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如下 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对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站在万寿山上,俯瞰昆明湖,在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被西堤隔出的三个水域中各有一个湖心岛,分别是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象征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以此寄寓帝王对“长生”的诉求。 颐和园的大部分围墙是慈禧太后时期筑起的,清乾隆年间颐和园称为“清漪园”。那时清漪园的围墙不足现在的三分之一长,大部分都是开放的,从南方来的农民在昆明湖边种上稻米,这就是“京西稻”。乾隆的“不设防”有利于清漪园的借景艺术发挥,在昆明湖周边形成了一片江南景色。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颐和园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园外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颐和园园景的组成部分,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的西部比较清静,湖光山色更显现一种静美,而玉泉山上的小塔,亭亭玉立,如美少女一般,引起人的无限遐想。看上去天蓝水蓝好似一幅画,西山上那几条线就是香山。远望玉泉山和玉峰白塔,淡妆浓抹总相宜,多云时又有一种朦胧之意。 颐和园全园建筑依据山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使景色更加变幻无穷,美不胜收。颐和园成功地运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背景,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颐和园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颐和园“借”了玉泉山的景,而且“借”得极为巧妙,简直是“借”得天衣无缝,绝妙无比。 如果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的话,西堤、玉泉山就是中景,西山群峰便是远景。显得山外有山,景外有景,水阔天空,层次分明,融汇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如果登上万寿山顶俯瞰昆明湖,视界广阔,烟波浩渺, 远处西山淡雅,东面高楼排空,宛如置身於画卷之中,令人目酣神醉 站在万寿山佛香阁,看到前面是牌坊,亭阁,昆明湖的绿水,岸边垂柳;接下来便是西侧的玉泉山和山顶的玉峰塔。二者浑然一体,衔接得很自然,没有一丝痕迹。如果不知道这一组合景观是两处园林,肯定是分辨不出来的。 站在昆明湖东岸远眺,前面是碧波荡漾昆明湖,北面是屹立在万寿山上宏伟高大的佛香阁、排云殿、智慧海;南面是气势磅礴的十七孔桥和湖心岛;西面便是玉泉山和山顶高耸入云的玉峰塔。妙的是玉泉山和玉峰塔看起来完全是颐和园的一部分,没有丝毫“借”的痕迹。三者布局巧妙,高低错落有致,不是精心设计是绝对不会有这样效果的。 站在知春亭,远看对面最远处,山水一色不可辨认,近处稍稍清晰,远处雾蒙蒙的一片,然后才渐渐清楚。所谓“水的三远”,在此处就完全体现出来。知春亭作为观赏全园景色的最佳位置之一,既可以看到万寿山一带的华丽、气派的景色,也可以远眺西堤看到对岸杨柳飘飘的自然之美,同时还可以看到远处玉泉山和玉峰塔若隐若现的旷远景色。这正是由于颐和园在整体布局中做到了“有放有收”的原因,是整体布局中极为成功的体现。 玉泉山和玉峰塔与宽阔浩淼的昆明湖遥遥相对,一高一低,一雄伟挺拔,一柔美秀丽。而玉泉山和玉峰塔又与万寿山上的排云殿智慧海,南面的湖心岛十七孔桥,遥相呼应。更妙的是它弥补了颐和园多殿廊亭阁而无塔的缺憾,恰到好处地使颐和园添了一座宝塔,有了这座塔的点缀,整个园子便活了起来,克服了呆板,凭添了生气。 走到西堤,正是落日时分,阳光洒在一半冰一半水的湖面,泛着眩目的光辉,玉泉山连绵起伏,塔影绰约,突然感觉也是很不错的冬景呢。 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颐和园的借景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 要说借景艺术不得不提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治镜阁所在的小岛,叫湖心岛,岛所在的湖叫西湖。岛四面环水,平时无舟不可近岛。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治镜阁是一座典型的圆形城堡式建筑。城外有水环城而过,亦可称为护城河。城堡下方是圆的,俗称团城湖。 治镜阁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咸丰十年(1860年)虽幸免于火,但随着火后清漪园的废弃也日益破败,光绪朝重修清漪园,曾计划重修治镜阁,未果,现仅存遗址。光绪年间,因无财力修复被英法联军用重炮轰毁的治镜阁,便将这里残留的材料拆作他用。