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4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店头村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6 1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峪店头村】
    据现存于店头村紫竹林寺内《嘉庆五年次庚申蒲月吉日立》碑记载:“风峪古称灵邱峪,唐以后始易今名,绿峪外风洞起义,店头居峪之前,风俗淳厚,崇尚佛法,前明时村之震方止石洞壹间供大士像,青山为屏,白云做障而己,迄于本朝有尼如云,以菩提之性投甘露之门,始大兴土木展拓地基,建大殿于石洞之上,塑三大士像,下院南北各起精舍祀,释迦法王、地藏菩萨,迩来历年以久,北面精舍倾圯,里人思易以洞而建阁于上……”。
    从碑文详考可知,风峪沟在唐朝之前名叫灵邱峪,唐朝时才开始更名为风峪,店头村为风峪第一个村落,民风民俗淳朴厚重,信仰佛教,明朝时在村的东方(八卦称之为震方)开始建造紫竹林寺,并已形成雏形,香火旺盛,这充分说明了风峪店头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自然、人文景观随处可见。
店头村南依龙山之脉,北靠蒙山,风峪之河水从村旁自西向东流入汾河,山峦叠嶂,植被茂盛,鸟语花香。区域内,峪口有锢垅堰、风洞、黄捷山庙;距峪口1里之地之北有李存孝墓、龙泉寺(亦称太山寺)、响洞,龙泉寺的对面南山,紧邻童子寺;村东南头有一座文昌宫,村西北头有一座真武庙;村的西山腰有座王氏祠堂,村中心是风峪八景之一的紫竹林寺,寺的正西150米处遥对一座清代建的灯山和一个古戏台,在紫竹林寺的斜对面南山腰有一座山神庙和河神洞;紫竹林寺的东面不远处有一处天然形成的水帘洞和一处石灰岩石佛溶洞…。
    站在紫竹林寺对面南山(古称看山)“走柏树”处(当地称为东华茂)眺望店头村全景,映入眼帘的是:店头村极似一艘长为2里的大船,顶风破浪,由西向东行驶在风峪河上。据传说,紫竹林寺位于船之中心,民宅分置船头船尾,当时有一相士称,此村乃风水宝地,但船立于潮头,为了使船不沉覆,需在船头、船尾临山脚处系上“缆绳”,稳住此船,保住风水,益于万代。因此,当时店头村里正按照相士所指,组织村民筹资在店头村这艘大船的船头、船尾临山脚处,各建一庙,似如缆绳桩稳住大船,船头临山脚的庙叫文昌宫,船尾临山脚的庙称为真武庙,并在文昌宫附近的南山腰修建一座方形七层宝塔,宝塔四角各压一只活蛤蟆,为镇邪之用,由于八十年代在此处开山破石,现该塔已不复存在,甚为可惜!!
店头村东西走向约2华里,该村距晋阳古城、太原古县城仅5公里,因此,当晋阳古城、太原古县城处于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辉煌之时,自然而然的波及到了店头村,使店头村成为西山九峪之一,风峪的咽喉要塞。
    据考证,在清光绪年之前,店头村约有500户人家,人口达3000余人,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店头村人以开车马店、驿店、绸缎店、商铺、金银首饰店、当铺、武馆、跑马场等居多,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号称:“小太谷”。清光绪年后,由于瘟疫和生活所迫,死亡一部分,逃荒一部分,现该村120户,440余人,耕地面积203亩,退耕还林750亩,年人均收入3500元,从2001年开始村民已大部分搬迁至风峪新村。
