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打印本页]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5 09:27
标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本帖最后由 鱼象鱼 于 2022-4-26 08:04 编辑
古有《容斋随笔》《竹窗随笔》,
予效之《石门随笔》:时有所感,笔焉;时有所见,笔焉。
焚香静坐 收拾此心
读书有暇 兴来弄笔
超乎象外 得其寰中
上承古风 下应今韵
文以载道 士以弘道
学中西马 习儒佛道
写诗书画 颂新时代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5 09:28
[attach]5163517[/attach]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5 09:29
本帖最后由 鱼象鱼 于 2020-12-15 09:33 编辑
“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如果要追溯到更久远,也就是《论语》中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5 09:30
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入理深谈,且缓数年!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5 09:30
看着路上散胸怀于清风的自在人群,我想,在何处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有心安处可以安置人生,抚慰或狂躁或迷茫的灵魂。
作者: 冬晨泳 时间: 2020-12-15 12:19
欣赏。
作者: 868584 时间: 2020-12-15 14:39
随喜赞叹!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20-12-15 14:45
学贯中西,欣赏。
作者: 合肥冬泳 时间: 2020-12-15 18:46
分享了!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09:10
《老子 周训》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09:12
古今互补,中西互释,循序渐进。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09:13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淡泊就是芬芳的气质。
苏轼在《放鹤亭记》高唱“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超尘就是芬芳的气质。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09:14
一场修行,潜心修炼,勤奋创作,锐意于笔触、线条等书法基本元素的训练,常常将一个造型、一个构图进行千百次的锤炼。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09:15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原创意识,应当贯穿在艺术创造的始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平庸都将折损艺术品价值。
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中国艺术家经受着太多思想观念的碰撞,不仅面临着本民族传统艺术的负担,也面临着西方已经成功的艺术家范例的挤压。但资源的极度丰富无疑也是助推创造力的有利条件,它挑战的是艺术家的消化能力和行动能力。因此可以这样说,当下困境也可以理解为重塑艺术形态的机会。
基弗曾经说过:“没有人可以生活在真空里,这里存在着一个集体的记忆,其远远超过任何个体。要想真正地了解自己,你必须真正了解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历史。在我开始我的艺术生涯时我应当已经开始了解过去曾发生了些什么,这样做应是完全正常的。”
真正的艺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体现为作者在艺术精神上的创新能力,即创作者必须拥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思考能力,拥有一种与公众意识异样的灵魂探求激情。只有创作者具备了与众不同、绝对超前的思想禀赋,具备了对人类存在境遇的独特感受和发现,才有可能去寻找新的艺术表现方式,才有可能颠覆既有的艺术表达模式。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原创力,或者说创作潜能,它是决定一个作者艺术生命的核心之所在。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14:56
感恩——感恩大自然,感恩故乡,感恩亲人,感恩所有应该感恩的。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14:56
感恩——感恩大自然,感恩故乡,感恩亲人,感恩所有应该感恩的。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14:56
感恩——感恩大自然,感恩故乡,感恩亲人,感恩所有应该感恩的。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14:56
感恩——感恩大自然,感恩故乡,感恩亲人,感恩所有应该感恩的。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6 14:57
感恩——感恩大自然,感恩故乡,感恩亲人,感恩所有应该感恩的。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20-12-17 04:21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7 09:23
死亡并不是敌人;就如同不要把念头看成敌人一般。生命不是敌人,生命是荣耀的,因为在这一生我们可以觉醒,了解真正的本性。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7 09:24
我越修就越发现:如果你让念头留在原处,不去执著,就不会产生问题。只要跟它们和谐相处,维持快乐的心情,因为你知道你本身就有佛性。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7 09:24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处理日常的各种状况。首先要感激你在这个身体里,在这个地球上。这是我的开始——感激地球、感激众生。现在我感觉到身旁的事事物物渐渐在流失,我对每个人和每件事更加感恩。所以我现在的修行专注在感恩上,不断奉献出对生命的赞叹,对无所不在的莲花生大士的赞叹。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7 09:25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7 09:26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的需要是人基于人的本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生活而已”[43]。