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山东省威海市退休女教师李建华遭遇歹徒入室抢劫,她在身中数刀的情况下与歹徒斗智斗勇最终占得上风,面对精神崩溃、瘫倒在地的19岁歹徒,李建华拨打120急救电话,让歹徒得到及时救治。(4月9日《南方都市报》)
李建华的行为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有人认为其宽容精神难能可贵,也有人认为其善恶不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相关网站的民意调查中,前者占据了大多数。这说明,虽然社会主流的看法非常推崇李老师的义举,但仍有不少人愿意从现实的角度去考量这件事,这其中甚至不乏那些认为其精神可贵的人。
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远一点,我们想到了“农夫与蛇”的故事,近一点,“彭宇案”的余波还在社会上蔓延,在道德风险指数持续升高,人们普遍发出“好人难做”的现实语境下,李建华老师的举动想不引起争议都难。在这个时候,李老师理应像警方所说的,立刻报警,第一时间将歹徒抓获。这是一个公民在此种情况下的恰当反应,也是公众的合理预期。
但道德之所以为道德,即在于它是柔软的,充满着无限可能性,人性之所以在某一瞬间迸发出至美的光芒,即在于它能够站到我们难以企及的位置。因此,不要用我们寻常的理性去预期道德,也不要用现实的尺子去丈量人性的高度。这不是一个是与非、对与错的原则问题,而是一种人性深处极为微妙的反射,两者不具可比性,更不能掺在一起混作一谈。
无疑,这是一个不具复制性的孤例。长年坚持冬泳,身体素质不错,使李老师能够在危险环境下,勇敢地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作为一个母亲,其母性的情怀又促使她在歹徒精神崩溃,无还手之力的时候,从容地对之展开说服;而作为一名当了很多年的幼儿园老师,她毫不犹豫地想到“对于犯错的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用行为去感化他”;更作为一个有恻隐之心的人,她别无选择地把挽救一条生命放在了第一位。诸多因素,造就了一段“道德传奇”。在李老师看来,这或许只是出于一种人性本能———但恰恰是这一孤例,为我们描绘出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遥远距离。
应该承认,在相同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可能都做不到这样,因为自身条件不允许,社会环境不允许,这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当李老师做到了,为我们展现了人性至真至美的一面时,我们不去尽情享受,反而不认同,质疑,甚至非议呢?原因大概不仅在于我们总是常怀警惕之心,而是我们逐渐失去了对人性的美好信仰。
专家说,李老师身上体现的宽容精神很有现实意义,应该得到大力弘扬。就当下而言,大力弘扬其实并不现实,也无可能,但至少,我们要懂得去欣赏,明白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之外,人性可以抵达的方向。
原文由 [B]初来乍到[/B] 发表: 李建华没错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