店头村自然景观随处可见,在春季四五月份,从峪口龙山、蒙山始至龙泉寺处的南北山上,漫山遍野的丁香花盛开,香气扑鼻,红的、粉的、白的竞相争妍,百鸟在枝头唱歌,此景真使人心醉,果园里的梨花、桃花、杏花次第开放,莺飞燕舞,美不胜收;夏季时分,山上山下郁郁葱葱,风峪河水流淙淙,田埂地头庄稼茁壮、菜花飘香,白的羊群、黄的耕牛正悠闲的吃草,安静祥和让人陶醉;秋天里,山上的枫叶红了,地里的庄稼熟了,到处都是人们忙碌的身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心头;冬季瑞雪之后,村里村外到处都是银装素裹,风峪河水形成了冰川,孩子们在冰上嬉戏、溜冰……
    现村里有8棵树围1米有余的唐槐,这些唐槐见证了店头村的沧桑和巨变。
    紫竹林寺东侧不远处,有一处天然形成的高约15米、宽约7米、深5米的水帘洞,洞口瀑布如水帘倾斜直下,像一丝丝银线,瀑布声充满整个山谷。在古戏台向西不远处有一股泉水从石灰岩石窄小而长的缝隙中流淌,多少年来,从未断流,流出之水冬季不结冰,用手试摸水还有股热度。古往今来,店头村的村民饮水,村东村中的去南山井儿沟的二眼古井挑水,挑水之路为古代先民们用钻斧在石灰岩石上凿开的,二个深5――6米,直径为1米的奥灰水古井也是先民们用钻斧不辞辛劳,日以继夜开凿的,村西头的村民去二里之外半山腰的泉眼挑水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们挑了多少水就洒下了多少汗。
    店头村的民宅,除了改革开放以来新建的房屋外,均为保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这些古民宅以紫竹林寺为中心,向东,向西排列,依北山面南山而建,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与紫竹林寺毗邻的南侧,东侧,西南,西侧的郭家,王家,闫家,李家老宅。这些民宅采用底层为宽大的石窑洞,上层为阁楼式风格的砖石材料而建,采用外石台阶从底层直通顶层,顶底层的布局均为四合院。每院建有古门楼,古照壁,上下层除石台阶通达外,在底层的大石窑洞串套的小石窑洞内筑有隐蔽的石碹暗道和石台阶迂回通至顶层房屋,主院的上下层暗道又与相邻的别院上下层曲折而通,真是窑洞串窑洞,大石窑洞套小石窑洞,上下层及主院与别院暗道迂回贯通,暗道重重,使人犹如走入迷宫,不知方位,真可谓别有洞天,曲径通幽,此村的古居独好。从这些古民宅的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内部复杂石窑洞,暗道互通的结构来说:店头村的古石窑洞,古民宅当属华北第一,国内罕见。
    综观店头村的历史,地理,人文景观,堪称风峪绝景。


[ 本帖最后由 咳嗽的小鱼 于 2009-4-6 13:1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3:11 | 只看该作者
【店头民间故事】
一、范姑姑与送花花的传说
据在店头村、古寨村(又名姑姑寨)走访老辈人得知,从范姑姑出家为尼圆寂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形成了范姑姑的“送花节”。
清道光《太原县志》载曰:“尼僧如云,俗姓范,生有佛性,年未笄即落发出家于店头村观音寺(紫竹林),募金重修院宇,颇称壮丽。晚年善治疾,不以药饵,微微抚呵,顿失所苦。”对现存于店头紫竹林寺内乾隆四年七月十三日重刻观音堂基产碑记:“木厂头潘家园沙地肆亩三分五厘,系东西畛;潘家门沙地壹亩,南北畛;姑姑寨孟家门前地贰亩;孟虎西河湾地叁亩……以上数村地亩俱系范师傅所施,立死契存照。”
