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期”规律是指冬泳全过程中人体体温变化及其身心反映的五个阶段,即平滑降温期、寒冷期、温暖期、寒颤期、恶寒期。这五期中,前三期是收益期,后两期是受损期,尤其是恶寒期对人的伤害最大。
平滑降温期:当冬泳者在冷空气中脱去衣服后,人体就开始了热损失—— 体表降温。由于空气的热导系数是水的二十八分之一,因而这种降温是渐进的、平滑的。它使脸部、手足部、胸腹部、背部及四肢的皮肤温度逐步降低并且均匀起来,皮肤由温热过渡到冷凉,缩小了与冷水的温差。同时神经系统开始兴奋,作全身性“临战动员”,在准备活动中,克服内脏机能的惰性,使心、肺等内脏器官积极行动起来,以适应立即到来的陡增负荷。这种冬泳前的冷空气浴为入水游泳做好了准备。
寒冷期:入水后,人体散热骤然增加,皮肤紧缩,周身寒冷。这时,神经系统迅速传递冷信息,命令全身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大量血液流人内脏。其次,命令呼吸系统加快速度与深度,向全身输送大量氧气,为新生热能送人“原材料”。同时,命令四肢肌肉加快运作,加强产热,人不由自主地在水中奋力游进。
温暖期:经过一段运动后,血管开始放松,大量血液带着热能又重新流人体表。运动肌产生的新热能也开始补充,人体转入温暖期,周身舒适,神情怡然。这是冬泳者的黄金时刻。这时,如果“乐而忘返”,在水中尽情“潇洒”,就会“泰极否来”,很快进入寒颤期。
寒颤期:温暖期用大量散热作代价,保护人体在冷水中的“相对平衡”。人是恒温动物,其热量是有限的。当热量消耗到不能维持内脏各系统正常运作时,神经系统虽然再次命令血管收缩,但此时血管收缩疲劳无力,血液重新回流内脏受阻。神经系统不得不动员全身肌肉加快运作,以加强产热(肌肉是产热器官),于是全身颤抖,血液淤滞在体表,皮肤产生紫块,牙齿打颤,手脚发木,不听使唤,人体生理平衡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