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更多年轻人得抑郁症?这不是“丢脸”的事 [打印本页]

作者: 探索真谛543(院长)    时间: 2019-7-30 15:12
标题: 更多年轻人得抑郁症?这不是“丢脸”的事
更多年轻人得抑郁症?这不是“丢脸”的事


  随着“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登上微博热搜,大学生的精神健康状态引发热议。这真的意味着有更多大学生罹患抑郁症吗?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发病率逐年攀升”的趋势也反映出了另一个面的情况:除了该疾病的判断标准和统计口径有一些变化之外,也要归因于大学生群体对抑郁症病识感的提升和病耻感的下降。

  病识感(insight)是患者寻求专业帮助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患者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情况是抑郁症,而并非仅仅是“睡眠不好”或者“心情不佳”。建立病识感的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抑郁症,包括病因、症状、求助方式等。

  近年来,有关抑郁症的信息更加丰富易得:新闻报道、电视剧和综艺娱乐节目越来越多地提及这一疾病,一些公众人物患抑郁症的消息也促使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抑郁症。这些与抑郁症相关的大量信息可能是导致作为大学生的“潜在患者”意识到自身情况,进而确诊的一大推动因素。

  病耻感则是阻碍患者寻求专业帮助的一大元凶。病耻感也被称为疾病的污名(stigma),即患者为自己的患病感到耻辱,这不仅会阻碍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同时也会阻碍他们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出现隐瞒病情、回避社交等举动,而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痛苦、使病情恶化。

  相较于大部分生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一直较高,即人们一般不会因为自己感冒或者扭伤而感到羞耻,但却会感到得抑郁症很“丢脸”。近年来,在世界卫生组织、国内媒体等机构、公益组织和专业人士的努力下,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比如,201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即“一起来聊抑郁症”。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这类疾病科普信息,进而降低对这种疾病的病耻感。

  但是,抑郁症的污名不仅是指患者对自身情况感到耻辱,也包括公众对患者的负面认知。虽然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的提升,可能意味着他们对抑郁症有了更多的正确认知,但这些认知还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普及。

  在博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一些抑郁症康复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学生时代患病。当他们提及自己的患病经历时,能普遍感受到周围环境对抑郁症患者的“负面标签”,包括“小心眼”“矫情”“软弱”甚至是“危险”“暴力”。隐藏在这些“负面标签”背后的,是公众对抑郁症的“疑病污名”,即认为抑郁症不是一种医学疾病,而是编造出来的。这种疑病污名,严重地影响了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和康复的情况,特别是当这些看法来自于他们的亲朋好友:比如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不被好友支持,认为“随便谁去看医生都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比如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被家人阻挠,认为那些药“能把人吃傻”或者“是药三分毒”。这些情况极大地加剧了患者的痛苦,阻碍了他们的康复进程。

  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抑郁症患者也绝非“洪水猛兽”。就我接触到的抑郁症康复者而言,他们战胜疾病,从这一经历中学习、成长,甚至感受到康复后自身发生的积极变化。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去帮助更多的人。他们身上确实有经历过黑暗的人的勇敢、无私与可爱。

  可惜的是,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整体治疗率还很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未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患病,也可能是害怕周围人的眼光而打算“自己解决”,甚至有可能在一些错误信息的引导下求助了不合资质的机构。虽然他们没有被纳入确诊抑郁症的统计口径,但其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的下降却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 山水游    时间: 2019-7-30 20:16
了解
作者: 868584    时间: 2019-7-30 22:24
分享了!
作者: 天中华姐    时间: 2019-8-21 17:10

分享了!
作者: 冬晨泳    时间: 2019-8-22 19:50
分享。
作者: 岸上人    时间: 2019-8-23 21:44
        提高公众对抑郁症的认知依然任重而道远。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