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7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金凌东路老建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17 09: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海金凌东路老建筑马上动迁昨天去看下,解放前叫四马路0 S& p3 z9 f# b# V; I  @
# o3 x" N9 ]0 T. S- l& H8 V9 w  H0 e
& g6 B- O* T& T2 p. C1 o' a& V" @( A

  s* J  I9 p$ ~/ \( ~9 n& Z
9 |# r8 a% _3 k- r- c7 ~
$ A1 V: R) p- S0 n
0 \& W) n8 \  u0 W, {
0 K6 C! u$ L/ d 2 o/ O% c2 w- \; A0 j

- \( B- F( x* S7 \' W
# s1 v( `! Z; p& P% {  C# c& p
- d# K, u; k4 H/ \4 n - c2 k( A, c; E1 y* M8 w5 z0 q
9 {5 d  [! \& N
' o+ D0 Q& ?4 M5 u- f1 K
) `) A3 D! p! W# H  E( p- Y

" o0 o  S/ t( }0 C5 ~' m: Q4 g7 C6 O% T

QQ图片20170717091218.jpg (193.85 KB, 下载次数: 76)

QQ图片20170717091218.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山水游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7-17 09:22 | 只看该作者
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7-18 04:20 | 只看该作者
老上海四马路的故事
提交时间:2012年8月27日 21:11  
薛理勇
       福州路(英文路名在租界时代为Foochow Road,今按汉语拼音为Fuzhou Road )是上海外滩以西的一条支马路,原是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一条著名街道,俗称四马路。福州路一头东连外滩,另一头西接人民广场,东起外滩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长1544 米,宽11.6~21.7 米。其东面兴建、崛起于19 世纪中叶,曾是上海近代公共租界的行政中心,现代上海的标志性起点。与此同时,其西面则以“跑马厅”的面目呈现于世人面前。东段近外滩为金融贸易区,江西路口一带有工部局、总巡捕房等机构。百年易过,马蹄声渐消,人民广场、人民公园、人民大道取而代之,上海又从另一个向度,开始了现代化旅程。& J" e/ ^( A7 q; X* j  H, I7 H$ n
福州路的由来
% q' P& G- b3 ^) ^+ C9 G, B; A3 m: ~/ }) R3 @6 l
20 世纪初,河南路、福州路一带,书店林立
9 c: \( l8 [3 j4 {) Z/ k, k
       福州路原名布道街,是上海开埠后,继纤道路(后称二马路,今九江路)之后,与英大马路(南京东路)同时辟筑而成的早期马路。早在上海开埠之前,福州路便是4 条通往外滩的土路之一。19 世纪50 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在附近传教讲经布道的场所,故得名叫作布道路,又称布道街。1854 年,跑马总会仗着英殖民主义势力,强行购进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中路、芝罘路范围内的170 亩土地,建新跑马场,旧称第二跑马场。福州路真正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还是依了第二跑马厅的兴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扩展到了西藏中路。
0 C5 B- {/ E2 h; z/ h5 E& r       第二跑马厅建成的翌年,福州路被工部局正式命名。据说,这条路的命名源于一桩风流韵事。当时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个名叫马太提的英国人当初乘船来中国时,曾在福州码头邂逅一位风情万种的中国女子,从此日夜神魂颠倒,想方设法终于抱得美人归,纳作偏房,把远在英伦三岛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净。到上海后,工部局董事会在讨论商议为延伸后的布道街取路名时,他便提议以其妾之出生地福州作为路名,那帮英国殖民者在探得了马太提这段风流艳事后,在董事会一班“昏君”惊艳羡色的唏嘘声中居然全票通过了他的提议,布道街从此更名为福州路。看来文化街和美人向来便是有渊源的。; f. K% x( c, s! ?7 O
       1864 年,福州路辟筑成功。# r0 p7 t) X* r* g. J0 G
& _; @5 t- X9 m
海派文化的集聚地8 Z$ _0 }2 B0 E7 C

