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像种子,总有发芽的一天 善心是从不失败的投资 ——美国文学家亨利.戴维.梭罗 有一户农家养了一对金鱼,农家夫妇、孩子都非常喜欢那两只金鱼。一家人在景色优美的农场中,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但好景不长,这个国家发生了战争,眼看敌军愈打愈近,不逃到别的地方避难不行了!这家人虽然百般不舍,但仍匆匆收拾家当,跳上马车。 一家人已经离开家一段不小的距离,小男孩却突然想到:“糟了!我们忘了那两只金鱼!” 爸爸、妈妈听小男孩这么一说,都面面相觑。父亲犹豫地说:“可是……现在已经没有时间再折回去了……” “金鱼也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不管它们啊!”小男孩焦急地说。 母亲也附和:“是啊!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还是个未知数。万一鱼缸里的水干了,那可就糟了!” “好吧!”父亲想了一会儿,将马车掉头,决定回家救那两只金鱼。 远处已经传来“隆隆”的炮火声,一家人小心翼翼,将两只金鱼放到住家后院的水塘里,小男孩轻轻对它们说了一声“保重”,一家人才连忙离开农场。 战争持续了一年才结束。这家人终于可以回到让他们朝思暮想的故乡。但是,真正回到了家,他们却都愣住了——过去苍翠的田野、蓊郁的森林都不见了,只有被炮火侵袭过的一片荒芜,他们的房子也坏了大半。 一家人合力修好房子,却忍不住发愁起来:田地都被战火烧毁了,想要恢复,必须花上好长一段时间,一家人该怎么生活呢? 就在此时,小男孩突然发现,池塘里有好多亮晶晶的小光点。靠近一看,这才发现池塘里竟然有好多好多金鱼,都是最初那一对金鱼的后代! 于是,这家人就靠着把金鱼卖到城市里,当作人们的宠物,一起度过了这次的危机。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台湾的商人,长期跟中东几个国家的客户有生意上的往来。 他有一个伊拉克的客户,彼此只做过一、两次生意,并不是很熟悉,而且他一直觉得这个客户有点挑剔、小气,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 后来,伊拉克爆发战争,这个男子突然辗转接到一封信:是他的伊拉克客户写来的。 原来,这个伊拉克人,有一个儿子在美国念书,但现在伊拉克对外的汇款作业完全中断,眼看他儿子就要断炊。 而这个伊拉克人想了老半天,都想不到他在海外有什么朋友,除了这个台湾商人。 于是,他只好写信,拜托这个台湾商人跟他儿子联系,请他先借学费、生活费给他儿子。 台湾人有点犹豫。但他一想到,远在伊拉克的父亲是多么焦急、在美国的儿子又是多么无助,于是心一横,到银行转帐给对方,心想,如果对方不愿意还钱,那就自认倒楣吧! 时间一久,他也几乎忘了这件事。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通电话——是那个伊拉克人打来的。 他在电话中表达了千千万万个感谢,不但把钱全数归还,还另外下了一笔钜额的订单!从此,两个人也成为好朋友。 善行,往往就像一颗种子,总是在我们遗忘的时候,悄悄地成长、茁壮。因此,不要小看自己任何随手之劳的善举! 善行,时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就算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也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幸福滋味。 |
拜读学习了。谢谢! |
救他人就是救自己 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活在人群中,就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人不需要他人的相助。是以今日的助人、救人就是明日的助己、救己。 前几天看到网上一则新闻,说的是江苏无锡市中级法院于12月30日公布了“2011年无锡法院十大典型案例”,其中位列榜首的是“姚某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 这起案件发生在去年6月27日。当晚6时左右,姚某6岁的儿子独自在他们一家租住的社区河道小码头玩耍时落水,命悬一线。