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综合报道 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驻留30多天后,景海鹏、陈冬按计划将于今日14时左右返回地球,返回舱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着陆,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按照计划,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则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2017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航天员撤离天宫二号
组合体分离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撤收了天宫二号舱内的有关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放置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中。离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前,景海鹏、陈冬向地面科技人员和关心支持航天事业的人们表达了他们的感谢和敬意。
随后,2名航天员身着舱内航天服,回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关闭返回舱舱门,进行返回前各项准备工作。两个航天器分离后,神舟十一号飞船首先撤离至120米停泊点保持位置,状态确认正常后,在地面指令控制下逐渐远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今天,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将首次从高度约393公里的轨道上返回,考核从空间站运行轨道返回的相关技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继续在轨运行、开展有关科学实验,于明年4月接受天舟一号飞船的访问。
返回前航天员都要做什么具体的准备?
景海鹏说,离开的前几天,各项工作都还在进行,同时为返回做些准备工作,一是在轨产生的实验数据的回收,二是舱内环境的整理,三是离开天宫之前进行状态设置。
景海鹏介绍说,实验数据有一小部分已经下传到地面,其他部分数据量太大,只能存储到卡上,由航天员带回地面。另外,在太空栽培的生菜、结茧的蚕都是要带回来的。还有在太空中采集的尿液、唾液等样本以及离轨前采的大气微生物样本,也要带回地面来分析。
神舟十一号的回家路
组合体分离
首先,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分离。之后,飞船开始踏上返回地球的路途。
穿越大气层
飞船返回舱将首先穿越大气层,返回舱与大气层的摩擦产生的上千摄氏度高温使整个舱体像一个大火球一般。为此,设计人员在外壁上为飞船加上了一层“盔甲”——防热涂层。这使得舱内温度能够维持在40摄氏度以下。
勇闯“黑障”
返回舱距地面大约80到90公里时,其表面会产生等离子区,出现“黑障”现象。此时,返回舱会暂时与地面失去联系,几乎所有信号都会中断,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大概要持续4到6分钟。
打开降落伞
下降到离地面大约10公里的高度时,飞船降落伞将会打开。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飞船的返回舱安装了主伞、备伞两套降落伞系统。当主伞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打开时,备用伞系统也能担当飞船返回重任。降落伞有3个篮球场那么大。
成功降落
按计划,神州十一号返回舱将着陆在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区。
神舟十一号着陆有哪些难点,如何应对?
主着陆场系统指挥长李权表示,相比以往的载人飞行任务,此次任务主着陆场系统的技术状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存在不少需要高度重视、认真应对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空中搜救载体多、指挥协同复杂,对确保飞行安全要求高。本次任务空中搜救载体包括多架直升机、无人机和运输机,多种载体协同飞行的组织指挥比较复杂。
二是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长、返回段天气寒冷,对安全救援要求高。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增加到33天,飞船返回时段正值寒冬季节,气温较低,可能会对航天员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三是后送运转环节多、衔接紧,对高效组织、安全护送要求高。飞船正常返回主着陆场并完成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后,需要通过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接力送往北京,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通过直升机和地面车辆进行护送,整个后送程序衔接十分紧密,组织实施和安全护送压力很大。
四是参试力量变化大、成分新,对人员岗位操作能力要求高。上一次载人航天搜救任务距今已经超过3年时间,参试单位和参试人员都有所调整,对短时间内快速生成搜救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五是新增设备多、技术状态新,对装备稳定运行要求高。本次任务,无论是跟踪测量系统、空中搜救分队,还是地面搜救分队,都增加了不少新设备。这些设备都是首次参加搜救任务,很多状态需要建立,测试联试工作量大,确保设备稳定运行面临较大挑战。所有这些变化因素都对主着陆场系统圆满完成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李权介绍说,针对任务技术状态变化和新的要求,他们组织对着陆场系统任务的实施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空地协同指挥复杂的风险,强化了联合组织指挥。二是针对多种载体联合飞行的安全风险,优化设计了空中协同搜索方案。三是针对航天员安全救援要求高的特点,精心设计了航天员救援方案。四是针对后送转运安全保障压力大的风险,进一步优化了后送转运程序。五是针对参试装备技术状态新的风险,反复组织测试检查,准备了多套应急预案。六是针对着陆现场秩序正规难度大的风险,进一步严格了组织管理规定。
神舟十一号返回搜救四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返回舱跟踪测控。神舟十一号启动制动返回程序后,经过约30分钟进入主着陆场设备跟踪范围。测控设备主要有雷达和光学设备两类。位于主着陆场区西北方向的白云鄂博雷达站捕获到返回舱信号后,迅速测量出返回舱出黑障区前后的轨道;在主着陆场区的大庙场区的测控设备捕获目标后,向返回舱发送“回收着陆系统加电”遥控指令。光学设备则能保证不间断地拍摄返回舱在黑障区前后及开伞着陆的实况景象,并实时传输至指挥部。
第二个环节是返回舱搜索寻找。该环节主要依靠空中搜救分队。这次的空中搜救力量,较以往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新增了两架无人机,使得空中搜寻的视场更大、效率更高。
第三个环节是航天员救援。当搜救队伍抵达返回舱着陆点后,先要进行返回舱外观检查,在确认着陆姿态正常,没有燃料泄露等异常情况后,再由搜救队员打开舱门。随后,医监医保人员进入舱内,对航天员进行血压测量、心跳测量、外伤检查等常规查体,过程大约持续20分钟。在确认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后,将其转运至医监医保直升机。
转运航天员所用的是一个半躺式座椅。考虑到寒冷天气对航天员的影响,航天员出舱后将为其添置保暖型睡袋和盖毯。重力适应过程则由以往的在舱内进行改至在直升机上进行,适应过程需要约80分钟。
第四个环节是返回舱处置回收。在航天员进行医监医保程序后,搜救队员会进入返回舱内,将有效载荷尽快取出,移交给相关科研单位。这些有效载荷将随航天员专机一道返回北京。载荷取出完毕后,搜救队员将对返回舱进行拍照摄像、测量实际落点等,随后将其吊装至专用车辆,运送至着陆场站存放,次日通过专列将其转运至北京。至此,飞船返回搜救任务全部结束。
主着陆场系统完成最后搜索演练
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主着陆场系统已经完成了最后的搜索救援综合演练,目前各项准备已就绪,静侯神舟回家。
在神舟十一号返回前,主着陆场进行了最后一次系统综合演练,空中和地面分队完全按照1:1的全任务状态和流程进行。演练模拟飞船搭载2名男航天员正常返回主着陆场区,航天员健康状况良好,返回舱呈倾倒姿态。12时40分,演练正式开始,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队相继出发,到达待命区域。13时41分,返回舱出黑障,搜索开始。根据北京通报落点,空中分队利用机载搜索设备,于13时46分,成功捕获243信标信号,直升机进行归零飞行,13时53分,指挥机目视返回舱,空中分队相继降落,赶赴返回舱现场。随后,地面分队到达演练现场,搜救队员按照流程进行了航天员出舱、医监医保、返回舱现场处置、后送航天员等科目演练。
主着陆场系统指挥长李权:整个演练,按照实战的状况进行设置,演练的过程当中,各单位配合默契,搜救工作快速准确,航天员的处置和返回舱处置科学合理。通过这次演练,保证了我们主着陆场系统具备了完成任务的能力。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