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主席武汉畅游长江55周年,1966年7月16日,毛泽东主席以73岁高龄再次畅游长江,这一天,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
1956年5月31号,63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武汉横渡长江,之后四天内,他又三次横渡长江,并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诗中写到“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受到毛泽东畅游长江精神的鼓舞,同年6月,武汉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横渡长江竞赛,游程5000米,多达1958人参加,由此,横渡长江活动闻名于世。
1966年7月16号,毛泽东以他73岁的高龄再次畅游长江,这次他游了一小时零五分钟。这次畅游长江活动得到了广泛报道,7月16号也被确定为毛泽东畅游长江纪念日,以后的数年,这一天被定为全国游泳日,每到这一天,全国众多城市都会举行横渡江河或游泳活动。
游泳:毛泽东最痴迷的体育运动。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游泳是他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育项目。他对游泳总结出独到的体会:“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事,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吃安眠药、散步、看戏、跳舞都不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一想事就会下沉,就会喝水。”
毛泽东小时候就经常在他家屋前的池塘里游泳,在湖南一师时,湘江成为他游泳的好去处。毛泽东把湘江作为游泳锻炼的场所,他当时在湖南一师游泳队中泳技尤为突出。当湘江水涨时,江面很宽,他能从东岸横渡到西岸。到了寒冬季节,人们已穿上棉衣的时候,他仍能在湘江里游上几十分钟。1918年3月,善于游泳的上海《教育杂志》主编李石岑来长沙,毛泽东还专门请他到湘江水中游泳。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公务繁忙,抽不出大块时间,毛泽东只能忙里偷闲在室内游泳池里游泳。但他常说:“游泳是同大自然斗争的运动,应该到大江大海中去锻炼。到大江大海去游泳,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不受任何限制,天高海阔,自由自在,其乐无穷;二是紧张的工作之余,转而全身心地投向大海,动了筋骨,舒了身心,全身得到了放松;三是游泳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再增加一条是,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增强征服大自然的勇气。”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条件日渐具备,毛泽东便经常畅游大江大海。他先后游过长江、珠江、湘江、钱塘江、庐林湖、韶山青年水库等大小河流水域,多次到北戴河的大海中畅游,17次畅游长江,感觉“胜似闲庭信步”。
1954年夏天,中央领导人统一去北戴河办公。一天下午,大雨磅礴,浊浪滔天,狂风大作。毛泽东却要去游泳。有关人员和警卫人员都很紧张,纷纷劝阻他不要去游。而他则坚持要去。工作人员说:“今天风浪太大,不要去游,等到天气好了,我们再去游泳。”毛泽东一边前行脱衣服一边大声说道:“风浪越大越好,这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毛泽东把意志与困难等当作他的生活内容,并以克服困难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勇气。拗不过毛泽东,大家只好跟毛泽东下海去游泳。咆哮的海浪一下子把毛泽东掀到浪峰上,一下子又把他卷跌入波谷。陪着游泳的警卫和公安都神情紧张,纷纷向毛泽东靠拢来。毛泽东却不慌不忙,尽兴畅游了一个多小时。上岸后,毛泽东精神抖擞,毫无倦色。面对滔滔大海,他对身边的人说:“站在这里看看,会觉得现在下海很可怕,可是真正下去了,也就不觉得可怕了。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要有勇气去实践,困难也就没什么不可克服的!”游完泳后,毛泽东意犹未尽,挥毫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6年,毛泽东来到长沙。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曾经多次畅游湘江。几十年过去了,他又回到了家乡,想要去湘江游泳。那天万里无云,雨后的太阳格外温暖。当时正值湘江春汛之际,江水浩荡,波浪汹涌,把岸边的不少树丛都淹没了。傍晚时分,毛泽东从橘子洲上游江岸下水,向橘子洲游去。虽然天气晴朗,但因为江水暴涨,水温很低,同游的年轻人都冻得有点受不了,毛泽东却坚持游了一个多小时。
1957年的中秋节,也是个晴天。毛泽东来到长沙,又决定去游泳。这时的湘江水大大减少,两岸河床露出好几十米宽,有深达六七十厘米的淤泥地带。湖南省有关领导听说毛泽东要游泳,马上去安排。毛泽东上了船,看着两岸熟悉的景物,想着几十年来风雨沧桑,他的心头百感交集。船到江心,毛泽东脱衣下水游了起来。游了好一会儿,他才不慌不忙地上岸。陪同的人赶紧给他披上一件浴衣。毛泽东披着浴衣,踩着稀泥往前走。淤泥地带虽然只有四五十米宽,但要走过去也很困难。毛泽东刚踏上淤泥地,一只脚就陷进泥里,一下子拔不出来了。其他的人赶忙上前帮忙。可是一只脚才拔出来,另一只脚又深深陷了下去。忙活了好一阵,才通过了这块淤泥地。而毛泽东却兴致勃勃。
