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饭店、日本“和社”、中国客栈4 [; h5 R* l- s) F& A# B, \
青岛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旅馆,是德国人兴建的欧式饭店,位置多集中在如今的前海一带。3 q7 D5 g# V( A
“人力车夫和扛包的掮(音qián)客在大港等候旅客,在一号码头还可以直接电话联系出租车,不论何时随叫随到。另外亨利王子饭店也随时为旅客运送行李,您还可以通知该旅馆前往码头接船。”1910年,曾经在青岛生活过的F·帕默向当时的欧洲人介绍了初到青岛的行程指南,他在文中重点推荐的这处“亨利王子饭店”可以说是青岛地区最早的高档旅馆。当时这里拥有40多个房间,还有大厅、阳台、俱乐部、阅览室等众多设施。“旅馆是1899年开建的,分成三个相对独立的楼,东馆是它的餐饮部,后来被拆了,位置就是现在的泛海名人酒店。中馆是客房部,现在还留着,就是栈桥王子饭店。西馆的位置是现在的青岛日报社一带。”
( l/ s" ?+ `( _1 M2 d. ~+ ^ 青岛文史专家鲁海介绍,亨利王子饭店后改名“青岛大饭店”,他的西馆最早是一家独立的旅馆名叫“中心饭店”(又译中和饭店)。“东馆原来有个音乐厅,很多人在里边跳舞。他们对吃的浪费很厉害,我小的时候住在这附近,天天看他们把那些奶油蛋糕往外扔,很可惜。西馆那边原来还有好多娱乐设施,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有个拳击场。1936年,‘电影皇帝’金焰在青岛拍《到自然去》的时候,就住在这里,而且他自己还去打拳击。”而帕默重点推荐的第二家旅馆,则是1903年开建、如今位于第一海水浴场前的“海滨旅馆”。这家旅馆与亨利王子饭店同属一家公司经营,有客房31间,虽然略小,但在造型上则更加优美。1 W. C7 z* V, ]4 `; }. _$ t
除了这几家大型旅馆外,德县路上的路德公寓和中山路上的胶州旅社,则是当时接待家庭旅行团的公寓式旅馆。而现在火车站对面的那座“金顶小楼”以及坐落在广西路上市南公安局办公楼则分别是当年的“车站旅馆”和“侯爵饭店”,虽然规模难以和“亨利王子”相比,但是它们都有自己的客源。( D' V7 q" q! G& N& r% T
“1914年,日本人来青岛的时候,开始修建许多‘和式’旅馆,就是咱们说的日本旅馆。”高玉玲介绍,在日本取代德国成为新的殖民者后,日本海军部军官与文职官员就“如何开发胶澳”发生了争执。“一部分人认为青岛是抢占的,不用做太多管理和投资。但海军部的人觉得,能占一天是一天,而且需要在这段时间向青岛进行一定的投资,以便更好地进行开发和掠夺。”在这种政策下,数万日本侨民陆续移居青岛,铺着榻榻米的日式旅馆开始大量出现。而原来的德国水师饭店(又译德国海军俱乐部)也被占用,作为日本侨民团的办公楼。其实,早在1913年,德国人还在的时候,青岛便已出现了几家日本旅馆。当时在中国的日本“记者”田原天南在《胶州湾》一文中写到“在青岛的日本老旅馆为大鲍岛区山东路(今中山路北端)上的松茂里旅馆。这里经营酒菜,但没有艺妓。今年还专门从大连买了弹子台,虽然设备尚欠完善。但对于在山东旅行的日本人来说是非常方便的。”田原天南在文中还介绍了位于“码头区纯日本风格的大和馆”和“女老板河野经营的西式福屋旅馆”,并特意指出这两家旅馆各有“4名美女提供服务”。
) a! ^, U. K1 q$ ^ 而起步最晚的是本土旅馆,不过发展却十分迅速。德占时期,浙江人丁敬臣就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悦来公司”,从事货物运输,并提供简单的住宿服务。以后,该公司专门在北京路上开了一家悦来客栈,丁玲、胡也频 、贾植芳等作家都曾在此“挤”过,而附近还有中华栈、连升栈等中国传统小客栈。到了 1920年,已在中山路经营春和楼的富商朱子兴又在天津路上开办了一家东华旅社,当时广告词写到“新建四层洋房,大小客房一百余间,汽椅(沙发)、铁床、衣镜、面盆 、件件具备。并备有台球 、钢琴、游乐设施。厨师系南北高手 、欧西名匠。”并强调自己的所有招待人员,都老实本分,可代客人报关完税、照料行李。女作家石评梅曾在此入住,并写下了《图画里的青岛》一文。之后,广西路又出现了另一家中国人经营的旅馆,因为床位比东华的多,所以老板将其命名为“第一旅社”。这里的不仅住宿条件更好,还有一个舞厅,有舞女40多人,是当时青岛舞厅中舞女最多的一家。而永安大戏院附近的瀛洲旅社、亚细亚旅馆则因位置便利,接待过来青岛演出的戏曲名角马连良 、程砚秋、顾正秋、胡少安等人。
[; I( S- h$ L 除此之外,莱阳路28号俄国人经营的远东饭店曾是诗人卞之琳和何其芳的落脚处。而入住1934年美籍犹太人滋美满投资的东海饭店,则是老青岛社会身份的重要象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