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朱德的三封 抗战家书_中国论文网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兴    时间: 2016-10-18 15:17
标题: 朱德的三封 抗战家书_中国论文网
       朱德有一个儿子朱琦和一个女儿朱敏。朱和平是朱琦的第二个儿子。1952年出生后,刚满8个月就被抱到爷爷朱德和奶奶康克清身边,跟着两位老人共同生活了将近40年。朱和平的经历并非人们想象的享受了“特殊待遇”,而是从普通工人到普通士兵,渐渐成长为一名空军少将。本文为其口述。

朱德与两个孙子。

作者: 张兴    时间: 2016-10-18 15:18
投身革命无法照顾家人
    我爷爷朱德是农民出身,全家节衣缩食供他读书,后来投笔从戎。1912年,爷爷认识了滇军中一位朋友的妹妹萧菊芳。萧菊芳是昆明师范学校的学生,当时爷爷已是少校教官,不久,他同18岁的萧菊芳结婚。婚后萧菊芳继续在师范学校读书,住集体宿舍,爷爷也依旧住在讲武堂,他们只能周日团聚。
   1916年年初,我爷爷随讨袁护国军第一军北征,这时已经怀孕的萧菊芳也随军出征。9月底,萧菊芳生下一个男孩,就是我的父亲朱琦。我父亲出生不久,萧菊芳奶奶因病去世。我爷爷一边要打仗,一边又要照顾孩子,很不容易。经人介绍,爷爷娶了挚友孙炳文的外甥女陈玉珍。
   1922年夏末,我爷爷与孙炳文一道前往上海寻找革命之路。八一南昌起义的前夕,爷爷准备武装起义,为了保护妻子和孩子,便让他们二人悄悄回老家隐姓埋名藏起来。八一南昌起义后,爷爷成了“匪首”,所以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投身革命后,爷爷常年无法顾家,也没有财力帮助家里。1937年11月的一天,爷爷老师的儿子找到八路军总部。我爷爷从谈话中得知四川老家仪陇正逢旱灾,生活艰难。亲人们的境况令爷爷十分牵挂,他给陈玉珍写下三封家书。

作者: 张兴    时间: 2016-10-18 15:19
字里行间流露的革命意志
  我爷爷给陈玉珍的第一封家书,写于1937年9月5日,在奔赴抗日前线的途中。毕竟十年没见,不知道对方境遇如何,所以写了一些试探性的话。“玉珍:别久念甚。我以革命工作累及家属,本属常事,但不知你们究受到何等程度,望你接信后将十年情况告诉我是荷。理书、尚书、宝书等在何处?我两母亲是否在人间?你的母亲及家属如何统望告。近来,国已亡三分之一,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我们的队伍已到了前线,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我们有信心有把握打胜日本。如理书等可到前线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自别了你后,我的行动谅你是知道的,不再说,此问近好。”
  这封信中提到的“两母亲”是我爷爷的生母钟氏和养母刘氏,理书是我爷爷二哥的儿子,尚书是我爷爷的养子,宝书是我父亲朱琦。
  陈玉珍接到这封家书后,立即给我爷爷写了回信。爷爷接到回信时,正在五台山前线。9月27日,他给陈玉珍写了第二封家书。
  “……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仍在南溪或回川北老家去了,川北的母亲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庄弟及理书、尚书、宝书、许杨明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统望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我们的军队是一律平等待遇,我为了保持革命军队的良规,从来也没有要过一文钱,任何闲散人来,公家及我均难招待,革命办法非此不可……”
  我父亲当时已经20多岁,在云南军阀龙云的部队里。接到爷爷来信以后,他迅速赶赴延安,经中央党校培训后入党,1938年渡过黄河到山西,在120师干了五年,在一次突破敌人封锁线的战斗中负伤。那时我爷爷也在山西抗战前线。我爷爷作为八路军的最高领导人,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还把他送上前线。

作者: 张兴    时间: 2016-10-18 15:20
清贫到拿不出200块钱
  此间,陈玉珍给我爷爷写了几封信,告知家中十年来的详细情况。1937年11月6日,我爷爷在山西昔阳县给陈玉珍写了第三封家书。
  “……唯两老母亲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分,接济两母两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你千万办到。至于你的生活,切不要依赖我,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共苦,决非虚语……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
  毕竟已经10年了,爷爷10年前买的东西、置办的家当,基本上都没有了,所以陈玉珍收到爷爷的家书之后,也没办法,没能给爷爷办成这件事。
   百般无奈之际,我爷爷想到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叫戴与龄。戴与龄也是四川人,过去在滇军时任朱德旅部的军需官。爷爷给戴与龄写了一封信,商借200元。写这封信的时候,我爷爷是上将,蒋介石在抗战期间任命了31名共产党员为将军,其中上将只有我爷爷一人。但我爷爷手里连200块钱都没有。因为八路军官兵一致,每个人的军饷都是1块钱。爷爷每个月拿到5块钱,其中1块属于自己,剩下4块是招待费。戴与龄收到信非常感动,二话没说,借给了爷爷200块钱。
  我爷爷在这些家书中埋藏着对自己母亲和家乡的牵挂与深爱,但是国家有难,在国与家之间,他坚决地选择了前者。1966年,我爷爷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时碰到一位意大利记者,记者问我爷爷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爷爷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很遗憾。”

作者: 醉老虎    时间: 2016-10-19 04:51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