结合有关史料记载和姑姑寨“范姑姑”后裔及店头村老辈人传说:范姑姑(名讳不详)相貌平平,皮肤黑,在孩提时就与佛有缘兼具佛性慧根,不食肉、心向善、乐于助人,有空便去村里庙堂听讲佛法,焚香诵经,从十四岁到二十来岁时,多少媒人上门提亲不允,急坏了父母长辈,当时当地有:“13岁留头,14岁出嫁,15岁养个毛娃娃”之风俗。看着范姑姑即成“老姑娘”,父母不时劝导催促女嫁,但均无济于事,不料就在这一年(约清乾隆年间)的一天,范姑姑突然失踪,一连几天家人在亲戚、朋友处打听也不知她的下落,后经再三打听,才听说最近几天晋源风峪店头村紫竹林寺刚来一位出家的尼姑。于是范姑姑的父母步行前来紫竹林寺寻访,进得寺中,便看到一名年青尼姑身穿僧衣,正在观音坐像前焚香诵经:“那不是咱闺女吧?”父母亲看着尼姑的熟悉背影言道:“谁说不是。”话间父母亲进身来到尼姑旁,尼姑听到背后熟悉的父母声音后,不由回头望去,六目相望,顿时不觉眼泪充满眼眶,父母立时一边呼着范姑姑名字,一边责怪。范姑姑登时双膝而跪,声咽着喊着:“爹……妈……。”父母一边唠叨不停的责问女儿,一边搀扶起女儿后,范姑姑把二老高堂引至禅房坐定,倒杯水于二老喝。这时,父母二老余怒未消,站起身来对着女儿厉声斥道:“父母不辞劳苦,抚养你长大成人,只盼与你挑一婿成家以了心愿,谁知你辜负父母、伤风败俗,不打一声招呼,偷上家里的大部地契,跑来这儿落发出家当尼姑,家里没了地契就没了土地,一家人以后怎么生活?劝你还是归还地契,立马还俗,跟爹妈回家吧……。”听罢父母二老一片真诚劝说,范姑姑又在爹妈面前跪下,连叩三个头后哽咽道:“爹妈恕女儿不孝,你们知道,我从小就与佛有缘,从小到大我在黑夜经常做一个同样的梦,梦到观世音菩萨在紫竹林端坐莲台,传播佛法、造福万民、普渡众生……并指引我前来弘扬佛法,修缮紫竹林寺,经我暗自打听才知道,店头村就有一座紫竹林寺。于是我拿定主意,不续尘世俗人之姻缘,一门心思想着出家修行。临走时,我想与爹妈告别说明原由,转念一想如果说明,你二老肯定不放我走,所以我借机偷拿上家中大部地契以资修寺,投到这儿出家为尼,出家后,寺中主持赐我法名“如云”。阿弥陀佛。”说到此,范尼姑从禅房拿出一串铜钱,顺手递于父母手中并言说:“女儿坐禅念佛,心意已决,是不会还俗回家的,我出家时偷拿的家中大部地契也不能归还家里,我要以地契为寺资,重修紫竹林,这串铜钱你二老带回,解决家中生活,但是,爹妈在花这串铜钱时不能一次全花完,而要在这串钱的前后各取些等量的铜钱为妥,这种花法,你们一辈子也花不完这串钱,切记、切记。”话毕,范姑姑道一声:“阿弥陀佛”佛号,送父母于寺山门后,回到寺中继续修行。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如云”尼姑一边在店头紫竹林修行;一边云游各地化缘;一边用化缘而来的钱,重修了紫竹林寺。有一天,她去店头村一位姓乔的武举人家中闲坐 ,恰逢乔夫人正指挥丫鬟们铺絮棉被,她主动过来帮忙,不慎在絮被当中,丫鬟们把一条乔夫人的锦裙絮入被中,“如云”尼姑走后,乔夫人与丫鬟仔细寻锦裙不见,便疑是“如云”尼姑顺手而窃,于是在家中恶语相加,不久“如云”尼姑闻听后,每日郁闷不乐,每日在寺中观音堂正殿南侧禅房自塑其像,像塑好后,便端坐安祥而逝。当天夜里,乔武举人夫人梦见“如云大师”至家而曰:“拆开你的被,寻见你的裙,范姑姑遇上恶咒神。”次日一早,乔武举人依梦拆开棉被,果然找到了那条丢失的锦裙。为此乔姓武举家人后悔不已,为了恢复“如云大师”的名义,弥补自家人的过失,乔姓武举家人把如云大师的圆寂之日——农历二月十九日,定为给如云大师的送花日。
据传说:范姑姑出家以来,除了每日焚香诵经做功课与僧侣谈论佛法外,对有疾而来看病者,不分身份、姓别、年龄一一诊治,治病据说是不用药品,而是在疾处用手轻微抚摸一阵,病即痊愈。如云大师圆寂后,店头村、邻近村的病人需诊治,患疾者在如云大师塑像前供桌上摆上供品、黄表纸,焚香跪倒,口中默念病处,不一会患者将供桌之上的黄表纸取下,点着化为纸灰后,当时用水服下,病可不日痊愈。姑姑寨村如云大师的本家后裔有疾者,需诊治,便在正房墙上挂上如云大师骑马像,排开供桌,摆上供品,焚香后在一根香上挑上一个条状的黄表纸,放大师骑马像的手指处时,该纸条便能被大师所接,这时疾者口中默念病况,不一会黄纸条落下,疾者迅时焚烧黄纸条待变成灰烬后,就水服下,病到次日即可痊愈…。这种传言的神话般的治病方法,在店头村甚传已久。截止现在,仍有许多善男信女去紫竹林寺治疾。
