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雕漆 雕漆是北京特有的工艺。清代的雕漆工艺纹样更加细腻华贵,往往集绘画、雕刻和漆饰工艺于一身,创作出了难得的精品。 雕漆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前者是珐琅里,后者为漆里。雕漆的颜色有红、黑、黄、绿等多种色彩,其中以红为主,所以雕漆又叫“剔红”。但清代的雕漆工艺最大的成就还不是“剔红”,而是“剔彩”。重色雕漆当时很流行,但色彩和雕刻技法都比明代有很大的进步。漆色虽仍以红、黄、绿等为主,但较明代更加丰富多彩,同为黄色,开始有了正黄、土黄、橙黄之分;绿也有墨绿、草绿、正绿之别,最主要特征是出现了紫色漆。 ![]() 清乾隆 剔红三清茶御题诗碗 |
5、金漆镶嵌 中国的漆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北京漆器主要有两种,一是雕漆,另一种是金漆镶嵌。这两种漆器都具有古朴沉稳、做工精细的特点,是北京漆器的代表。 史料证明北京金漆镶嵌在元代已经颇为成熟,当时设有油漆局,属工部,配备副使一员掌管髹漆之工。元代开创了软螺钿新工艺,漆器主要品种有雕漆、戗金和螺钿镶嵌等。到了清代,在内务府造办处下设42作中专门有“漆作”。产品主要有车、小船、轿、仪仗及皇室、贵族所用的日用家具和器具及各种装饰摆件。 金漆镶嵌分为彩漆勾金、螺钿镶嵌、金银平脱以及刻灰和磨漆画等品种,以镶嵌作品最多,主要有车马、仪仗、皇家器具、屏风、牌匾、桌椅和盘盒等上千个种类。 镶嵌工艺从材质上划分,有玉石镶嵌、彩石镶嵌、螺钿镶嵌、百宝镶嵌之分。从工艺上划分,有平嵌、矫嵌、立体镶嵌。这些工艺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综合运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金漆镶嵌所表现出的珠光宝气、雍荣华贵,体现了皇家的大气,是带有浓厚“京味儿”的工艺精品。 ![]() 花梨大漆嵌白玉《三星高照吉庆有余》插屏 |
6、花丝镶嵌 清代金丝镶嵌业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较深厚,以錾、嵌为主,此时的中国金银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花丝镶嵌,又叫“细金工艺”。它是用金、银等材料,镶嵌各种宝石、珍珠,或用编织技艺制造而成。花丝镶嵌分为两类:花丝,是把金、银抽成细丝,用堆垒、编织技法制成工艺品;镶嵌则是把金、银薄片锤打成器皿,然后錾出图案,镶以宝石而成。 花丝镶嵌工艺以北京、成都最负盛名。北京的花丝镶嵌,以编织、堆垒见长,还常用点翠工艺,即把翠鸟的蓝绿色羽毛贴于金银制品之上,效果更佳。花丝镶嵌与玉雕、雕漆等工艺门类相比,算是一门小手艺,更多的是作为点缀和衬托。但通常艺术品的美感和奢华往往就是体现在细节的处理上,花丝镶嵌便能起到这种画龙点睛的作用。清代很多宫廷艺术品,为表现其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意义,往往是用金丝点缀其间,花丝匠人们也是极尽能事,以头发丝上雕花的精细,将原料的材质美表现到极致。 ![]() |
京绣 北京地区丝织业在唐代开始兴旺,辽代时进入高峰,当时的燕京专门设有“绣院”。从辽墓出土的衣物上可看到大都绣有精美的花鸟,尤好绣全枝花、大牡丹花,绣工细腻,花样新颖,《契丹国志》述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自元代开始,京绣将金银线用于刺绣,以显示金碧辉煌,贵重珍奇。金线是用黄金锤箔、捻线,材质贵重,工艺复杂,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自明朝以后,京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呈现出的特色日趋鲜明。清时京绣更为兴旺,光绪年间,京绣更是名扬海内外,京城涌现出几十家绣花庄,在前门外的荷包巷西湖营的绣花街,成了京绣制品的荟萃地。 京绣是较早产生的刺绣派别之一,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周边省市地区。北京刺绣虽然出自北方民间,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受苏绣影响很大,另外还受到湘绣、粤绣、蜀绣的不同影响,因而京绣在近代博采众家之长,一度成为众家之首。在历史上大量京绣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因而京绣又被称为宫绣。在京绣工艺中,是先用金银线来盘成花纹,然后用色线绣固在纺织平面上,这种绣法在中国绣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每件京绣工艺都显出皇室气派、金碧辉煌,贵重珍奇。 ![]() 京绣文官补子 |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