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老家的画家 李琼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17 0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A 钟情艺术 艰苦探索

  李琼久,笔名九翁、九公、九躬、会宗堂居士、离垢园客人,斋名“永好堂”,1907年12月21日,诞生于五通桥区蔡金乡的一富裕家庭。母亲吴氏能绘画,擅长刺绣。舅父是位民间剪纸艺人。幼年的李琼久,正是启蒙于这种民间艺术。父母见他有悟性,便请了两位私塾先生,一边教他读“四书”、“五经”,一边教他临写王羲之、王献之的楷、行、草书和褚绪良的瘦金书圣教序。

  1929年,李琼久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受教于美专校长兼国画系主任冯建吴,并与冯建吴的九弟冯亚珩(即石鲁)同学。在校期间,他接受了西洋绘画的理论,掌握了油画、水彩画的基本技法。毕业回乡后,对上门求画者,他以西画相送,人们却希望他能画点传统的山水花鸟。面对众多求画者的失望,他转向学习中国画。

  1934年至1940年,他凭着几十本《故宫周刊》,反复临摹,不断思索,年复一年,活似一个修道的“苦行僧”。1941年至1949年期间,李琼久一头扎进了峨眉山、凉山、大渡河。上百次深入峨眉山写生,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在那远离社会风尘的仙山古刹,他看山看树看花,听林声鸟声水声,将自己的思绪与神奇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段时期,他创作了数百幅山水、花鸟、人物作品。1943年,他在乐山公园中山堂举办了首届画展,并在自贡、内江、宜昌等地展出,引起了美术界的轰动。

  1950年,李琼久被聘为乐山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教学之余,他仍深入大自然写生创作。1962年,他为峨眉山佛教协会创作了一幅八尺中堂《达摩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思想,是他书画艺术中的一幅神品。同年创作的山水《旭日丹崖》,又是他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

  B 遭遇劫难 饱尝艰辛

  正当李琼久雄心勃勃,再攀艺术高峰时,“文革”浪潮掀起,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1972年5月,乐山师范学校以其历史问题,“勒令”退职,贬为“城镇居民”。祸不单行,1973年底,他惟一的孙儿又被河水吞噬,使他精神上受到沉痛的打击。后来家又被抄,数十年的艺术心血毁于一旦。他被迫与老伴胡咏娴(他的原配妻子与儿子因是“地主分子”而死于土改运动,儿媳也随之改嫁)蜗居在乐山城区天后宫不到10平方米的破楼上。他住在这人间囚牢中,失去了经济来源,人情冷落,日子艰辛而苦涩。然而,性格倔强的李琼久并没有被吓倒,学生闻讯后纷纷前来安慰,想尽办法帮助老师度难关。经一学生努力,为他找到了一份为外贸公司画出口竹帘的差事。再后来他又先后去乐山大佛寺、峨眉山做临工,才得以勉强维持生计。

  C 创派开宗 名震画坛

  人生的磨难,并没有熄灭李琼久的艺术生命之火,也没有冲淡他对故土山山水水的挚爱之情,反而更激发了他探索创新的活力。他年过花甲,仍然带学生去峨眉山、凉山 、大渡河写生,或是寄住学生家里,潜心创作,或是静心学习,研究古文字和中国画史。写生、创作、读书三者交叉而进,充实了他人生中那段最艰辛的岁月,也迎来了他艺术创新的高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画风格。

  “十年浩劫”结束后,苦难中的李琼久,终于迎来了书画创新的春天。1977年11月初,李琼久经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推荐,赴京到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与李苦禅、黄永玉、李可染、黄胄、何海霞、郑乃米户等著名画家一起作画。李琼久戏说这是“赴京赶考”。面对众多名家大师,他用独特的猪棕笔,横涂竖抹,勾皴点染,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既力沉势猛,又微妙灵动,既真实自然,又别出心裁的艺术效果,其雄强大气的笔墨韵致中,积淀着秦汉风骨、魏晋精神、唐宋丰采的传统魅力,也孕含着深层次的人性内涵,彰显出将人性、自然和文化传统熔为一炉的大家风度,令吴作人、华君武等名家大师耳目一新。李苦禅、黄永玉等将其风格命名为“嘉州画派”。

  1978年初,李琼久在京创作期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去看他作画时,了解到他是个“城镇居民”,便责成文化部予以解决,后来安排他在乐山市群众艺术馆工作,而此时的李琼久已是七旬老翁了。1978年,李琼久在成都举办个人画展,四川美协首次将他誉为“嘉州画派主将”。

  D 创建画院 弘扬艺术

  嘉州,曾是蜀王“开明故治”,又有“海棠香国”之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正是这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孕育着嘉州一代又一代的书画人,繁荣着千年古城的文化艺术。长期以来,乐山一批有志于中国书画的热血青年,在李琼久的悉心培养下,以猪鬃笔为工具,以“三山三江”(乐山、峨眉山、凉山,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为依托,逐渐形成了以李琼久为代表的“气势磅礴,苍劲奇拙,意境深远,热情奔放,高洁沉静”的艺术风格。1980年7月25日,嘉州画院在乐山大佛寺隆重成立,李琼久为院长。

  嘉州画院的创建,使年过七旬的李琼久焕发出艺术的青春,他先后创作了《山啸》、《大渡河畔》、《渔海子》、《南行纪游》、《古陶器》等作品。1981年他率学生盛志中、黄仲新,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创作巨幅山水《泸定桥》。1983年为伦敦博物馆创作了《山鬼》。1984年,香港《文汇报》专版介绍书画家李琼久。1985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李琼久画集》,四川省展览馆举办《李琼久书画展》。1986年,赴日本访问,作品《瑞雪》被日本山梨县美术馆收藏。1989年,为天安门创作了巨幅花鸟画。 1990年,他创作的《青衣别岛》,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古德林》等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名家大师对其书画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长安画派”主将石鲁题辞:“惜墨如命,动笔为魂”。刘海粟惊赞“朝气蓬勃,新得出奇,大有前途。”何海霞书写道:“蜀山灵秀,近代画杰。拜观琼久大师画作,佩服佩服!”秦岭云题道:“李公蜀中高手,书画双绝,尤以峨眉珍禽别出心裁,峨眉山水气势磅礴,独树大旗。”。

  E 大师画魂 长垂风范

  1990年,他寓居成都,为去香港、加拿大举办画展潜心创作。11月9日,他却因长期的劳累而住进了医院,10日上午,一代大师李琼久终因心肌梗塞而与世长辞,享年82岁。

  画坛巨星殒落,世人同悲。2001年12月,国家文物局认定李琼久的书画作品为艺术珍品,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并限制出境。

   “一个正直的人,不一定是艺术家,而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一个正直的人。” 这是李琼久的人生格言。纵观李琼久的书画人生,无一不体现他刚直不阿、凛然大气、不畏权势、堂堂正正的性格。因此,他才能摆脱世俗的羁绊,宠辱皆忘,名利皆抛,进入圣洁的艺术境界,可谓“几十载正正堂堂,名若沫水行地万古流;数十年风风雨雨,画似峨山横空千秋存。”

2#
发表于 2006-12-17 10:29 | 只看该作者
厚德载福
3#
发表于 2006-12-17 22:49 | 只看该作者
乐山人的骄傲!
4#
发表于 2006-12-17 22:5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bingzi[/B] 发表: 乐山人的骄傲!

点评

冬泳网有你更精彩。  发表于 2014-1-25 23: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8 13:41 , Processed in 0.03438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