传说在如云大师圆寂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成为给范姑姑的的送花日,送花者一般为久婚不育的妇女,求子的父母,病愈的患者等。如家中想生一个男孩送石榴花,想生一个女孩就送红花。送花时摆上供品。焚香祷告。想生一个男孩在祀后摘一朵石榴花,想生一个女孩时摘一朵红花,然后把花揣在怀里,径直回家,路上如果遇上何人都不得搭话,否则失灵。回家后,把所摘花朵置于炕(床)角,便可实现求子得子、求女得女、求福得福、去疾康复的愿望。久婚不孕的妇女一般送“万年花”,即每年逢时必送花,到死为止,以原其愿。于是乎在二月十九日这天紫竹林内善男信女,手捧花与祭品来来往往很是热闹。以此传说形成了店头村送花花的庙会,间时也请来戏班子唱戏助兴。
范姑姑在店头紫竹林出家为尼后,生活起居在寺内的一个二楼阁楼式的石碹窑洞内,至今这个居处的第一层石碹窑洞尚好,二层阁楼正在修复当中。椐姑姑寨村范姑姑后裔族人传言:有一日晚上范姑姑托梦于他说:“姑姑佛堂圮漏,无法安身。”于是在1989年、1996年由姑姑寨范姑姑后裔族人先后两次集资一千四百多元,雇工匠对范姑姑佛堂进行了修缮,竣工后在紫竹林寺山门对面的戏台上演电影一场。以尽庆兴。
农历十月十五日是范姑姑的生诞之日,一直以来,每年此日店头村、姑姑寨范姑姑的后裔族人供全锦羊一只及糯米糕、大供花馍等焚香供奉如云大师。以感念其治病救人、弘扬佛法、行善积德之举。同时这一天也演变为店头村的庙会。
如云大师圆寂后葬于店头村坟上对面南山坡地,该地名为姑子地。在墓瘃上至今生着一棵黑梨梨树和一棵毛旦旦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范姑姑在店头紫竹林出家时所带地契载明的姑姑寨、木厂头共9.35亩土地,从清代乾隆年间至1954年农业合作社成立以前,一直由店头村耕种收获。

二、曜曜燕的传说
曜曜燕(绰号)店头村人,传说生于清末民初,姓氏名讳不详,武术世家,多少年以来同族人一起居住在店头村赛马坡片区石碹窑洞内,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曜曜燕孤寡独居、生性懒惰,但身怀武功绝技。
平日里村里的邻里都不情愿他来唠客。传说他每到一家闲聊漫谈时,就有意地凑到灶台旁,在不经意间暗自用硬气功于腰股间,把邻里家的灶台推的损塌,使邻里不能正常生火做饭。于是他自荐义务修筑灶台,不挣钱,只图管跑饭食。
有一年的七月初二恰逢晋祠赶庙会。曜曜燕把鞋脱置于口子外店头六亩地的谷子地北头。以解脚之暑热,赤着双脚蹲着沿着谷子种苗垅从北向南戬谷苗除草。此谷子地南北长1里有余,快手戬谷苗一畛也得花近天的时间,何况此人乎,他在戬到谷苗一畛的一半时,时至午时。店头村人三、五成群从晋祠赶完庙会途径此地,看见曜曜燕蹲身正戬谷苗,于是村里的有一好事之人便冲着曜曜燕开玩笑似的喊:“曜曜燕你在这专心戬谷苗没去晋祠赶会。今日赶会我们看到一伙打场子卖艺的武艺盛高。平日里你说你的武功好,我们看你的功夫不如人家,不信你就去看看比比,怎么样?”听到此言,激起了曜曜燕的性子。他站起身来,立马想穿上鞋走,可回头一看鞋子距离他站处有半里多地的距离,懒得去穿鞋误时,赤着双脚小跑着不到半个时辰,赶到晋祠庙广场,依着村里人说的地方,寻了一阵后,看到好多人围成一围正在看热闹,于是他走到近前观看,可他个自矮、身体胖看不到圈里的情况。这时他双膀稍用力,便分开人群往里钻。这时围观者中有一人看到此,便嚷道:“那来的人,这样横冲直撞,难不得你想进去比一比!”“想看也想比,就是脚光着。”曜曜燕回应道:“没鞋穿,好说,你要是真敢比武,我立马卖双新鞋给你。”围观的刚才那人说,“真比,哪还能哄你。”曜曜燕答道。不一会,围观的刚才那人买来一双新靸鞋给他,穿上鞋后,曜曜燕直奔场内,场内正在热火朝天表演武术的班主愣了一下,还未完全反映过来,就看到一个脸黑、体胖、矮个子壮汉进的场内。抱拳施礼后,两个人便比武、切磋起来。