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证者:张成君 | 医学科普作者
正处秋季的国庆小长假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佳期。然而,晕车却困扰着很多旅游爱好者,令他们裹足难出。
晕车,只是人们一种通俗的叫法。事实上,人乘坐汽车、飞机特别是轮船和空中游乐设施,甚至看到高速运行的物体或虚拟场景都会引发这种不愉快的感受,医学上称运动病。
人类为什么会发生运动病?这需要从人体平衡系统说起。
一、人类平衡系统
平时,我们自己和周围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很好地完成绝大多数运动,甚至包括平衡性要求比较高的运动,比如走独木桥等。因此,良好的平衡性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能力。
有一个小测试,会打破你的这种认识:
睁眼,单腿站立,另一腿稍微离地即可,开始计时。站立脚移动或另一脚落地计时结束。通常,人们在这种状态下可以轻松站立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接下来,改成闭眼,重复以上测试。结果,大部分人站立不会超过30秒。
这是为什么?
原来,人类的平衡维持由一个复杂精确的感觉运动控制系统来实现和维护。以上测试中,如果缺少了视觉输入信息,维持平衡能力就大打折扣。
这个感觉运动控制系统包括以下4个部分:
[attach]4356075[/attach]
1、感觉输入
包括眼睛、肌肉和关节以及前庭器官感觉信息的输入:
①视觉输入
大脑通过分析视觉输入信息可以判断人的运动方向。比如,你沿着街道前行,街边景物依次后移,大脑就判断你在前行。
②肌肉和关节输入
人体皮肤、肌肉和关节本体感受器可以感知到位置、组织拉伸或压力信息。比如,我们闭上眼睛,也能知道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当身体失去平衡,比如前倾时,下肢屈肌和躯干背部伸肌能感受到拉伸张力,相应关节则能感受到压力。
其中脚踝和颈部感受对于维持人体平衡最为重要。颈部本体感觉提示头部转动方向;脚踝感觉提示身体站立的平面是否倾斜、移动,以及质量,比如硬软,光滑或均匀等。
这些对于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和平衡都至关重要。
③前庭系统输入
[attach]4356076[/attach]
内耳前庭器官包括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感受器感受重力(垂直方向)和直线方向运动。互相垂直排列的三个半规管感受器则感知头部旋转运动。左右两侧半规管还需要同步协调。
3、冲突感觉输入信息的处理
如果不同来源的传入信息相互冲突,人体平衡就会被破坏。
比如,视频游戏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模拟急剧变幻的场景,人在玩这些游戏时,眼睛接受的信息高速度加速运动,但是肌肉关节感受到的却是完全静止的信息。这种信息传入的冲突造成脑判断产生错乱。
4、运动输出
脑通过对传入信息的整合判断,发出指令控制眼睛、头颈部、躯干和四肢运动的肌肉系统,反馈性调节身体姿势和运动,维持身体平衡。
①运动输出到肌肉和关节
比如,宝宝开始学步之所以蹒跚,不仅由于肌肉不够有力,更在于从爬行到站立行走身体平衡的改变。通过反复学习适应,建立起直立状态下新的平衡,我们就不再蹒跚而可以任意挥洒地走和跑,甚至完成高难度动作。人体运动和平衡的这种正向反馈贯穿于整个人生。
②运动输出到眼睛
前庭系统将运动控制信号发送到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完成两者的协调性运动,称前庭眼反射。
当头部固定不动,两侧前庭器官传出信息相当。当头转向左侧,来自左耳的信号脉冲数增加,右耳的数量减少。这些信息控制眼球做出相应性的协调运动。
当我们进行主动性转头运动时,这种协调性会保持完好。如果,头部出现突发剧烈的被动运动,比如乘坐的汽车突然加速或减速,这种协调就会被打破。
二、平衡系统的失调与运动病的发生