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层面,人的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全部过程。生存需要是保障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低限度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则是实现人更好地存在,其本质就是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来看,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理所当然应成为政治活动和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政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的“优良的生活状态”,国家“最高的善”就是“人群的善”[44]。法国霍尔巴赫指出:“判断政府是否贤明要看它利用国家的土地和财富以及使用民力是否明智合理,使用明智合理就能保障臣民过幸福生活,这个幸福就成了判断政府好坏的唯一依据。”[45]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8 09:12
20201218更新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的需要是人基于人的本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生活而已”。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层面,人的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全部过程。生存需要是保障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低限度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则是实现人更好地存在,其本质就是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来看,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理所当然应成为政治活动和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政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的“优良的生活状态”,国家“最高的善”就是“人群的善”。法国霍尔巴赫指出:“判断政府是否贤明要看它利用国家的土地和财富以及使用民力是否明智合理,使用明智合理就能保障臣民过幸福生活,这个幸福就成了判断政府好坏的唯一依据。”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8 09:14
人之所知不如他所不知道的多,人的有生之年不如未生之年长;而人们经常以至小的生命和能力希冀穷尽至大的领域,所以难免会迷乱而不能自得。由此作者的结论是:我们是无法穷尽最小和最大的边界的,最小和最大的边界超出了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8 09:15
从庄子的眼光来看,仁义的端直、是非的分途也是纷然杂乱的,我们怎么能知道如何去判断其中的正误曲直呢?这一段用的是各种动物的比喻,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动物世界观察之深、之细。当然,庄子感兴趣的不是动物世界本身,而是借用他对动物世界的熟知来比喻人世间的各种是非标准之存在,并由此尖锐地指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和是非的共同准则。通常的是非、对错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有效、适用的标准,美与丑、恰当与不恰当的标准不能无条件地普遍化。这里的关键在于否决无限定条件的绝对化标准,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的超越式观察和体认,所以它也不等于否决生活中的一切特定标准,不是虚无主义。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8 09:16
《庄子•齐物论》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嗃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这是说,大地一呼气就形成了风,大风不起则已,一旦大风狂作,就会万窍怒号,百穴齐鸣。这些声音有湍急者,有似飞箭者,有似叱咤者,有似吸气者,有似呼叫者,有似哭嚎者,有似深邃者,有似哀切者。前者声如于,后者随为喁,清风则小和,疾风则大和,烈风一过,则众窍为虚。《庄子》这段文字真是千古妙文!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8 09:16
20201218更新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2
审美为新技术赋能
“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极具前瞻性和思想性的判断,他将“媒介”描绘为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的技术设施——媒介让感官得到了延伸。
毋庸置疑,媒介改变了我们的境况。然而,当我们赞叹当代技术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审美赋能技术“精神内核”的重要意涵。
审美是人的一种独特情感体验,具有情感性和深层意蕴,能够产生共鸣并给人以力量。美可以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一种性情、一种文化自信,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在时代的变局之中让人以更丰盈的姿态去面对更开阔的世界。因此,人类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经验铸就了独特生活历程,成为难以被替代和计算的精神内核。这种难以被替代和计算的个人创造力,在数字化时代愈发彰显人性光辉,而审美正是这种创造力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2
对于退化或得了痴呆症的老迈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这时候,开示佛法可能没有用,但在他的面前静静地修行,或念咒,或念诸佛名号仍然可以帮助他。卡卢仁波切解释:你是在播种。你的发愿和对他的爱心关怀,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境下,你必须发自最诚挚的心意,真正关怀他们的利益和幸福。……父母亲和儿女的缘非常强,由于这份缘,如果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还为了其它众生的利益,那么就可以在细微的层次是得到许多殊胜的利益。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3
也许你不希望有维生系统或复苏急救,也许你希望在死亡之后,有一段时间不被干扰。你希望能够像上师所推荐的,临终时有安详的环境,但怎么能肯定你的愿望会受到尊敬呢?