只见那班主手持一根丈余长的枪上下翻飞,指东打西,曜曜燕赤手空拳,腾挪躲闪,班主心想,瞅机会我一枪结果你的性命。两人比武到几十回合后,班主瞅准机会用力翻转枪杆向上一挑,当时就把曜曜燕挑到半空一丈之外的堆放七八层石条石的地方。班主心想这下摔下你小子来,摔到这七八层石条堆上一准摔死你。不料曜曜燕被枪挑至半空后使一招卧牛展翅,屁股正好落到石条堆上。围观的人们顿时捏了一把汗叹声道:“这个后生这下完了。”没曾想曜曜燕安然无恙,拍拍屁股起身后,班主与围观众人朝石条堆一看,发现刚才壮汉坐蹲的石条堆上,依次一下坐断了三层石条石。看到此景,这位班主立时跪到曜曜燕身前施礼说道:“壮汉,我拜你为师,如刚才那一招落下坐到我身上,我命休矣。已化肉饼…….。”此事当时传遍了整个晋祠。从此之后每逢过年过节这个班主都要买上酒肉、糕点来店头村拜望他的师傅。只可惜曜曜燕的这门武术绝技未在店头村传承下来。


[ 本帖最后由 咳嗽的小鱼 于 2009-4-6 13: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3:18 | 只看该作者
【店头古村概述】
一、概述
    店头古村,店头之名源于驿路旁边的驿馆店铺和他属风峪八村头一个村子,人口、店铺居风峪之首。他位于吕梁山支脉,风峪沟口内,背依蒙山,南面龙山,东西绵延2华里,东距晋阳故城和太原县(今晋源街办)5公里,东南距晋词风景名胜区10公里,北毗邻蒙山景区,南紧邻天龙山、龙山景区,太山龙泉寺在村域内距村仅2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古树参天茂盛,群山环抱、郁郁葱葱。从古村现存的石碹窑洞群组的结构、功能初步推测,历史上店头村曾是一个军事堡垒和屯兵之地,在公元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宋毁晋阳城后,才逐步演变为村庄......。店头古村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既是晋文化的一角,也是晋国古村落的载体。
二、价值
    据初步调查,店头古村紧靠风峪沙河(古称天河)和一条西通交城、古交、楼烦的驿路(也称柴煤大道),古村分五个片区组合连成,原有3000余间石碹窑洞,现存较完好的有460间,其余皆倾圮颓废,清光绪3年之前,有500余户人家,3000余口人,马帮、驼帮、推车帮熙熙攘攘、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号称“小太谷”,村落占地面积45790平方米,现存的古石碹窑洞群组中,二层式窑洞占90%以上,三层、四层式建筑石窑洞群有三组,这些石碹窑洞的特点为窑洞串套窑洞、大窑洞套小窑洞,上下层院落间除筑石阶互通外,在窑洞内还筑有暗道曲折迂回连通,有的窑洞内还筑有地道(地窨)通外,有的筑有了望台,窑洞群组一字排开辟小门互通,窑洞内有石磨并筑有系统完备的通风、排水、采光、观察道孔......。虽然大部分二层建筑已垮塌,但有残垣壁遗存及基址可考,像这种楼层式的石碹窑洞建在山沟中确属罕见,缺属规模之大,确属建筑独特...。这些石碹窑洞的建筑设计、风格、特点,可谓华北第一、全国罕见。
    在古村中心位置,有一处700余平方米,小巧玲珑、结构紧凑的底层为石碹窑洞,上层为殿堂的明清时期坐东向西的紫竹林寺,在寺的山门对面70米处有一处清雍正年间建的灯山和戏台,在村的东南处有一座清雍正年建的文昌阁,西北处有一座真武庙,村的对面南山腰有一个山神庙、一个河神洞,紫竹林寺东侧有一处初步推测为南北朝北魏或北齐时凿的一个石灰岩窟洞,村北的蒙山寨(蒙山最高峰海拔1325米),据史料载为北齐神武帝高欢世传北汉帝刘薛王(刘继元)的一处避暑宫遗址,在店头坟上有一座明代正统年间任工部尚书王永寿莹墓及王氏祠堂遗址,其对面的南山腰为清代范尼姑之墓,古村中尚有九棵古槐树、二棵古松树、一棵古柏树、一棵古黑枣树以及石马槽、石碾、木制车等生产生活用具见证历史、承载历史文化。