姚某以为是别人家的孩子,因此没有施救,而是选择了冷漠离开。当他回家后没有找到儿子时才返回出事河道,发现溺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他将儿子从水中救起,但为时已晚,孩子已溺水身亡。悔恨不已的姚某遂到法院起诉社区居委会,以社区居委会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为由要求对方赔偿,最终被法院驳回。 姚某败诉在情理之中。试想,如果姚某能在孩子落水的第一时间内施救,孩子获救的希望是非常大的。但一念之差让姚某选择了见死不救,从而成为了儿子走向死亡深渊的推手。曾经,广东佛山小悦悦一案中那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让世人目瞪口呆,如今姚某上演的“父亲见死不救”的悲剧再次让国人无言以对。难道人们业已忘却在一个人与人紧密联系的社会中,帮助和救助他人就是在帮助和救助自己?!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深夜,一个男人沿着一条昏暗的小路回家。经过一片丛林时,他突然听到有人挣扎的声音,忙停下脚步,仔细倾听。原来是两个人在扭打,间或夹杂着衣服的撕裂声。他立刻明白:一个女人正被袭击!他十分纠结,一瞬间他很犹豫自己是否要介入此事。但几秒钟的思考让他做出了最终的决定,他冲到丛林后面,将歹徒从那个女人身边拉开。随后,他和歹徒扭打成一团。歹徒终于放弃,选择了逃跑。 男人气喘吁吁地爬起身来,发现处于黑暗之中的女孩仍在啜泣和不停地发抖。他遂对女孩慢慢说道:“好了,那个人已经走了,你现在安全了。”一段很长的沉默之后,女孩开口了,带着不可思议的惊讶:“爸爸,是我啊。”男人此时发自内心的庆幸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还有一件21年前发生在万里高空的故事。1990年5月26日早上6点10分,型号为BAC-1-1的英航5390班机和往常一样,从伯明翰机场准时起飞,飞往西班牙马拉加机场。机长是拥有21年飞行驾驶经验的西蒙,副驾驶员则是刚来5390上班的阿拉史泰尔,除此之外,飞机上还有一名乘务长和3名空姐,以及84名乘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飞机起飞13分钟后到达1.3万米的高空处时,西蒙左侧的一块挡风玻璃猛地一下被炸开,之后,舱内舱外巨大的气压差一点将西蒙吸出了机舱外。万幸的是,在被吸出机舱的过程中,西蒙本能地用一只脚死死地勾住了驾驶室里的一把椅子,然后又被随即赶来的乘务长和两名空姐死死拽住,这才没有被完全甩出去。 副驾驶阿拉史泰尔临危受命,将飞机重新拉升,但由于舱内的气压失去原有的平衡,如果不能即时阻住炸裂开的进风口,舱内供乘客呼吸的氧气至多只能维持30分钟,这意味着要丢掉西蒙。按照英航规定,飞机在空中遭遇事故时,机组人员有义务牺牲一切来确保乘客的安全,除非乘客不要他们那样做。因此,丢不丢下机长,只有询问乘客了。 在乘务长的授权下,一名空姐走到客舱内,向乘客们说明情况,并请大家考虑后表决,赞同丢掉机长的人请举手,举手的人超过半数,机组就将丢下机长。最初举手的乘客们很多,但最终所有举手的人都选择了放下。而飞机也在事故发生22分后成功降落,包括机长在内的所有人都得救了。 后来的调查表明,这场事故是由于机械维修师在更换飞机挡风玻璃时,粗心上错了螺母而引发的。更让人后怕的是,多亏当时没有丢下机长,因为一旦机长被丢下,他百分之百会被卷入机翼上转动的引擎里,结果只能是机毁人亡,谁也救不了!显然,乘客们私心和爱心交战的结果,不仅是仁义善念正见的胜利,也是他们自我拯救的过程。 不可否认,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活在人群中,就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人不需要他人的相助。是以今日的助人、救人就是明日的助己、救己。当人人懂得这个道理时,中国还会有小悦悦和姚某这样的惨剧吗? 推荐阅读 善行像种子,总有发芽的一天 善恶一念 天壤之别 因为善良 让善念在人间传递 转自 宇儿 回复 编辑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2-9 00:03 , Processed in 0.07311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