即使你说出你的愿望,不要在医院接受治疗,你的要求也不一定会受到尊重。如果你的亲人不同意你的愿望,即使你还能清醒地说话,他们也可能会要求医院做某种治疗。不幸的是,医生常常是顺从家人,而非临终者的愿望。当你临终时,如果想控制你的医疗照顾,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里过世。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4
贞观之治的基本治国方略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是儒家治理之道的典型体现。唐太宗的三教政策是其治理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一般认为,唐初三教政策是儒、释、道三足鼎立,这种说法稍嫌笼统。事实上,唐太宗取了重儒、崇道、尊佛的总体政策,具体即重儒以寻求道统的合法性,确立治国理政的主体;崇道以寻求血统的正统性,为提升皇权合法性的基础;尊佛以重建精神信仰,以为归化民心的工具。在确立儒学官学正统地位和国家民族主体信仰地位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以儒为主,以佛、道补充和辅助,儒、佛、道三教并行,三元和合的思想格局。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5
宗教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信仰和道德却有必然联系。上帝死了,道还在。这就是世俗之道,是人类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建立的自己的道德。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天国降临到尘世的科学世界观。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6
最敬爱的外祖父去世,这让恩格斯非常悲伤,并写下了《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这首诗,反映了此时的他非常笃信上帝,认为耶稣基督是惟一的救星,“你一旦降临尘世,尘世将彻底变样,人人都得到你赐予的吉祥”。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6
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的任务是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乱。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苦难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们的革命决心。”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19 09:47
20201219更新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0 09:00
并不是因为人性打上了神性的烙印而值得尊敬,而是由于神性中仍然包含人性的本质才值得尊敬。
“在科学的推进下,一支又一支部队放下武器,一座又一座堡垒投降,直到最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领域全都被科学征服,不再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科学无神论实际早已超越这种肤浅的无神论内涵,它将宗教的根源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对天国的批判进展成对尘世的批判。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0 09:02
马克思说:“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无论是宗教还是家庭、国家等,都不过是私有财产运动的一些特殊方式
在具体的宗教工作中,如何科学宣传无神论始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根据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宗教批判”本身如果仅仅局限在宗教限度内仍然具有不彻底性。费尔巴哈意识到宗教作为一种异化的基础并非是“意识”而是自然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则进一步将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来,宗教的异化其实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异化,而宗教的扬弃最终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这又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以影响意识形态的变革,同时建立与宗教相对的科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在当前生产力尚未足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前提下,应当正视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团结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总之,科学无神论是对宗教积极的扬弃,简单否定宗教只会巩固宗教信念,导致走向无神论的反面。
书中整合了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诠释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爱因斯坦说:“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它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的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解析使知识分子较易接受,进而能融合西方哲学及宗教的教义,开拓我们内在生命的心灵宝藏。不同流俗的看法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0 09:03
《西藏生死书》提供的是心灵层面的安慰。它笃定的告诉你:“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西藏生死书》是在一个前提下写作的,就是轮回观。是在相信“人类有肉体之外的生命,死后依然存在,并且有知觉”的信念下,这本书才有意义。
这本书可以视同《西藏度亡经》(即《中阴闻教得度》)的解说。《度亡经》公认难解,除了内中充满宗教专有名词外,也由于它在谈论一个我们经验以外的世界。在那个领域中,疆界不是以空间或时间做区分的。亡者进入的这个境界里,时间是短暂到一弹指,又同时恒长到无限;空间是广袤到不可思议,又同时狭隘到不足方寸。
三十五年来,我译而不作,深知自己无修无证,所说皆是葛藤,但高僧大德的景德懿行,则值得世人传诵学习,所以不揣浅陋陆续介绍,愿今后仍有更好的作品,以报三宝及众生隆恩。
《西藏生死书》讨论严肃的生命课题,竟然能引起这么大的回响,足见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广大,扣紧每一个人心弦,激发大家的共鸣。生死是每一个人无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类以来,乃成为人生最主要的目标。在众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论和实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明和热力,救度了无数的人们……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0 09:03
20201220更新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1 10:23
孤独
论语有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家蒋勋曾说:“寂寞使人发慌,孤独则是生命圆满的开始。”
怀良辰以孤往
独处亦有清欢事,未必人生尽相知。
古人云:“古之君子,行无友,则友松竹;居无友,则友云山。”
庸人无聊,天才孤独。
古语云:“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林清玄曾言:“人间最美是清欢”,只有真正享受孤独的人,才能拥有最昂贵的自由。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1 10:27
在特定情境下,贱民更多指向的是马克思所说的“流氓无产阶级”(lumpen-proletariat),“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④。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负着“革命性政治主体”的身份,即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与统治。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1 10:2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1 10:30
总之, 在轴心时代各大文明追求绝对实在的价值理念相继衰落之际, 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理应引起世人的关注。在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上帝、存在、实体、神、天、道等等逐渐失去了对人类文明的现实影响力, 而佛教的“缘起性空”与众不同, 抑或是一条出路。然而, 缘起甚深, 涅槃甚深!正如很少有人愿意与海德格尔一道去测度存在之深渊一样, 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佛教的“空”并且由此而获得解脱?
