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老师挺身而出,却低调了一个月
马彩莲的父亲马维良告诉记者,一向健康的女儿,去年突然被查出白血病,家里人大脑一片空白,“来到医院时,都下病危通知书了。”结合马彩莲的病情和经济状况,血液科副主任孙秀丽决定为她采取微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常规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清髓,希望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完全代替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发挥作用,同时杀伤肿瘤,因此配型要尽量一致。但这也会带来较强的毒副作用和排异反应等,对马彩莲来说风险很高。”而微移植相当于介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之间的一种新方法,希望供者干细胞一过性植入患者体内,刺激患者免疫系统协同发挥抗肿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所以配型上,反而希望找到不相合的人,这也是马彩莲亲属不能捐献的原因。虽说健康人都能够作为供者,但在茫茫人海中找出一名不相合还愿意捐献的无关供者,也非易事。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之际,王泽晨打来电话,表示自己愿意捐献。这名丹东“暖男”,2015年从大连工业大学毕业之后,成为了大连国防高级技工学校数控机床操作专业的老师,在此之前,他与马彩莲没有任何交集,在学校组织的捐款中得知了女孩的困境。“能帮就尽量帮,这个年纪很可惜。”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王泽晨在15日、16日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马彩莲进行了移植。而这期间,他从未跟别人说起过这件事儿,是学校领导发现他放假不回家却住在学校,一再追问才得知他的善举。
后续治疗,仍需高昂费用
1月17日,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的王泽晨来到大医一院血液科无菌室的窗外,探望移植后的马彩莲,下午他就准备出院了。虽说是学校的老师,但王泽晨才比马彩莲大三四岁。“以后别叫老师,叫我哥哥吧!”看到女儿被王泽晨逗笑的样子,几天没合眼的马维良偷偷抹了把眼泪。
在无菌室里,马彩莲的精神状态很不错,表示自己还没有出现不适。中午的饭菜是她妈妈亲自准备的,经过护士消毒后送进了无菌室。这是女孩十多天来,在移植后再一次吃到妈妈做的饭,开心得不得了。
她告诉记者,其实家里经济情况并不好,以务农为生的父母供自己上学已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没想到好不容易可以自食其力了,却得了白血病,感觉特别对不起父母。“我的父母没有放弃我,他们想尽办法让我继续治疗。我十分感谢王老师,希望他身体健康,我也会坚强地活下去,不辜负他们的努力。”马彩莲说。
医生介绍,微移植治疗需要经过3~5个疗程的序贯治疗。首次治疗诱导化疗+微移植,达到完全缓解或最大疗效后,还需进行2~4个微移植巩固化疗,一般完成需要1年。虽然总体花费低于常规移植,但也要几十万元。据了解,马维良除了手头的两万多元,就剩一个老房子了。
记者观察
为什么多数捐献者和患者不见面?
其实,正常情况下马彩莲也应该在中华骨髓库排队,等待成功配型,但王泽晨的主动捐献为她的成功救治节省了很多时间。只是,不是每个人都像她这么幸运。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华骨髓库库容总计2421348人份,捐献造血干细胞7003例,患者申请查询人数达到67458人。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仍然在苦苦等待。
为什么通常情况下,捐献者和患者不会见面?其实,这种“双盲”模式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捐献者,尊重他们的权益和意愿。有时患者疾病复发,可能需要再次移植,如果捐献者和患者认识,可能会给捐献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从医学伦理或人文关怀角度,并不要求供患见面。
爱心人士如果想为这家人提供帮助
可以拨打马维良的电话15041833527
(新商报)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