    店头古村所具有的军事、村落两种历史文化及科学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承载展现了晋阳历史文化、军事科学以及农耕文化、生活文化等。
三、濒危状况
    由于店头古村的楼层状石碹窑洞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不断的风雨剥蚀和地质灾害等事件。90%以上的二层建筑物已倾圮倒塌,三层式、四层式石碹窑洞的各层四合院落中的50%左右的建筑物已倒塌,现只剩残垣断壁和基址;有近40%左右的窑洞墙体发生发生裂缝和墙体变形;所有的石碹窑洞的墙皮已剥落;墙体沙石构件的表面风化剥蚀较严重;95%左右的上下层间的石台阶已倒塌;院落门楼、照壁大部分已残损或塌缺,窑洞内上下层间通暗道口的石台阶分化较严重,木制梯子已不见踪影;80%以上的窑洞内杂物、垃圾、尘土堆积,在院落中、窑顶上已是杂草丛生;有30%左右的石碹窑洞已成危窑。
    紫竹林寺的二层殿堂即将倾圮,下层殿堂、僧尼舍门窗、墙壁破损严重,钟鼓楼大半倾圮,寺内的壁画、塑像在文革中已毁,石雕、木雕、砖雕艺术品大部分残损;文昌阁已成危房,真武庙已垮塌一半,文昌阁、真武庙内尚存的部分壁画已残损,塑像已毁;明代正统年间工部尚书王永寿的莹墓及王氏祠堂,在“破四旧”时,已拆毁平整为地,现墓碑及祠堂神道两侧的石猪、石羊、石马、石人等砌垒在梯田堰上;蒙山寨北齐神武帝世传刘薛王的避暑宫遗址,因周边小煤窑地下开采,造成山体大量裂缝,形成了对遗址的破坏作用;紫竹林寺东侧按开凿形式推测为北魏或北齐时凿的一个石窟内塑像已不见踪影,窟外的窟檐已毁,现只有两排石凿柱础依旧;古村中有一棵古戏台前的古槐已遭人为损毁;文昌阁前的两颗古松已枯死,村对面南山腰上的一棵有着神奇传说的“走柏树”正面临山体滑坡滑下的威胁...。
    综上所述,店头古村石碹窑洞、文物遗存、古树等因自然地质灾害、人为等因素均已在濒危之中,亟待保护和开发。
四、保护计划
    太原市灵邱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已注册),在店头村委的支持配合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文物、文管、古建、规划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0七年九月至今自筹资金,组织专业的古建施工队,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前期的保护和开发。现紫竹林寺正保护修复,对三组二层、三层、四层式具有代表性的石碹窑洞进行了内部清理和墙体的前期保护维修,委托山西风光旅游规划局编制总体保护开发规划设计,保护开发店头古村落及其文物景点计划用至少五年时间,投资2亿多元,以一年为一个保护开发期,依次进行宣传、环境治理、河道治理、古树保护、绿化美化、石碹窑洞群组院落的保护开发、紫竹林寺、灯山、古戏台、看台、文昌阁、真武庙、石窟、蒙山寨避暑宫遗址、坟上王永寿莹墓和两眼古井等的保护开发以及与保护开发相配套的硬件设施的配套工程等项目。总之,按照批准的保护开发总体规划设计,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 本帖最后由 咳嗽的小鱼 于 2009-4-6 13: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3:32 | 只看该作者
【人物简介】

    一、石敢当
