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此文:无异于最后通牒,印方应三思而行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7-7-26 00:01
标题: 此文:无异于最后通牒,印方应三思而行
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7-7-26 00:03 编辑

        此文:无异于最后通牒,印方应三思而行
                                      姚克明 推荐
      博主按:7月25日,环球时报社评《高官访不访华,印度都须无条件撤军》,无异于最后通牒。把中国对待印方的态度、红线和底牌,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印度不撤回过界的印军,中国根本不会与他们谈判;也不可能容忍他们长期赖下去,“解放军正在不断向边界地区调动,如果印军不主动后撤,仁至义尽的中国不可能长时间不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面对这种“最后通牒”,印方若是死皮赖脸还不作为,是不是要等着被中方清除出去?咱们就拭目以待吧!

  社评说,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27日至28日将访中国,参加金砖峰会之前的五国国家安全顾问会议。由于多瓦尔据信是此次印军越过边界与解放军对峙的主要谋划者之一,印度媒体对他此行将与北京就解决边界危机进行谈判并取得成果抱有厚望。
  北京的态度一直坚定不移,那就是:印度边防人员撤回到边界线的印度一侧是中印双方开展任何有意义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也就是说,在印度军队无条件撤出中国领土之前,中方不会与印度开展所谓“谈判”。印度上下都需要放弃幻想,多瓦尔访华不可能成为按照印度之前所希望方式解决两国军队对峙的“转机”。
  多瓦尔参加的五国国家安全顾问会议是金砖国家峰会之前的例行会议,这次会议是用来准备峰会的多个会议之一,它不是为解决中印边界摩擦搭的台子。
  如果印方想让多瓦尔来北京“谈判”,那么他们一定会失望。如果印方想试探中方的底牌是什么,中方采取一切手段要求印度撤军的决心有多大,那么他们现在就应该很清楚:印度无条件撤军就是中国的底牌。中国政府要求印度撤军的决心来自于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这个意志就是:我们决不能再丢失一寸中国的领土。
  印度媒体目前期待“双方都有面子”的解决方式,还有媒体探讨印军“有尊严地”撤出洞朗地区。我们认为,印军遵守国际法,撤出连印度人都不认为是他们自己国土的地方,就是一种尊严。如果印方要求中国在自己领土上为“配合印军撤退”,我们也把军队后撤,停建道路,对不起,中国军队没有那个义务。
  新德里做错了,自我膨胀地派军队公然越过已被历史条约确定的中印锡金段边界,它就必须做出自我修正。中国方面不会对它的撤军发出嘘声,但我们也不会为新德里改正错误而感激地给它拥抱。
  印度方面现在需要放弃所有幻想。解放军正在不断向边界地区调动,如果印军不主动后撤,仁至义尽的中国不可能长时间不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解放军有充裕能力在边界地区采取印军阻止不了、新德里政府在政治上难以承受的行动。
  我们不相信印度有意愿和决心与中国全面军事摊牌,如果印度真那样做,中国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完整,为了不被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恐吓、挟持,我们定将奉陪到底,让印度付出沉重代价。
  印度主动撤军,是对它损失最小的解决方式。如果中方将所需力量全部部署到位,采取多点打破现有实控线等反制措施,新德里只会陷入进一步的政治及军事被动,印度将面临自1962年以来最严重的战略挫折。
  中国有句俗话说,跳得越高,摔得越重。印度近年来民族主义过度膨胀,跳得太高了,竟然鼓动国家踩中国的红线。那么现在它必须承受摔下来的痛苦。如果继续往高跳,只会摔得更痛。中国5倍于印度的GDP和4倍于印度的军费不是我们力量的唯一源泉,道义在中国一边,所以当要求新德里按照国际法把军队无条件撤回到边界的印度一侧,并决心为此采取各种手段时,我们义正辞严,也义无反顾。
                                                      2017-7-26 0:01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7-7-26 14:37
向左走
去年3.18号我们去过西藏,到过南伊沟,和我藏南地区一山之隔(麦克马洪防线),当时下着雨,我特意自己录了一段视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浮想联翩。真不明白当时为什么撤回来。
2017-7-26 06:23

博主回复
爱国之心,可敬!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7-7-26 14:37
小鱼儿外婆
我们义正辞严,也义无反顾。
2017-7-26 12:14

博主回复
祖国领土,寸土不让!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7-7-26 17:40
国标
小阿三忘了教训了,六二年反击战,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差点达到新德里。好了伤疤,忘了痛。如果不撤军,就严惩小阿三!
2017-7-26 16:37

博主回复
说得好!他们是好了疮疤忘了痛!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