. P& U- y; }" }! a+ u0 n       中国的文化素有京派海派之分,而海派文化的源头之一便是在外滩四马路上。布道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1835 年到上海,据说他还是个汉学家,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落地后,便开始研究起了儒家学说。1843 年,他在如今山东中路仁济医院一带圈了地,被称为“麦家圈”,并在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连名字都如此入乡随俗了。他雇佣了一批落魄文人,来给他当枪手,传播西学,并有个专用名词,叫“秉华笔士”。这批既有国学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华笔士”便是日后海派文化的助推者。之后,这批“秉华笔士”又继续在四马路以及附近的望平街(今山东中路)上创办起了无数最早的报馆,各类书馆、印刷所也相继成立。清同治四年(1865 年)英租界工部局将它改名为山东路。1872 年4 月30 日,英商安纳斯特·美查在望平街、三马路一带创建了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江新报》,即《申报》。当时的一批主笔融中西传媒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一家媒体。从此,四海报人、笔士相继聚集于此。不久,总长不过千余米的四马路及支马路上居然云集了大小书报馆300余家,其中包括商务印书馆等,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
' \6 I) f  [" P( X9 \+ f! ?
8 l0 _/ {2 z# f近代文化出版业的阵地
9 m) o  q- a1 J  u( f1 I  P
+ r. Z" a9 w7 b0 u' [* {) t

: T0 `: ?6 E& t9 z. Z( Z. e" ]$ X9 h4 j8 n
       20 世纪20 年代末福州路上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
5 h: s2 H" V) t; T) e
; |, r- f! ?7 r9 P6 D; V
      公共租界里的洋人造街铺路均是工整的格子状。华人与洋人在里面杂居着,像是弈了一局黑白子的游戏,这英租界里福州路附近的山东路、山西路以及众多整齐划一的弄堂一起称作“棋盘街”。福州路,便是“棋盘街”的中心骨干。根据1946 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列出了31 家书店,其中有14 家坐落在福州路上,另有11 家位于与福州路交会的河南中路、山东路口,据有关地方志记载,此路段共拥有大大小小书肆300 余家。6 s. u$ T$ C2 W4 r5 ]  ]
  继1864 年,上海最早的西方文化出版机构墨海书馆迁至福州路附近的麦家圈之后,1897 年商务印书馆在此开业,标志着这里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崛起之地。1916 年,中华书局总店搬迁至福州路河南路转角。8 X# P% X1 P+ j
  在山西南路至福建中路(旧名石路)间的福州路上,是书店相对集中的路段。此后陆续有众多出版机构选址此处:1931年福州路310 号原《时报》社迁址,大东书局迁入,这是一家发行量仅次于商务、中华、世界的书局,出版过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紫罗兰》、《中华法学杂志》等;1932 年,世界书局迁入福州路390 号,福州路形成当时全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中心。还有如福州路254 号的黎明书局、271 号的作者书社、279 号的文化书店、291 号的文恬书局、294 号的文江图书文具公司、296 号的光明书局、300 号的上海书店、324 号的时代书局、326 号的大众书局、328 号的启明书局、331 号的独立出版社、375 号的求益书社、379弄12 号的上海书报杂志社、380 号的中国图书杂志公司、384 号的言行社、400号的群益书社、679 号的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可见四马路的文化出版业之发达。  z3 I% R0 K" @6 j4 W

* o4 b! @3 [* E1 T( ?) C堪称中国现代报业的重镇. [1 J& [+ ~& b; _  m3 s

  x" q) n+ N& e& y3 y5 ~1 Z
( b8 K5 v& V5 x* h& X+ o- G) r

; T4 ~0 v5 A  O+ R1 Y6 _. F# y
       民国时期的报馆街——望平街(今山东中路,近福州路)