    石敢当,当地传说是风峪太山人。太山属店头村区域,距店头村仅二里,又说石敢当为店头人。按《五代史》汉高祖刘知远为晋阳留守时,将举大事,招募武士兵丁,石敢当袖四十斤铁锥应征被招,在刘知远(后汉帝)军中臂力超群、勇冠三军、人莫能敌、屡建奇功。后人借其勇以辟邪,在过往街巷口角、桥路冲要之处石刻“太山石敢当”,借以逢凶化吉、御侮防危、以捍居民......。又据史料记载:五代石敢当慕古人之名而自表见者。
    二、李存孝
    李存孝五代后唐李克用义子,祖籍代州飞狐,本名安敬思。李克用爱其勇改名李存孝,位列十三太保之一,官至骑将、汾州刺史等职。猿臂善射,手舞铁杵陷阵,万人莫敌、战功显著。唐景福(894年)三月被李克用捆绑于囚车,押回晋阳刑以“车裂”而死。死后葬在店头太山脚下,一来供后人瞻仰;二来借其骁勇守护宗教名刹。
    三、王永寿
    王永寿字延龄,太原王氏后裔,他是明代正德年间曾任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王琼(1459——1532年)的叔父,祖籍姚村蚕石村,后迁至汾东柳林(今小店区刘家堡乡),明朝中叶又在太原县城(今晋源街办)建起宅院。王永寿、王永亨兄弟俩从小天智聪明、好学,于明代中叶应试时,成为太原县内的同科双举人,明正统间王永寿任饶州府推官,后提升广西道监察御史,山东、贵州、苏松等巡按,天顺年间(1157——1464年)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并巡抚湖广监督军务,从一品奉。天顺间初调南京卒。死后遗体装殓,千里迢迢运回故里,葬于风峪店头坟上,南京国子祭酒,吴节撰神道碑。
    四、范姑姑
    范姑姑俗姓范,名讳尚且不知,生于清雍正年间,金胜姑姑寨村人,据清道光《太原县志》载曰为木厂头村人,经本人走访调查认为属姑姑寨村人。范姑姑生有佛性,不理红尘之事,在成长为姑娘之时,落发为尼,于清乾隆年间携带木厂头、姑姑寨家中拾亩三分五厘地的地契来到店头村观音寺(紫竹林寺)出家,法号如云,出家后将四处化缘得来的银钱用在修缮明代始建的大部已倾圮的寺中殿堂上,并在此基础上增建了寺中的二层殿堂,颇为壮丽,到了暮年,在寺中焚香诵经之际给众施主医病,医病之法,不施药,经她手在患者病处轻轻抚摸,病即可痊愈。范姑姑圆寂后,由店头村村民入殓,并将其葬于店头坟上斜对面的男山坡地。
    五、庞和尚及其他
    清末明初到解放前,太山龙泉寺一部已颓废,只有两个僧人在此出家修行。隔三岔五这两僧人轮流来店头村里,村里人经常施舍些粮食、蔬菜、日用品等,相处的就像本村人。解放后至1962年,龙泉寺由金胜木厂头村的庞和尚接替解放前的二个和尚在寺中修行念佛,一九六三年庞和尚的俗家弟子刘海旺(窊流村人),从天龙寺迁到龙泉寺,与他师父一块修行念佛一直到一九六五年初期,在这十六年的时间里,庞和尚、刘海旺师徒的户口一直在店头村,并且享受着村民的待遇,到一九六五年中期随着“四清”和“破四旧、立四新”运动的开展,政府把此师徒二人集中到圪撩沟进行教育,此后到一九六六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进行,寺中已无人看管,红卫兵去寺中清除“牛鬼蛇神”,幸店头村民的竭力保护才使三个八角亭躲过此劫。一九六七年太原市民政局派一名转业军人攸明喜(赤桥村人,曾在部队当特种兵)住龙泉寺看护,在看护之余此人经常去店头村,一是采购日用品;二是发挥其在部队所学一技之长,帮村民维修钟表、缝纫机、自行车等。店头村在太山东西坪共60余亩山坡地的耕种、收获之时,中午就在龙泉寺内做饭休息。所以,店头村与太山龙泉寺有着深厚的渊源。一九七六年攸明喜在寺中去世。从此之后到太山文管所成立,虽几经易人看寺,但这些看寺之人始终保持着与店头村的紧密关系。
    六、李仁俊