从此,治镜阁就成了一座水中荒岛。 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每当登临,正可提醒乾隆自己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岛上的题额可不是触景生情之作了,是想表达当权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治国之道。治镜阁乃明察政治之阁也。以史为鉴,明察政治。 借景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 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对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她既是整个颐和园西侧的底景,也是向西沟通玉泉山静明园的空间节点。 无论从颐和园哪个位置往西看,必须要透过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才能生成借玉泉山和玉峰白塔近景以及西山远景的画面,缺她不可。因此乾隆时期的清漪园,为了将借景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治镜阁岛的西面没有设园墙,是一片水乡泽国,称为没有围墙的皇家园林。 虽然慈禧太后后来在西面建起了围墙,但昆明湖西堤和团城湖西岸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端的石墙遮挡起来,从而取消了颐和园西部的界线。 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正好处在连接园外景色和园内景色的结点位置上,是赏景透视线上的必经之处,因此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在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条赏景透视线上要一眼看过去无比通畅,不能有任何障碍物阻挡,否则借景艺术就不能实现。如果在团城湖水面建起其它高建筑物,就人为地在赏景透视线上设立了障碍物,则借玉泉山和西山景的艺术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严重的损失是颐和园的借景艺术不能实现。 乾隆兴建清漪园时,原本要在万寿山上建九层塔,可建到八层就倒塌了,随即就整体全部拆掉了。为什么故意拆除呢?这还是一个借景问题。颐和园外数里的玉泉山上有一座七层的玉峰塔,万寿山已然很高,若在万寿山上再建一座九层塔,则与玉泉山景观效果冲突,不利于借玉泉山的景致。 因此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对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借景景观意向无论是在乾隆朝的《京畿水利图》,还是在光绪朝的《颐和园全图》中,均占有浓重的笔墨,两图中的治镜阁岛均有写意的成分,但都足以表明治镜阁岛是清漪园是采用借景艺术实现全园理想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颐和园的借景艺术实现,乾隆爷拆掉万寿山上的九层塔,西部不建围墙,可谓呕心沥血,精雕细刻,才为我们后代留下这份宝贵的世界遗产,作为后代子孙要格外珍重她。 治镜阁岛虽小,团城湖水面也不太宽阔,可都带着仙气哪!她不时提醒着官老爷们要以史为鉴,明察政治,治国安民。 |
|
乾隆兴建清漪园时,原本要在万寿山上建九层塔,可建到八层就倒塌了,随即就整体全部拆掉了。为什么故意拆除呢?这还是一个借景问题。颐和园外数里的玉泉山上有一座七层的玉峰塔,万寿山已然很高,若在万寿山上再建一座九层塔,则与玉泉山景观效果冲突,不利于借玉泉山的景致。 因此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对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借景景观意向无论是在乾隆朝的《京畿水利图》,还是在光绪朝的《颐和园全图》中,均占有浓重的笔墨,两图中的治镜阁岛均有写意的成分,但都足以表明治镜阁岛是清漪园是采用借景艺术实现全园理想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颐和园的借景艺术实现,乾隆爷拆掉万寿山上的九层塔,西部不建围墙,可谓呕心沥血,精雕细刻,才为我们后代留下这份宝贵的世界遗产,作为后代子孙要格外珍重她。 治镜阁岛虽小,团城湖水面也不太宽阔,可都带着仙气哪!她不时提醒着官老爷们要以史为鉴,明察政治,治国安民。 |
|