  v0 t! ~* L0 o, l. E; `3 \! x* v% i, o8 t& ~
       当年,报馆街即望平街,曾名庙街,即山东中路从四马路到南京东路的一段,全长不足200 米,堪称中国现代报业的重镇。位于汉口路309 号则是1872 年创刊的《申报》,对马路汉口路274 号则是1893 年创刊的《新闻报》,数十家报馆的报纸均集中于此出版。每天黎明和午后两点左右,报贩子便在这里云集,人声鼎沸。0 [4 Y6 u8 ]+ V1 c# k7 I. c
  创刊于1919 年3 月的三日一张的《晶报》馆址在四马路靠近河南中路的地方。《晶报》内容多为风花雪月,编撰人有包笑天、周瘦鹃、张恨水、林琴南、邵飘萍等,还请了沪上一些画家画插图。在刊载上述名家文章时,标题做得很讲究,版式编排生动活泼,很受市民欢迎,发行量高居当时上海滩小报之首。1932 年10 月,《晶报》改刊为日报。1946 年底停办。  z* F3 Y1 R" `- D8 e) G
  在汉口路上还有20 号的《苏报》、望平街161 号的《神州日报》以及位于福州路280 号的杨振华笔庄是《商报馆》的旧址。原在望平街还有建于1904 年的《时报》馆。1929 年报社迁至浙江路,1934 年移至福州路、湖北路转角的湖北路179 号。报馆建筑为三层,门框用爱奥尼克柱式装饰。二三层中央挑出阳台。在东南转角处建有仿中国传统宝塔造型的塔楼。塔身外呈八角形,内为方室。微风吹来,塔楼的铃声响起。这一中西混合、造型别致的建筑成为当时四马路上十分醒目的街景。时报馆为康有为、梁启超授意创办的大型日报社,主张立宪,介绍欧美文化。发刊词和不少评论文章由梁启超亲自执笔。另有在福州路95 号的《中央日报》,福州路436 号《文汇报》、《正言报》。
" W, D0 W0 `' l/ j8 o% V  e" }' {. z6 h" i9 S0 v4 P
沪上茶楼戏院聚集地8 b. _* {$ g) q5 B% B
) v* ^) U0 e1 q
       沪上听京戏的传统,也得从四马路的茶楼说起。老上海以四马路为中心,向南的广东路、向北的三马路、二马路以及支马路,都是旧时茶楼戏院的聚集地。从四马路上来到湖北路口,这儿伫立的却是一家戏院:丹桂第一台。1913 年梅兰芳应邀来沪,首演就选在丹桂第一台。丹桂第一台算是早年的正规戏台。有钱人都喜欢到那里去捧角,京角如若想红遍上海滩,就必要先在丹桂第一台站稳脚跟。
' f' h) q$ u% A+ J* i       后起之秀,执沪上国剧之牛耳者,是鼎鼎大名的天蟾舞台,当年上海最大的剧场,也即如今的逸夫舞台。1921 年,海上富商、闻人李徵五用高价和25 年的期限从英国地产商手中租下了西藏中路至云南南路一带的福州路地块,聘请英籍设计师设计一座戏院,于1925 年竣工。建成后的戏院是一幢四层楼的现代建筑,外形为扇形。李徵五为它取名为大新舞台,即大地更新的意思,欲与二马路上的老天蟾舞台竞争。大新舞台于1926 年2 月6 日下午二时举行开幕典礼。是晚正式开演,开台第一场戏异常热闹、多彩,是沪上京剧一时之大观。其门正对着会乐里,守着四马路的要冲。后因为位于“七重天”的原天蟾舞台,被永安公司吃掉,搞永安新厦,所以也并掉了大新舞台,成了沪上最强的京戏剧院。老天蟾的开班大戏,便请来了麒麟童(周信芳),果然不同凡响。从1927 年元旦起,大新舞台日夜两场演出。很快得到了南北名角的响应。绿牡丹(黄玉麟)、麒麟童、盖叫天等先后登台献艺。当年11 月17 日,梅兰芳、李万春、姜妙香等名角也从北京南下至大新舞台献艺,在沪上引起不小轰动,大新舞台门口天天高悬“客满”牌。8 T6 G! {& d( o+ v) E$ ~8 l, v
      丹桂早已消失,马连良、裘盛戎、姜妙香登台演出的盛况不再重现,逸夫舞台几乎是福州路上硕果仅存的戏院了,规模也不比往昔。9 o4 u& C) F8 F( c