到长江游泳,是毛泽东一个多年的宿愿。
1956年5月初,身在广州的毛泽东心里开始惦记着如何到长江去游泳。罗瑞卿、王任重、汪东兴等人和保健医生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长江水流急有漩涡,游泳太危险。有人还说长江中有“江猪”,以阻拦和吓唬毛泽东不要到水中。毛泽东很生气:“无非你们怕我死在长江,你们怎么知道我会淹死呢?” 毛泽东坚持要游,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无可奈何,表示:“这事得向中央请示汇报后,才能决定!”毛泽东打断他说:“你向谁汇报请示,中央主席就是我!”大家只好同意了。
5月底,毛泽东如愿地来到武汉游长江。他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你们经常跟我一起还不知道我的身体,这次你们看着我给你们游出点花样来!”5月31日,毛泽东从武昌新亚码头下水,第一次畅游长江。毛泽东在长江游得非常轻松自然,时而潜入水中,时而露出水面,时而侧泳,时而仰泳,顺着水漂着走,真是怡然自得。这天风很大,天气很冷,有人顶不住了,纷纷跑到了岸上,毛泽东却在水中悠然自在。工作人员叫他上岸,他则说:“还早呢!起码要游2小时”,“我不要休息,水里也是休息”,“我游得正舒服呢!”当大家再三强调天气不好太冷时,毛泽东回答说:“下决心就不冷,不下决心水温再高也是冷啊!这里水上是夏天,水下是冬天,很好锻炼身体嘛!”毛泽东这次游了两个多小时。游完泳后,毛泽东再次发表自己的看法:“经常游泳好处多得很哩!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接触各方面的人,是了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好时机,又是最好的休息。”
第三天,毛泽东又提出到长江游泳。大家劝他在东湖里游一游就算了,毛泽东摆摆手说:“东湖是静水,搏击风浪的乐趣,只有到长江里才能享受。”“长江可是一个天然的游泳池啊。”这一次,毛泽东从汉阳下水,穿过施工中的武汉长江大桥,直抵武昌。上岸后,毛泽东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在词中,毛泽东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的句子,抒发了横渡长江的畅快心情。6月3日,毛泽东从汉阳回游到武昌,穿过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桥洞,一连三次横渡长江。
在《水调歌头·游泳》中,毛泽东写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抒发了对长江三峡的神往之情。1957年6月,毛泽东提出要去长江三峡游泳。为慎重起见,罗瑞卿亲自带了几个游泳好手赶赴三峡实地考察。他让这些游泳好手系上绳子,下水试游,沿江选择可以下水游泳的地点。遗憾的是,几乎每一处看起来相对平静、可以游渡的地方,都探出了不少暗流、漩涡。罗瑞卿仔细地在地图上标注了这些漩涡、暗礁、潜流,发现从重庆到宜昌的三峡段被标注得密密麻麻,根本不能游。毛泽东听取汇报后,终于无奈地打消了去三峡游泳的念头。
毛泽东酷爱游泳,几乎是有水必下,逢河必游。但是,毛泽东却一次也没有游过黄河。
1948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时,毛泽东曾萌发了游黄河的念头。那时正值凌汛时期,奔腾的黄河水,夹杂着磨盘大小的冰块,汹涌咆哮着、冲撞着,发出阵阵轰轰巨响。河岸边站满了欢送的群众。毛泽东坐在船上,望着渐渐远离的河岸和欢送的群众,百感交集,心潮澎湃。突然,他转身问身边的工作人员:“你们谁敢游黄河?”
警卫人员都热烈地议论起来。卫士孙勇说:“我在枯水季节游过黄河,还可以试一试!”毛泽东马上说:“那好呀!来,我们两个不用坐船,游过去吧!”这一下子大家都惊呆了。经过片刻尴尬的沉默,有人才小声嘀咕:“今天可不行呀,现在正是凌汛期……”孙勇也接话说:“是呀,今天河里有大冰块,不能游了。”毛泽东大笑:“哈哈,不能游了?你们是不敢游啊!”他凝望着混浊的黄河水,陷入了沉思,叹道:“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离开黄河时,毛泽东叹气说:“唉,遗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几乎游遍了全国的江河湖海。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水他就要游,而且总是带着挑战的神情下水,带着征服者的骄傲。他多次到过黄河,还专程视察过黄河,却一次也没有游过黄河,给世人留下一个谜。
不能在黄河游泳,毛泽东仍想作一次黄河探源之行。这样既能作社会、地理调查,又是很好的体育锻炼。他生前多次说了这个想法。到1964年,毛泽东已经71岁高龄,他决心把这一想法付诸实施。他在北戴河练习了一段时间骑马,还作了探源旅行的其它准备。可是不久,国际国内形势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毛泽东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打算。
毛泽东不但自己注重身体锻炼,还十分关心警卫们的体育锻炼。1954年6月,毛泽东对卫士长李银桥说:“你们这些人,一天到晚除了工作就是睡觉,不行呢!”“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才行!”当得知没有体育器材时,毛泽东即告诉他们“可以跑步、做俯卧撑、做仰卧起坐”,“还可以跳远、打球”。毛泽东拿出自己的稿费为卫士们添置了单杠、双杠、哑铃、拉力器、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极大地丰富了卫士们的体育生活。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