我们不止一次说佛教在轴心时代的各大文明理念中与众不同, 相对于其他以某种“有”作为绝对实在来应对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念, 佛教以“无”或“空”相待之。世人畏惧空者, 不外对自我的执著, 以为原本有我而后我没有了, 遂陷入难解的痛苦。殊不知缘起性空, 不生不灭, 无生无灭, 一切因我执而带来的痛苦烟消云散, 遂归于涅槃寂静。
由此,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便形成了某种“共鸣”。
所以, 佛教可以一方面支持作业果报, 另一方面主张无法无我。这看起来自相矛盾:既然承认果报并且坚持相关的道德意义, 如何与此同时可以主张无我?若无我, 作者为谁?受者为谁?轮回者又是哪位?缘起之因果相连,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的确有业有报, 所谓“缘起性空”并不否认因果缘起的现实存在, 否定的是诸法的自性, 亦即诸法无我。若明白诸法无我, 无我、无我所, 及至除去我执, 虽然业报还在, 但是由此不仅免除了由我执而带来的痛苦, 而且“此灭故彼灭”, 从根源处断了因果, 便不在轮回之中了。
“缘起”说的是所有事物均因相对的条件和合而生, 解体而去, 均无自性。
在佛陀看来, 人生所有的痛苦根源于对自我的执著, 认识到世间万物包括“我”自己在内皆无自性, 去除了我执, 了却了烦恼, 便是解脱。
因求无限永恒不可得而陷入虚无, 所以通常回应虚无主义的方式是在生灭变化的世界中追求无限的东西, 为变动不居的现象奠定永恒的存在基础。佛教则独树一帜, 以缘起性空应对虚无主义, 此乃佛教与所有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不共之处。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面对“生死流转”之时代难题而创立佛教的初衷是为了人的解脱, 以“缘起”破苦乐、有无之常断二见, 以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归于涅槃寂静。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做了区分:自然科学分门别类地研究存在物“是什么”, 哲学则一般地研究存在本身的分类结构, 亦即研究由不同类的事物所构成的整体之存在的逻辑结构, 由此形而上学或存在论便呈现为一个范畴体系, 乃至形成了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为止两千多年形而上学的历史。黑格尔之后, 形而上学衰落。
形而上学的衰落有其非常复杂的原因。简言之, 有两个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一是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发展到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 存在物的意义不再是来自客观存在的事物自身, 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其二是科学实证主义的发展颠覆了以一个完满而理想的本质世界作为不完满的现实世界的存在基础和根据的传统哲学理念。
轴心时代的各大文明理念, 均可视为不同文明面对虚无主义挑战的反应, 除了佛教而外, 所有文明理念都在寻求某种永恒无限的终极实在———诸如存在、实体、上帝、神、天、道……等等, 由希腊人开创的哲学则以“存在”为对象, 从而形成了“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这一学科。
轴心时代的特点是, 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地区的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寻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 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 他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 (雅思贝尔斯, 1989:8—9)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 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时代其他文明纷纷以某种永恒的终极实在为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 佛教倡导“缘起性空”, 两千多年后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扭转西方哲学物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为克服虚无主义而寻求关于“无”的思想。由此, 海德格尔哲学与佛教思想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共鸣”。
事实上,汉传大乘佛教在更早的时候已被欧洲人所知,在17世纪耶稣会士的传教士那里,华严思想中“佛性作为人、动物、植物和矿物的内在原则”的成分,已被他们看成而类似于启蒙思想先驱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式的学说。
19世纪中叶前后,由明代西方传教士所输入的以地球为中心的“九重天”及“十二重天”之天文学宇宙观念渐被日益普及的哥白尼之“日心说”所取代,近代维新思想家群体中若康有为、杨文会、谭嗣同等利用主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佛教华严哲学作为接引和消化“日心说”宇宙观念的中介理论,康有为早年通过接触天文学感悟到宇宙之浩瀚无尽,并以之印证于佛教华严宗之说,最终由“大小齐同”而得出“世界大同”的思想。杨文会与其弟子谭嗣同则将天文学与华严哲学杂糅为一体,代表了近代文化新旧交融的思想特质。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2 09:34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新时代,爱国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而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把个体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勤勤恳恳为民、脚踏实地工作、兢兢业业做事,在平凡中造就伟大的不平凡。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2 09:35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哪有什么超级英雄?只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面向新的挑战,奋斗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担当是对历史最真诚的告慰!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2 09:36