    李仁俊又名李舍只(1910——1997年),店头村人,身材魁梧粗大,家境贫寒,未上学,从小在家放羊、割猪草、帮做家务并随父母兄长种地,18岁时去程家峪底家沟下“爬爬窑”拖运煤炭,22岁结婚后仍在底家沟下窑挖煤,抗战爆发后1938年只身参加革命,在清太徐武工队参加抗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并在抗战期间入党;1943年奉命转入太原市地下党工委工作,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至1949年4月12日继续在部队服役,在此期间参加了解放临汾、解放太原等多起战役并荣立战功多次。太原解放后奉命去临汾地区搞土改工作,期间再婚,婚后育有四子三女,土改结束后,回到北京待分配,二月后分配到广西南宁市煤炭厅任厅长(正厅职),1983年离休,1997年7月1日在家中同家人一起观看香港回归的实况直播节目时,兴起唱歌中,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享年87岁。
    七、烈女
    清道光年间,店头村李成妻候氏,29岁时丈夫因病而亡后,守节五十余年,含辛茹苦,侍奉公婆、养育儿女,到清光绪年间去世,寿终81岁。
    田氏,店头村郭士琅妻,清咸丰年间丈夫因病去世,时年田氏二十八岁,膝下无子女,矢志守节,悉心瞻养公婆,同自己生养的孩子一样养育侄女至成家,清光绪年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候氏、田氏被清光绪《太原县志》载入烈女篇。


[ 本帖最后由 咳嗽的小鱼 于 2009-4-6 13: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3:37 | 只看该作者
店头古村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4-7 03:27 | 只看该作者
介绍的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9-4-7 05:24 | 只看该作者
好 来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9-4-7 18:07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个顶一个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14 1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咳嗽的小鱼 的帖子

非常不错,我去过这里,很荒凉,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汾河游泳的图片怎么没有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9-5-16 21:49 | 只看该作者

再加油

顶顶,多发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9-5-17 11:08 | 只看该作者
店头古村落是个不错的地放。但我没去,哪位朋友带我去,先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9-5-19 12:38 | 只看该作者
介绍的很详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9-6-2 0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9-6-2 09:49 | 只看该作者
好 来顶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8 08:04 , Processed in 0.05507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