发工程为重点,全面推进广利河综合治理。
截污导污治污工程
  重点做好广利河上游区域特别是垦利县胜坨镇和郝家镇的点源污染治理。对广利河和老广蒲沟上游污水实施导污。对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配套完善,确保原设计处理能力(10万吨/日)能够稳定运行。在五六干合排和广利河两侧铺设约25公里的截污干管,新建2处污水泵站,将污水送至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   河道整理工程   对广利河进行清淤疏浚,清污清障,改造桥闸,挖深河道,拓宽河槽,硬化衬砌,建设生态驳岸,依法拆除两岸治理规划范围内的各类建(构)筑物。
建源引水工程
  在广利河上游建设沉沙蓄水工程,一次性蓄水能力达到1500万立方米,通过引黄沉沙和景观湖建设,做好供水渠的清理拓宽,保证清水入城。   景观塑造工程   合理规划码头和游览景点,搞好道路、桥梁、亲水平台、雕塑、夜景照明等设施建设。
疏航建港工程
  疏浚航道,清除拦门沙,建设集渔业、商业、旅游业于一体的广利新港,达到5000吨级船舶通航泊港的条件。港区总体布局以广利河为依托,北侧布置产业用地,南侧布置居住旅游生活用地,东部在广利河与支脉河口建设广利港,西部结合天鹅湖和规划中的南湖建设旅游度假区。
流域综合开发工程
  编制好沿岸土地利用规划,做好统一储备,按照规划有序开发。   广利河综合治理要按照“截污、治污、清淤、引水、增绿、造景、建港、通航”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力争在3年内完成各项治理工程,基本恢复广利河水环境生态功能。
[编辑本段]治理情况
  2007年度,完成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各项规划设计及征地拆迁工作,各工程段全部开工建设,完成五六干合排和广利河截污导污治污工程,完成2处污水泵站的建设,完成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完善,搞好流域综合开发论证,编制广利港港区总体规划,推进广利港的对外招商工作。   2008年度,完成建源引水工程建设,完成河道整理、驳岸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沿岸绿化景观带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启动流域综合开发,广利港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2009年度,基本完成沿岸绿化景观带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初步形成流域景观效果,广利河达到通航条件。   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是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关心支持下,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将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将广利河建设成为“河海相连、城水共生、水清岸绿、人水相谐”的城市新亮点,把东营打造成为生态和谐、适宜居住、独具特色的黄河水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7-2 18:24 | 只看该作者
凌云壮志 发表于 2010-7-2 13:32



    真漂亮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7-3 16:23 | 只看该作者
规划的好啊!方便大家游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1 12:26 , Processed in 0.02627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