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许小年的批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25 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檀:正视许小年言论 悔棋耍赖不行
2008年04月25日 07:58每日经济新闻 】 【打印

受印花税下调刺激,两市昨天高开高走,沪指报收3583点,涨304点,涨幅9.29%,为历史第二大涨幅(有涨跌幅限制以来),仅次于2001年11月23日的9.86%,当时管理层宣布国有股减持暂停。

投资者信心因为印花税下调受到极大的提振,市场将此视为与国有股减持同等量级的特大利好,不救市论至此破产。所有的唱空者纷纷出面表示,并不反对下调印花税,只是反对将税收当作工具。政府一出手,居然平息了理论纠纷,可见那些唱空者并非捍卫自己理论的卫士。

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的改革十分艰巨,绝非印花税下调,就能一蹴而就建立三公市场。我们面临着如何理解契约精神的问题,如何理解新兴加转轨市场的重大课题。

印花税下调,股市大涨,许小年先生表示,印花税应该下调,但不应该为了股市而降。对于证监会发布的 《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他则认为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公平的做法。他质问,“你单方面改变规则,大小非股东的利益怎么办?人家付钱买了流通权,3年后无条件的流通权,你现在硬是加上了限制条件,这不是悔棋耍赖么?”

悔棋耍赖是不行的,我一贯强调要一视同仁地保护,所谓市场契约是建立在市场公平博弈基础上的规则,大家必须共同遵守。但是,如果市场契约本来就是不公平的,或者是某一方受到利益胁迫下所制订的,那就是所谓的“强盗契约”,本来就不具备合规性与合意性。

认为政府正在资本市场大力纠偏是违背了市场的契约精神,这在认识上是有害的,在实践上是无法操作的,从根本上来说是有违三公原则的。如果被此理论所缚,中国资本市场就会陷在泥潭中无法自拔。

大小非股东的利益不能受到侵害,难道中小股东的利益就可以任意侵害吗?我们来看看大小非的持股成本。以顺鑫农业为例,预计公司2008年一季度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00%-150%之间。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之一,是出售持有空港股份的全部股权167万余股,获得投资收益2825万元,该投资收益使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增长50%左右。空港股份2008年一季度均价16元左右,16元×1671984股=26751744元,而获得投资收益2825万元,推测持股成本为零。

那么,作为大型投资者,中国人寿的持股成本如何呢?持有民生银行1.796亿股,平均成本4.16元,在前期10送3除权后,昨日股价8.65元;持有中国船舶219.7万股,平均成本10.74元,昨日股价110.09元;持有中信证券475.7万股,平均成本13.28元,而10送10除权第一天,昨日股价32.13元,这还是股市经过雪崩式下挫反弹第一天的行情。

其他大非收获动辄以亿计,2008年1月1日建设银行解禁27亿股;2008年1月5日中国银行解禁12.857亿股,流通盘增24.69%,吸钱约80亿;2008年1月6日华侨城A解禁5556万股,流通盘增11.34%,吸钱约30亿。很清楚,这是一场普通投资者永无胜算的博弈,我们对于大小非不是太严厉了,而是太宽松了,宽松到面对源源不断的利益输送仍然无动于衷。如果说这就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契约,那么,这样的契约就是丛林契约,就是保障弱肉强食的不公平的反市场契约。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大小非成本都低到零,大小非也付出了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其投入随着通胀上升而有贬值。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大小非对于市场估值体系的搅乱,面对大小非大规模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管理者不进行纠偏才是丧失信托责任的表示。如果中国上市公司的股价与通胀挂钩,跌到与大小非持股成本相当的水平,中国股市就会万劫不复。

在这个意义上,笔者坚决支持管理层对于限售股的限制措施。就像降低印花税一样,对于大小非成本与收益的重新梳理,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必然之途。4月20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对大小非流通股解禁进行了规范,超过总股本1%的股份出售就要上大宗交易平台。项庄舞剑,意在为限售股另设流通市场,而对于限售股股东按照盈利丰厚收取利得税,也是设立公平市场的重要议题。

政府纠偏的要义是对契约精神的尊重,是对各方利益的尊重。如果明知市场有损三公原则而不纠正,才是对市场理念的践踏。我们要从大小非股东的利益怎么办的问题中走出来,而着眼于中国所有投资者如何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限售股股东利益受损在目前还是假问题,如何按照公平与奖励优秀投资者的原则平衡资本市场的风险与收益,才是真问题。

[相关阅读]

2#
发表于 2008-4-25 23:44 | 只看该作者
慢慢的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5 10:44 | 只看该作者
水皮:掀起许小年的盖头来

-----“美国鹦鹉”们对中国有什么样的狼子野心?

一、漏洞百出的“不救论”

曾经一巴掌将中国股市推倒到998点的“经济学家”许小年博士,在过去两年多的牛市中,看着飘红的K线,郁郁寡欢,一言不发;等到去年底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牛”轰然倒地的时候,许先生陡然充血亢奋起来,挥毫泼墨,奋笔疾书,从竞争啦、通涨啦方方面面,旧业重操,老调“重来”。3月中旬,股指两周暴跌700点,从4500俯冲到3800点附近,此时市场阴风怒号,樯倾楫摧,刘纪鹏、叶檀等“土博士”杜鹃啼血,面折廷争,希冀能天降甘霖,脱民于水火,市场因此进退失据,犹豫彷徨。许小年勃然大怒:“救市?救什么市?我们的金融体系出了大问题吗?经济要进入萧条了吗?”不准救!3月21日下午2点多钟,许小年将这篇《没有危机何谈救市》的重磅*弹,甩到战战兢兢的市场中,第二天轰然爆响,这天股市里豕突狼奔,各路人马夺路狂逃,股指惨然摔掉170点,大跌4.5%!