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就,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中华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西方文化凭借贸易和武力强势涌来,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中国在文化自救过程中亦磨损消耗着自信心。但必须看到,中华民族在最深层的根基和最内在的精神上从来都不曾失去自信。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却总能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2 09:36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让中华民族迈开自信而坚实的步伐走上复兴之路。中华民族不仅重新站立起来、富裕起来,而且迎来了强盛起来的伟大飞跃,古老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当代中国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了正确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我们党既坚守中华民族文明血脉,又创造性地把中华文明推向时代发展康庄大道,在守正创新中,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2 09:36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说过:“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这一论述表明,人和自然都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这为我们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2 09:38
人类通过实践使自然界为自身服务,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生态。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生态环境灾害,很多时候是自然界对人类盲目破坏行为的报复。当人类合理利用、科学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恩格斯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具有一体性。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2
钱锺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他的《管锥编》告诉我们,东方和西方密不可分,东西方之间的鸿沟完全是人为的。其实我们可以用中国的文本来理解西方哲学,也可以用西方的哲学来理解中国文本。
钱锺书关注的是,何以为人。他告诉人们,尽管有方法和观念方面的差异,但是文化是全球性的。有些被人们认为是自己国家独有的事物,其实并非本国仅有,它们是全球性的,是关乎人的。正是在诗歌中可以发现人性。中国的诗歌一直都是关乎人的。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3
欧盟驻华大使、汉学家郁白(Nicolas Chapuis)也说过,杜甫之于中国如同莎士比亚之于英国、雨果之于法国。
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4
中国人自然将二者相提并论。他们几乎代表着人类的两面,即太阳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5
当你证悟心性时,不仅会生起慈悲,而且会生起许多善巧方便。而且,你将自然地解除一切痛苦和恐惧,诸如对于生、死和中阴身的恐惧。如果你想描述这种从证悟所产生的喜乐时,诚如诸佛所说的,即使能将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喜悦、快乐和幸福都聚集在一起,还不及你证悟心性时所经验到的喜乐的千万分之一。
希望佛法不只利益西藏人,不只利益佛教徒,而是利益全世界。我相信他们很清楚地了解,当现代世界准备好接受佛法时,佛法会是如何的珍贵和具有启示性。
人类的未来,有一大部分也许要倚赖西藏的重建,让西藏成为各类寻道者和各种信仰的庇护所;进化世界的智慧中心;最高智慧和神圣技术可以在其中试验、改善和重新执行的实验室。许多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在扮演这个角色,目前全人类处于危险时刻之际,它也可以继续提供启示和帮助。
当佛陀入灭前,在拘尸那(Kushinagara)的树林里,五百位弟子围绕在他四周,他对弟子做最后的叮咛:“凡是因缘和合的东西,自然会再分解。以你们的生命证取圆满吧!”
汤玛斯•墨顿(ThomasMerton)写道:“如果我们不能够跨越隔离人类和自己本性的深渊,航向月球又能得到什么?在一切发现之旅中,这是最重要的,没有它,其余的不仅变得没有用,还会带来灾祸。”
我回答我的学生说:“我希望每个人既不怕死,也不怕活:我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最清明和最温柔的关怀;我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实相的了解,找到终极的快乐。”
《佛传》把佛比喻为“人间狮子”,佛陀说法被称为“狮子吼”。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6
言论显于外,思虑隐于内,两者皆是“成心”之发用。因此,不言之后,便是去知。
“成心”的破除
由前文可知,破除“成心”的关键在于破除“成心”的“自为”倾向,即不以“成心”为师。然而现实茫昧之人往往执着于自我,把“成心”看作是言说、思虑、行为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放弃以“成心”为师,首先在于说明以“成心”为师是不可靠和无意义的,即让人认识到以“成心”为师的虚妄性。这部分主要是通过揭示体现“成心”的言、知的不足来实现的。只有当人意识到以“成心”为师的虚妄后,才会主动远离“成心”,从“成心”中抽离出来,以离境之心观境,从而保持内心的明静,观照万物的本然状态。
在《庄子》中,因论述的侧重点不同,“成心”又有许多其他名称,如“蓬之心”,形容心灵的封闭茅塞之态;“近死之心”,形容心灵暗涩,毫无生气;“机心”,形容内心充满智虑机巧;“朴鄙之心”,形容心灵陷于礼义而不返等;“常心”则有“圣人之心”“至人之心”“天门”“灵台”“灵府”等名称,皆指与道合一的极其舒畅、绝对自由和无限宽广的心灵状态。用儒家的说法,“成心”即“人心”,“常心”即“道心”,分别对应“吾丧我”中的“我”和“吾”。“成心”与“常心”,一迷一悟,一茫一觉。破除“成心”实际上就是“成心”通过自我修养,逐渐显露“常心”,转迷为悟的过程。复归“常心”(道心)之人,也就成为得道的圣人、至人、神人。
人通过运用自己的本然之知,一一透视现实人生的本来面目及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了解现实人生茫昧、可悲的根源(成心)。一旦达到这一步,人便从现实人生状态中醒悟过来(觉),转而追求“止”(知止),逐步停止心理的、行为的不断外逐,从而返归到原初的无“成心”状态(“无心”),即实现心灵由“成心”向“常心”的转化。⑥可见人要复归“常心”,在“常心”未显现的情况下,依然要依靠“成心”的作用。
“成心”也就是已成之心,指具有完整功能作用的心,这样的心可以感知外界事物,进行分别、判断、取舍等知性活动;并表现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情感,因此也是一种成熟的主观心理作用。《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这一段正是“成心”的鲜明表现。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7
以万物为刍狗。
河上公注: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气→阴、阳、和三气→天、地、人→万物。所以注文指出‘一’是气,‘二’是阴气、阳气,‘三’是阴气、阳气、和气,也就是天、地、人,最后天地人共生万物。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8
