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泳者闲趣之上海元素(下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3 1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续上篇
     上海人的小聪明不用我做广告,早已闻名全国。在兄弟城市朋友们的评价中也是褒贬不一。说起小聪明实际上都是在那个年代、在那些特殊的场合下,催生出的智慧结晶。先说说上海男人会做家务这件事。在过去的年代,男女双方不论是否有相同的工作,但是工资基本相同。上海女人见识也多,不存在要靠男人来养活,所以社会地位基本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经济活动是平衡的,但是男人比女人会多出两个开销,一个烟,一个酒。变通的办法就是自愿做些家务,用来换取烟酒的零用钱。这样的好处是家里没有矛盾,男人在外面也有面子,反过来别人还会称赞女人当家当得好,双方皆大欢喜。刚开始男人做家务不会让人知道的,后来我想上海人都很会“扎苗头”,或者相互取经,最后形成了一大批都这样去做,在表面上大家不说,肚皮里是再清楚不过了。这样一来被兄弟城市的人们知道也就早晚的事了。
    接下来说个上海女性的故事。上海女性也是一直名声在外,主要体现在智慧和时尚。首先上海女性的穿着,一直是中国其他城市的风向标。而上海女性之间也经常会“别苗头”,所以以前很多女性多会些修改服装,结毛衣,简单的绣花等手艺。再说上海女性气质,大多比较温文尔雅、内敛和知性。当然也有花瓶类没脑子的,下场也只供玩赏的了,这类人不是我要说的。我要说的是能让我佩服的上海女性。有这样一个故事,由于某种原因有个女孩结束了第一次的、对她来说是很痛苦的一段恋情。但是生活还将继续,经过了一段时间自我疗伤后,终于又开始了另一次恋情。恋情展开的很顺利,就是女孩也没想到恋情发展的很快。那个男孩对她很痴迷,她也很喜欢那个男孩,这样一来一起,马上就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就连男孩子的家长们都把女孩已经当成了自己家的媳妇了。事情发展到这里好像蛮好,但是越到这种时候女孩就越是担心。因为在前一段的恋情里,她已经不是个完整的女孩了,所以她一直考虑着要不要对那个男孩说那个事。(在那个年代,找个失过身的女性做老婆,大多数男人是不会接受的。)这个女孩思前想后、反复衡量以后决定冒险一博。(刚才说了居然已经到了谈婚论嫁,所以他们的关系肯定是非常亲密的,平时亲亲吻吻拥抱抚摸已经是常态,除了最后一关由于女孩的坚持除外。)这个女孩算好例假,利用刚好开始有一点的时候,又和男孩约会,这一次,女孩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终于让男孩得逞了。一丝殷红,男孩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女孩也交出了考卷。在这件事上虽然女孩用了欺骗的手法,但是男孩和他的一家人在情感上还是很开心、很满意的,而女孩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幸福的港湾。如果实话实说就有两种情况:痛苦的分手,家里人都会伤心。另一种是,就算结婚了男孩的心里永远会有个阴影,不安定的因素也就一直会存在。所以生活中善意的谎言还是需要的。
     再来说个吃的故事。前几年有段时间的人们出去吃饭AA制,还引起报纸什么的广泛评论。实际在上海二三十年前就已经经常这样做了。想吃桌头又要解馋,口袋里又没有几个钱,这么办?只有大家凑“分子”(上海人对钱还有个叫法“分”,赚钱去叫作“扒分去”),那时我们叫做“劈硬柴”。在过去一般好点的饭店,菜的量不会多的。比如一盆清炒虾仁上来,聪明的人会拿起调羹招呼大伙“吃----吃啊”,然后自己首先抄起半调羹先吃。看上去很客气,实际上大有学问。刚出锅的虾很烫,先吃半勺,速度就快了点,人家还没吃好,他已经再抄满第二勺。这样一个来回就比别人多吃了半勺,由于菜的量有限,不管这么算已经不吃亏了。在吃的方面类似的还有很多,但凡第一次总会被当作“乡下人”。有一次第一次吃“八珍鸭”,聪明人就吃鸭肚里的好东西,而一般的就盯着鸭肉吃。在大多数类似的情况下,吃完后聪明人总会告诉你吃的秘诀。这个时侯聪明人趾高气扬,而大多数人被当了一次“乡下人”,就算吃得很解馋,听了后也不舒服,只有“闷特”。
      在那个年代诸如此类的小故事很多,朋友之间开着各种玩笑,但是不妨大雅,也并不伤感情。也可能是那个年代缺少各种娱乐活动,都喜欢寻点穷开心吧。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上海和当初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这些年的开放发展,兄弟城市在很多领域都超过了上海,电脑的普及让人们得到的信息也都处在一样的起跑线上,所以现在作为上海人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再说上海人,经过这些年的改革,不论是工作、学习、认知还是生活等各种方面,特别在思想和观念方面受到很大的冲击。在毛泽东时代,上海人在生活方面还是受到优惠的(上海是“四人帮”的根据地)。特别是海里面的水产品很丰富,记得一尺来长的大黄鱼市场上经常有的卖,也经常吃。