0 O9 y: L: W0 C( g9 b* _) A四马路上的食文化
* o  j# G% D5 {/ I' `2 i# x' N) l
  W8 V: Z1 X$ x/ D9 A4 u( y

! t' H8 T' x: ~& C1 L6 S
: s0 N' t. p) W* l  j; u
杏花楼1874 年创建于福州路,其广式月饼名扬沪上
8 p/ T4 A1 z& a+ g

  i( w  P2 q' H* @$ N4 J3 d  J6 ?       福州路的餐饮均是广州人兴起的。西餐馆主要食客是洋行里的小白领。而宵夜馆,则成就了日后的“杏花楼”。这里毗邻外滩,洋人下班后拥到上海总会去吃喝,而华人则就近挤向了四马路。至于茶楼其规模就更甚于大马路了。根据1928 年上海公共租界茶房名录上,四马路上的茶楼数量几是大马路上的3 倍。$ ]5 m/ ^) x1 x
       茶园只是福州路餐饮文化的一部分。老上海有“吃在四马路”的俗谚,粗略统计,福州路上聚集着全国各大菜系的菜馆、酒楼数十家,王宝和、老正兴、大西洋、大鸿运等著名餐馆都诞生于此,有些屹立至今。3 ^6 R8 i! \, `2 }
       位于四马路343 号的杏花楼酒家,以广东菜肴为特色,它创立于1851 年,1874 年在福州路开店。一开始只是一家以广东茶点、小吃为特色的,以广东杏华商行老板为主董的规模不大的“杏华楼粤菜馆”,仅一开间的门面。一次,墨海书馆的秉华笔士王韬应邀来此喝茶。在座的商文两界朋友提请王韬另起一个叫得响的店名。王韬略加思考,便随口吟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游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吟毕说,不如以杏花楼替代杏华楼,当即举座叫绝。这一改,不但与原名谐音,而且其中蕴涵的诗意切合了四马路报馆、书社云集之地的雅趣。从此,一开间的门面便辟成了两开间。民国初年来沪经商的广东人增多,生意也越来越兴隆。杏花楼在1928 年推出的月饼,更是上海人中秋节的必备佳肴。
  _6 e9 y. U  I* ^4 j! y& w0 m, N1 |. E       浙江中路口福州路600 号的老半斋酒楼,和杏花楼一样也是名声远扬的一家百年老店,并且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于1905 年开业,以经营镇扬风味菜为特色,老半斋的水晶肴肉、煮干丝、白汁鮰鱼、清炖蟹粉狮子头等至今是其拿手菜。20世纪30 年代老半斋的雪菜烩面风靡上海滩。这一道面点的底蕴在于汤色好,这是用猪大骨、昂刺鱼、鸡骨熬制出来的高汤,其纯真的鲜香之味吃了确实让人回味无穷。当然,还有“刀鱼面”更是老半斋的看家面点。当年的老半斋是四马路上文人墨客最爱光顾之地。从王韬到柳亚子、于右任、施蛰存、鲁迅等文化人都光顾过,没有不到那里一饱口福的。
: f' A8 C4 K9 b/ J6 L
5 a7 ~* ^( F; d2 l" |
' A; J7 a" D9 c' A: i
  r$ Q# S0 c4 T/ Z) s: e5 R8 {6 \9 }! H
[url=][关闭窗口][/url]
% B6 M, \- }2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08:54 | 只看该作者

( u! f( D. s5 O7 ]: |
) v! g) U. Q1 {" ^3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7-20 05:00 | 只看该作者
  v1 V7 A0 I  M1 r& w4 R( t
     更正(金陵路)(四马路是福州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1 10:46 , Processed in 0.10384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