其实许先生的意思并非不救市,而是没有到时候。到什么时候才能救或者才应该救呢?一是金融系统出了大问题,二是经济进入萧条。金融系统出大问题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许先生供职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这样的大金融资本赚不到钱了或者要破产了的时候,这时国家还是要救的;或者经济进入萧条了,主要特征就是大小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了,这时国家也是要救的,否则,天塌下来干国家屁事!许先生的话说的很明白,国家只有服务于金融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的义务,一亿多股民基民、涉及三、四亿百姓财产的死活,与国家无关!

但是即使为了维护金融资本或者产业资本的利益,国家难道就不应该救市吗?游学四海、贵为教授的许先生不是心安里得地享受着“经济学家”的桂冠吗?经济学家就不能是外科郎中:经济学家要分析目前的经济现状,预防未来的经济危机,否则你“家”什么“家”啊?目前,股市有一亿多百姓参与者,基本代表了这个社会最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股市严重下跌,他们的财富严重缩水,他们的消费能力严重受损,消费预期也急剧下降。有人说,不是正好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嘛?错!目前的物价上涨绝对不是国内购买力过剩而生产供应不足引起的,明眼人都知道,是国际大资本操纵原油、铁矿石甚至农产品价格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收缩中国人的消费能力,并不能消除这种膨胀的根源。而我们7年来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其中6年投资增长是超过消费增长的,也就是说生产能力一直是扩大的,如果消费能力下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工厂卖不出东西,还不上银行贷款;失业人口增加,还不上银行房贷;证券营业部门庭冷落,券商倒闭……金融体系也不稳定了,经济也萧条了,难道非要到这一天到来才开始救吗?那么我们还要经济学家干什么?难道经济学家象外科郎中一样,等腿子断了才打石膏吗?

自然,《没有危机,何谈救市》,“救”的意思本来就是对“对危难者脱困提供的援助”,假如有一方有危难了,而许博士大声疾呼“不救”,道德的面纱就脱落了。这里,博士就真正展开了博士的水平,先将议题象魔术一样转换到“金融系统没有出大问题”和“经济没有萧条“上去,把股市问题偷偷到了背后,然后才说“不救”二字,但是其本质还是让中国股市“自由落体”,越跌越快活!让人民欢呼雀跃的的核心和精华,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其中说要“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当人民实实在在的财富在缩水,在许先生眼中这不是危机;崩溃的指数后有人**、有人晕厥不起、有几百个人集体失声痛哭、有上亿个家庭惊恐万状、忧愁困苦,这也不是危机,在许博士心目中,只要在办公桌上摆着企业的盈利报表,墙上挂上红彤彤翘起的GDP,那么就是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经济增长与我们何干?难道我们只要听到报告上一串串不知真假的数字,然后就拍巴掌欢呼、就兴高采烈地摇旗呐喊捧场吗?

为什么不应该救市呢?许博士说,要“走出政策市窠臼”,“政策市窠臼”长得什么样子呢?。“市场低迷时,想方设法提升人气,发社论,谈远景,注资金,发基金,降印花税;市场高涨时,就想方设法警示风险,加印花税,大融资,调控基金仓位,打击违规”,但是,奇怪的是,在“市场高涨时”,管理层“警示风险、加印花税、大融资、调控基金仓位、打击违规”时,从来未见许博士说过一句抗议、发过一声呼吁,照道理说,那个时候“我们的金融体系出了大问题吗?经济要进入萧条了吗?”,也没有啊,但是许博士就以赞赏的或许是鼓励的目光看着管理层一棒棒凌空劈下,绝对不说一句“砸什么砸,不许砸”之类的话的,所以,在许博士的心目中,股市向上走,老百姓赚钱了,就是“窠臼”,而股市向下走,哪怕老百姓头破血流、倾家荡产,是绝对不“窠臼”的!

而面对“舆论和股民的压力”,怎么办呢?“管理层不需要有强烈的指数情结,别把股票当成了选票”,所以,管理层放心回家睡觉搓麻将吧,股指跌到一百点也不用紧张,千万不可以有“指数情结”啊!为什么呢?在1月16日许博士的另外一篇高论《经济学家都将永远是斯密的孩子》中给出了答案,“不比市场聪明”,所以“应该让市场独立的交易主体自主去交易”。然而,管理层不可以有“强烈的指数情结”,许博士却可以有“强烈的指数情结”;同时,“不比市场聪明”,但是许博士却比市场聪明太多了。在《没有危机何谈救市》中,许博士谆谆教诲说,“假设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率是10%,再假定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的精华,盈利增长可以高于GDP的增长,比如说每年15%到20%,股市合理市盈率就应该在20倍以下”,刚才不是还说是“斯密的孩子”永远听市场话的吗?怎么一转脸就将“独立的交易主体的自主性”立刻取消了?张三认为21倍就不合理,李四认为42倍也不合理,想合理只有到“许家老铺”批发出专利专营的“20倍以下”来,才发给你“合理”的通行证!实在霸道得可以啊!

--  作者:lorb
--  发布时间:2008-4-23 1:26: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4-25 1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4-26 05:16 | 只看该作者
对股市很有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3 15:06 , Processed in 0.04173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