特夫勒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种样态,即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以及服务业时代。在服务业主导的第三次浪潮中,知识生产尤其是专业知识生产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大。很多学者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知识越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没有消失,但它们已经成为次要的了”。知识经济成为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与依赖有形资本积累完全不同,它是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资源,通过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工、转化,形成社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将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称为“后工业社会”,“如果工业社会是以机器技术为基础,那么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构成的”:一是经济结构从产品生产产业转向服务性产业;二是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掌握社会支配权力;三是理论知识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源泉,具有中心地位,“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德鲁克认为,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管理成为中心活动,知识的生产与运用成为创造财富的基本动力。由此分化出一个全新的社会阶层,即掌握专门知识的社会群体——“知识工作者”。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8
在认识论上,中国的传统认知途径基本是“求实”,提倡“眼见为实”,信奉“无征不信”。这种传统缺乏现代科学的背景,并没有把探究表象和缘由的因果关系看作一个可用逻辑推理方法予以解决的问题。欧美的文化传统是“求真”,并不满足知道是什么,而是探究为什么。同时,科学认知还强调解释者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外在性与客观性之中,避免把自己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投射到客观对象之上。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49
三个概念的本质是有区别的,文明一般是指文化、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层次,城市是一种聚落形态,而国家是一种政治体制。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50
科学是一种或然性研究或置信度的考量。因此,科学研究从不奢谈“真理”,也与信念无涉。科学活动主要是评估观察对象不确定性的范围。人们把自然科学称为硬科学,把社会科学称为软科学,这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来得精确和客观,而且容易被主观理解所渗透。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50
如果想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来改变这个世界,就必须先改变意义。但那种改变必须从个人开始;意义必须为他而改变……如果意义是实相的主要部分,那么只要社会、个人和人际关系被视为具有不同的意义,一种基本的改变就会发生。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3 09:50
终极而言,中阴教法的观点,以及对于艺术和科学深刻的了解,都以一个事实为中心:我们对自己的责任和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同时,必须以最急迫和影响深远的方式来运用这个责任感:转化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意义、我们四周的世界。
诚如佛陀所说的:“我已经为你指出解脱之道,现在你必须为自己修行了。”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09
宇宙以三个互相包藏的层面显现:物质、能量和意义。从“隐含的次序”的观点来看,能量和物质都涵藏着某种意义,而意义给予它们全部的活动某种形式,也给予从活动中所产生的物质某种形式。心和脑部物质的能量,也都涵藏着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将赋予全部活动某种形式。因此,很显然的,能量隐藏着物质和意义,而物质隐藏着能量和意义……但意义也隐藏着物质和能量……所以,这三个基本观念中的任何一个都隐藏着其它两个。
一个超隐含的次序,这是一个更微细而无限的面向。可能有一个类似宇宙的结构,在我们称为空的空间的基本动作中,实际上有一股巨大的能量、一个运动。在心中出现的特殊形状也许可以比喻为微粒子,而深入心的根本,也许可以被感觉为光。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0
越来越感到惊讶,佛法和现代物理的发现竟然如此类似!很幸运的,西方许多主要的哲学和科学先驱也已经注意到这点,正努力研究;他们觉得,从神秘主义——心和意识的科学——和各种物质科学两者间的对话,就可能会产生新的宇宙观和责任观。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0
在一粒细沙中看到一世界,
在一朵野花中看到一天堂,
在你的手掌中把握住无限,
在一个小时中掌握住永恒。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1
心是我们创造的源头,心也应是我们回归的根本。借事修心,借事练心,借事回归真心,恐怕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奋斗的终极意义吧。
生命是激流,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此身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恐惧,面对死亡,在万丈红尘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度过不得不过的这一生。
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是一种“无为而治”。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2
慈悲能唤醒众生内心深处的善念。一个修炼的人即使身陷魔难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间成为他最有力的法器,铲除邪恶,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心怀慈悲,正念正行,无往而不胜。
经过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2
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后来季羡林说:“根据中外各著名大学的经验,一所大学或其中某一个系,倘若有一位在全国或全世界都著名的大学者,则这一所大学或者这一个系就成为全国或全世界的重点和‘圣地’。……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这样看来,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是有大师。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3