借景方法通常有开辟赏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 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对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起着关键作用。她既是整个颐和园西侧的底景,也是向西沟通玉泉山静明园的空间节点。 无论从颐和园哪个位置往西看,必须要透过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才能生成借玉泉山和玉峰白塔近景以及西山远景的画面,缺她不可。因此乾隆时期的清漪园,为了将借景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治镜阁岛的西面没有设园墙,是一片水乡泽国,称为没有围墙的皇家园林。 虽然慈禧太后后来在西面建起了石墙,但昆明湖西堤和团城湖西岸的垂柳恰巧把颐和园西端的石墙遮挡起来,从而取消了颐和园西部的界线。 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正好处在连接园外景色和园内景色的结点位置上,是赏景透视线上的必经之处,因此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在颐和园借景艺术的实现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条赏景透视线上要一眼看过去无比通畅,不能有任何障碍物阻挡,否则借景艺术就不能实现。 如果在团城湖水面建起其它高建筑物,就人为地在赏景透视线上设立了障碍物,则借玉泉山和西山景的艺术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严重的损失是颐和园的借景艺术不能实现。 |
|
借景能使园林空间范围扩大、画面生动,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在我国造园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颐和园的借景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 要说颐和园的借景艺术不得不提治镜阁岛和团城湖水面,治镜阁所在的小岛,叫湖心岛,岛所在的湖叫西湖。岛四面环水,平时无舟不可近岛。 根据史料记载分析,治镜阁是一座典型的圆形城堡式建筑。城外有水环城而过,亦可称为护城河。城堡下方是圆的,俗称团城湖。 治镜阁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咸丰十年(1860年)虽幸免于火,但随着火后清漪园的废弃也日益破败,光绪朝重修清漪园,曾计划重修治镜阁,未果,现仅存遗址。光绪年间,因无财力修复被英法联军用重炮轰毁的治镜阁,便将这里残留的材料拆作他用。从此,治镜阁就成了一座水中荒岛。 治镜阁四面环水,波光可鉴,每当登临,正可提醒乾隆自己要时刻以史为鉴,明察政事,治国安民切勿懈怠和骄傲。岛上的题额可不是触景生情之作了,是想表达当权者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治国之道。治镜阁乃明察政治之阁也。以史为鉴,明察政治。 |
|
本帖最后由 高老师 于 2012-10-30 07:08 编辑 颐和园“借”了玉泉山的景,而且“借”得极为巧妙,简直是“借”得天衣无缝,绝妙无比。 站在万寿山佛香阁,看到前面是牌坊,亭阁,昆明湖的绿水,岸边垂柳;接下来便是西侧的玉泉山和山顶的玉峰塔。 二者浑然一体,衔接得很自然,没有一丝痕迹。 如果不知道这一组合景观是两处园林,肯定是分辨不出来的。 站在昆明湖东岸远眺,前面是碧波荡漾昆明湖,北面是屹立在万寿山上宏伟高大的佛香阁、排云殿、智慧海; 南面是气势磅礴的十七孔桥和湖心岛;西面便是玉泉山和山顶高耸入云的玉峰塔。 妙的是玉泉山和玉峰塔看起来完全是颐和园的一部分,没有丝毫“借”的痕迹。三者布局巧妙,高低错落有致,不是精心设计是绝对不会有这样效果的。 站在知春亭,远看对面最远处,山水一色不可辨认,近处稍稍清晰,远处雾蒙蒙的一片,然后才渐渐清楚。所谓“水的三远”,在此处就完全体现出来。 知春亭作为观赏全园景色的最佳位置之一,既可以看到万寿山一带的华丽、气派的景色,也可以远眺西堤看到对岸杨柳飘飘的自然之美,同时还可以看到远处玉泉山和玉峰塔若隐若现的旷远景色。 这正是由于颐和园在整体布局中做到了“有放有收”的原因,是整体布局中极为成功的体现。 |
|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颐和园远借西山为背景,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园外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颐和园园景的组成部分,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的西部比较清静,湖光山色更显现一种静美,而玉泉山上的小塔,亭亭玉立,如美少女一般,引起人的无限遐想。看上去天蓝水蓝好似一幅画,西山上那几条线就是香山。远望玉泉山和玉峰白塔,淡妆浓抹总相宜,多云时又有一种朦胧之意。 颐和园全园建筑依据山湖形式巧妙安排,并以西山群峰为借景,使景色更加变幻无穷,美不胜收。颐和园成功地运用了"抑景"和"借景"的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背景,把玉泉山上的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人们会更感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颐和园巧妙的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
![]() ![]()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19 02:52 , Processed in 0.08905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