平衡系统里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而精密反馈机制中任何一环损伤,人体协调都会遭到破坏,发生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眼花、疲劳等症状。由于脑错误判断身体失去平衡,人也就被认为处于危险状态,还会激发人体应激反应,出现心慌、皮肤苍白、出汗等,这就是运动病。
[attach]4356079[/attach]
三、什么情境下发生运动病
运动感觉传入信息发生冲突,人体平衡系统的协调遭到破坏,运动病就会发生。
比如,当你坐在车上看书,汽车却突然启动,通过眼睛看到的书相对于你是静止的。但内耳前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加速运动。两种传入信息的不匹配造成脑的判断错乱引发晕车。
可见,运动病发生需要两个基本要素,即被动运动和超过适应限度的加速度运动。
理论上,平衡系统正常工作的任何一个人,只要运动加速度足够大,都必然发生运动病。
但是,现实中发生运动病的毕竟只有少数人,除了个体的敏感性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历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性质和剧烈程度。
比如,人为什么特别容易晕船?因为,自然状态下人们适应的主要水平方向运动,对于这种运动建立起相对良好的适应性。却很少有机会经历较大加速度的垂直和旋转运动。
船舶的颠簸产生的主要是垂直方向的加速度,相对于一般的车辆,乘船就更容易引发运动病。
四、什么人更容易发生运动病
现实中,有些人更容易发生运动病。包括:
1、2~12岁儿童。儿童器官功能尚未成熟,更容易发生运动病。但2岁以下的幼儿器官功能尚未发展,反而不容易发生运动病。
2、女性。尤其是怀孕、经期,或服用女性激素者。
3、偏头痛患者。尤其偏头痛发作时。
4、服用某些药物者。某些药物容易引起运动病反应,比如具有恶心副作用的阿奇霉素、红霉素,含雌激素的避孕药,胃肠反应的布洛芬等非甾体类药等。
五、运动病防治
运动病并非真正的疾病,仅是一种暂时功能失衡状态,不会造成实质性伤害。运动结束后,相关症状很快消失。
但是,毕竟是一种更令人讨厌感觉,并严重妨碍旅行,需要很好地防治。
具体措施包括:
1、日常训练。加强锻炼,增强适应性,是根本性的预防措施。训练可以从易到难,比如从急转急停、爬软梯等开始,过渡到倒立、滚翻,最后进行秋千、旋转运动等。
2、选择合适的座位。选择交通工具中颠簸幅度最小的座位。比如,汽车靠近前中部的座位,飞机中部机翼部的座位,船舶则选择中部尽量与海平面同一水平的座位。
3、头部尽量固定不动。旅行中,头部尽量固定在靠垫上,面向运动的前方。头部固定可以降低头部运动幅度,面向运动前方是为了保持视觉和前庭输入信息的一致。
4、平视外部物体。旅行中尽量保持平视,观看远处静止景物或地平面,也是为了保持视觉与前庭输入信息的一致。切不可阅读,因为阅读导致视觉输入产生频繁反方向运动的错觉。
颠簸剧烈的船舶上,条件许可,可以采取头向运动前方的水平俯卧位,可以将颠簸(垂直运动)转换成更适应的水平运动。
5、饮食限制。出行前避免过饱,尤其是油腻、高蛋白含量食物,旅行中避免含有酒精和咖啡的饮料。
6、避免吸烟并远离吸烟者。
7、药物防治。目前最常用的是第一代抗组胺药,比如,茶苯海明(乘晕宁),需要提前1小时服用,间隔6小时可重复。其他还有苯海拉明和异丙嗪。这类药最大的副作用是嗜睡。
但是,没有嗜睡副作用的第2、3代抗组胺药则无效。
另一种常用药物是东莨菪碱。这种药可以口服,也有皮肤贴剂,使用更方便。
8、儿童用药。儿童用抗组胺药还有争议。一般认为可以服用。但是,少数儿童服用这类药物后出现躁动,因此美国药监局不推荐使用。
东莨菪碱不适于儿童使用。
9、传统方法。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像穴位按摩,藿香正气水脐贴等国内流传的“妙招”可以有效防治运动病。
所有传统方法中,唯有姜汁在防治运动病的恶心呕吐上有“有效”的证据,不过也存在争议,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手段可以试一试。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