他教我从小就要将文房四宝放在最方便取用的地方。后来我写字的时候,把文房四宝扩大到文字,也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最方便取用的地方也可以概括为最好的位置。这样日积月累,哪怕一天只碰到一个,如果能够放在最恰当的地方,一年就有三百,十年就有三千,有这么多得意之笔,那还能不中状元吗?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3
冯友兰所说:古代“礼乐之治”的“礼”就是模仿自然界外在的秩序,“乐”就是模仿自然界内在的和谐。如果说“礼”是“善”的外化,那么,“乐”就是“美”的外化。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4
佛教的特殊价值。如所有轴心时代宗教一样, 佛教具有对一切对象的普遍正义伦理, 尊重一切处于义务中的人物。其宇宙论基础是灵魂转化的因果报应。佛教传统对终极状态形式与可能的参与, 最惊人的方面是许诺了急剧变化的特殊可能性。释迦摩尼第一次布道时说, 对八正道的掌握是走向痛苦的解脱之始。佛教最伟大的传播力在于提供了急剧的个人转变的可能。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5
痛苦始终是人类生存最突出部分。[4] (P.127) 理解佛教形上学主题的最佳途径是将之与印度教《奥义书》 (Upanishadic) 的根本主题比较。佛教大多数学派普遍拒绝了变化-形式或不变-实体模式。诠释多样传统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心灵如何能有足够连续性去除现象的生灭, 这是涉及静坐的一个关键问题。对大多数佛教传统来说, 无明是痛苦的源泉和强化, 错误在于相信现象后面有实体、自我或自性。摆脱痛苦在于从对实体的错误执着中脱身。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5
真谛俗谛哲学区分的重大意义在于精神修炼生命过程, 这是中国经典及其注释为读者写作目的所在。在华严宗的真谛中, 万物包括过去和未来, 相互融摄, 彼此内在。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7
与西方博物学以自然物(即动、植、矿、生理)为对象不同,在中国博物传统中,从《博物志》到近代,“博物”概念的外延逐渐从无所不包具化为“天物”(自然物)与“器物”(人造物)。无论是“博物志”的命名和记录,还是儒家“多识之学”及“尔雅”系统的名物考据和知识传统,抑或是明代文人私人空间中的长物、清供实践和书写等,人造物都与自然物享有平等的地位,如金石等承载了一定历史信息的人造物,甚至具有更高地位。
与西方博物学以自然物(即动、植、矿、生理)为对象不同,在中国博物传统中,从《博物志》到近代,“博物”概念的外延逐渐从无所不包具化为“天物”(自然物)与“器物”(人造物)。无论是“博物志”的命名和记录,还是儒家“多识之学”及“尔雅”系统的名物考据和知识传统,抑或是明代文人私人空间中的长物、清供实践和书写等,人造物都与自然物享有平等的地位,如金石等承载了一定历史信息的人造物,甚至具有更高地位。
博物学对象差异的背后,是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观与物观。西方博物学的根基是神学,而中国博物传统则以历史崇尚、经史之学、文人审美等为内在动力,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对象差异的背后,是中西方不同的宇宙观与物观。西方博物学的根基是神学,而中国博物传统则以历史崇尚、经史之学、文人审美等为内在动力,具有更强的社会性。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8
人在面对幸福的诱惑时,会怀疑道德法则的规范性。幸好,纯粹实践理性批判揭示了道德法则的规范性来源,即人除了处于感官世界,还具有超感官世界的身份。从后者来看,他必然对道德法则感兴趣。人不顾幸福的诱惑而坚持服从道德法则,正是为了维护自己超感官世界的身份。常识道德不仅认可这种批判,而且批判使常识道德的原则更加稳固。同时,常识道德也让哲学的道德学说不那么抽象,让人能够更好理解哲学的道德学说。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4 10:18
20201224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46
我们既尊重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就和历史创造,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中的创造性和优越性,推动人类社会向善、向前、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4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也是开启人类文明新**的“世界话语”,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开创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47
守住‘平常心’,保持‘不忧不喜’、‘不迎不拒’、‘不贪不瞋’、‘不嫉不妒’、‘不疑不惧’的心,就会平安、平静和平衡。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47
言之成章者为文,文之成声者则为诗。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48
觉者视生死如掌中物。借用泽理纳哲朗措的话来说,因为它们知道“轮回是你的心,涅也是你的心;一切苦乐和一切无明都只存在于你的心。”这种清晰的认证,是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稳定,如果能溶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意念和每一个情绪之中,就可以让他们获得解脱。敦珠仁波切说:“净化了大无明、心中的黑暗之后,太阳的灿烂光明便持续地生起。”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49
绝地天通确定了天人相分,天是绝对的超越者,不能与人混为一谈;天只能被人敬畏,不能被人所取代;但天人相关,天助人善,人要以德配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的基本思想。至于现在几成研究中国思想者口头禅的“天人合一”的说法,则出现较晚。其最早是由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49
艺术向我们敞开一个‘生活形式’的宇宙;科学向我们展示一个规律和原则的宇宙;宗教和神话则开始关注生活的普遍性和根本的同一性。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生活的普遍性和同一性”;没有对“生活的普遍性和同一性”的关注,就没有哲学。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0
中国后代之哲学,承儒墨道而发展,故于天皆未明显视之为神。
钱穆晚年有言:“中国文化过去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旨哉斯言!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0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首先要带头尊崇和执行宪法,把**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1