“四人帮”粉碎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黄鱼难觅踪迹了(我不谈政治,只发感想),吃到的水产品也越来越小。记得三十年前刚开始改革开放,上海还是很冷清的。发展的脚步和兄弟城市相比绝对是慢的,并且有些行业在竞争中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很多,分析下来主要有,领导层对上海控制的比较紧。一直到邓小平南巡讲话,上海才开始动起来。另外是大多数上海人的思想观念已经习惯以前的比较平稳的生活状态,缺少了竞争力,所以真正改革到他们头上时,一下子就茫然不知所措,这样一来也只有吃苦头了。上海以前是轻工业城市,有很多纺织厂之类的企业。为适应国际环境,在上层领导的领导下一声令下,大多数企业就这样关掉了,下岗工人一下子就产生了一大批。所谓下岗工人不算失业,也不算待业,所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那个时候形容下岗工人是比苍蝇还多,不比天上的星星少(这些人大多文化低、年龄大、重新就业难)。后来,其中有些人通过做生意等也总算走出了困境,但大多数人到现在还是生活在最低的生活标准里,事实上也就是被竞争彻底的淘汰了。反观改革开放三十年,上海的机会不算少并且还很多,只是看你能不能发现机会,当有了机会是不是抓住机会,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不论机会大小也就算沐浴了改革的一丝春风。
         上海人身上每一代都有着特殊的符号。我们的上一代(经过五十、六十到七十年代)是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洗礼的一代,所以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人情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比较多(上海老克勒就出在这个时候,算是有品位的,但大多数也是表面现象),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也难怪在那场文化大革命中,仁义道德、父慈子孝等等优良传统都被颠覆、砸烂。我们这一代(经过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已经没有阶级斗争的感觉了,但现在分析下来,上一代的阴影多少还是有点的,表现在喜欢开对方的玩笑,有事没事喜欢“掏掏浆糊”,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蛮好的。另外,我们这一代也正好处在改革开放的时间段里,各种故事也是最多的,所以经过这个时期的上海人,都会有些这样那样的故事。再来说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正在读书的,还有就是上班不久的),他们这些有一部分人上海话已经不会说了。所以一些上海的学者呼吁保护上海的传统。我对此感到不必大惊小怪,上海话只是上海符号里的一种。上海历来是五湖四海的地方文化汇聚后,提炼出的一种文化,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另外,各地的各类精英不断地汇聚上海,又会形成新的上海文化,上海就是在这种氛围里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向前。所以我不担心上海话会消失,只是有可能会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新的上海话。另一点我也能更加确定是,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在他们的时代里,创造出有着他们特色的上海符号。
2#
发表于 2010-2-3 17:04 | 只看该作者
还没来得及看,先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3 20:5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早两百年出生,肯定是个大秀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4 12: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美好的梦 于 2010-2-3 20:58 发表
如果你早两百年出生,肯定是个大秀才!!
你早来许昌冬泳,肯定是个大满贯。O(∩_∩)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4 1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8 10:39 | 只看该作者
“上海元素”——好话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8 21:04 | 只看该作者
全文通读了一遍,朗朗上口,我被你牵着鼻子走,好像自己在演绎一段故事,一种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6 16:47 , Processed in 0.02660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