“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根本法律依据。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立我国的国体、政体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1
“中国方案”。其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以及以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价值理解框架和价值诠释方式,重构一个以公共价值与美好生活为新范式的和平、正义的美丽新世界。社会主义制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公共性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制度,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实践自身,无疑是对公共价值与美好生活的生动诠释和现实践履。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以及中国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创新,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够获得全世界的尊重与认同,正是因为其遵循以公共价值求取美好生活的逻辑,对于文明人类之历史前进方向的引导,对其生存与生活新形态的塑造。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2
至少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面对威胁人类生存与生活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主要包括生态危机、自然灾害、能源紧张、核威胁、恐怖袭扰、民族分裂、种族冲突、极权政治,以及经济增长机制的崩溃、发展不均衡、贫富悬殊、价值失落、道德滑坡、生活无意义感等),国际社会在日益加深的生存困顿中逐渐意识到,人类的集体行动之所以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人类日益加深的自我迷失背后,是缺少一种共识意义上为全人类所共享的共同的“公共价值”。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3
“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是同步发生的”。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4
马克思哲学确定了公共价值实践基础上美好生活的基本理念和努力方向。一方面,公共价值是美好生活的本质(和正当性理据),美好生活是公共价值的载体,实现美好生活是人类最大的公共价值。人类是一种公共性存在,在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中实现美好生活,就是公共价值的核心要义。另一方面,在更为核心、更为实质性的意义上,自主创造、实现和拥有公共价值的唯一合法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广大人民群众,这个阶级代表了公共性实践的正确方向。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历程,必定贯穿着公共价值与美好生活求索这一条主线。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5
证悟很高的圣人,心中唤醒了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认知,那是一种清净的、进化的和精致的认知,即使在他们还有人身时,就能用完全清净的形式来认知实相,洞察实相一切无限的层面。诚如我们已经见过的,他们对于死亡的经验毫无恐惧或讶异;事实上,他们拥抱死亡,把它当作终极解脱的机会。
我想到龙清巴等大师,我也想到我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敦珠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我想象这些获得最深证悟的大师如庄严的高山之鹰,翱翔于生死之上,看到生死的本来面目,了悟了生死神秘而复杂的相互关系。
我对于死亡的喜悦,远远大于商家在海上大发利市的喜悦,或众神吹嘘沙场凯旋的喜悦,或圣人深入禅定的喜乐。因此,有如一位在时间来到时就踏上征程的旅人,我将不再留在这个世间,我将安住于涅槃的极乐堡垒中。
我的这一世已尽,我的业已消,祈祷所能带来的利益已经用罄,世间的事业已经完成,这一世的表演已经结束。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5 08:55
最重要的还是汉代的察举取士制度,这一选官制度直接使士人与国家命运相捆绑,使政治主题成为中国美学最具纵贯性的主题。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6 09:32
我们既尊重资本主义的发展成就和历史创造,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中的创造性和优越性,推动人类社会向善、向前、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也是开启人类文明新**的“世界话语”,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世界人民“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开创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6 09:32
守住‘平常心’,保持‘不忧不喜’、‘不迎不拒’、‘不贪不瞋’、‘不嫉不妒’、‘不疑不惧’的心,就会平安、平静和平衡。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6 09:32
言之成章者为文,文之成声者则为诗。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6 09:33
觉者视生死如掌中物。借用泽理纳哲朗措的话来说,因为它们知道“轮回是你的心,涅也是你的心;一切苦乐和一切无明都只存在于你的心。”这种清晰的认证,是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稳定,如果能溶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意念和每一个情绪之中,就可以让他们获得解脱。敦珠仁波切说:“净化了大无明、心中的黑暗之后,太阳的灿烂光明便持续地生起。”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6 09:33
绝地天通确定了天人相分,天是绝对的超越者,不能与人混为一谈;天只能被人敬畏,不能被人所取代;但天人相关,天助人善,人要以德配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天人关系的基本思想。至于现在几成研究中国思想者口头禅的“天人合一”的说法,则出现较晚。其最早是由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20-12-26 09:34
艺术向我们敞开一个‘生活形式’的宇宙;科学向我们展示一个规律和原则的宇宙;宗教和神话则开始关注生活的普遍性和根本的同一性。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探讨“生活的普遍性和同一性”;没有对“生活的普遍性和同一性”的关注,就没有哲学。
中国后代之哲学,承儒墨道而发展,故于天皆未明显视之为神。
钱穆晚年有言:“中国文化过去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旨哉斯言!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