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学顾问医生
林琬绯/译
我国2007年一项研究显示,因睡眠问题而求诊的患者中,几乎半数患上原发性失眠,意即无缘由失眠。医生对此有何建议?
她走进看诊室,坐下说:“医生,你得帮帮我。我有整整四个月没好好睡觉了。什么方法全试过了,都不见效。”她早已不喝咖啡和酒类,也试着服食各种从药房买来的草药保健品,还买了新枕头。她甚至要先生搬到隔壁房去睡。
S女士快70岁了,本来是想开开心心地享受退休后的生活,岂料却饱受不眠夜困扰。失眠问题使她在白天容易犯困,间接影响了她的日间活动,她不再每天早晨打太极,连陪伴孙子都觉得累。
我问起她的睡眠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想多了解她的一些背景资料,包括病史、家庭背景、处理压力的方法等等。她对我频频提问感到有些惊讶,不解这些讯息会怎么有助于解决失眠问题。我向她解释,睡眠品质其实与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也包括所处的客观环境等等。
十人中一人慢性失眠
每三人当中,会有一人曾经经历过短暂性失眠症状,十人中有一人属于慢性失眠症患者。患有短暂性失眠症现象的人,一个星期至少会有一个晚上难以入眠,而慢性失眠症的失眠情况,则可能持续长达三个月。
我国在2007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因睡眠问题而求诊的患者当中,几乎半数患上的是原发性失眠,意即无缘由失眠,另有四分之一因焦虑症失眠,十分之一则是因忧郁症失眠。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失眠指的是持续三个月,每周至少三天,出现难以入睡,难以持续处在熟睡状态,或未睡足就醒过来的现象。一旦失眠问题进一步造成日间活动受影响,甚至生活功能失常,患者大多会开始求医。
睡眠品质也会随着年龄而退化,造成睡不安眠。年长者可能会因为夜里频尿而影响睡眠,或者因为常见的心肺问题,躺卧时觉得不适或呼吸不顺畅,以致睡得不安稳。慢性疼痛或大量服药也可能使失眠情况恶化。以这些情况来说,治疗时应该首先找出干扰睡眠的导因,再对症下药,例如减缓疼痛或不适。
改善睡眠习惯才是正道
S女士并不是因为患上焦虑症或忧郁症才导致失眠,反而是失眠现象让她烦不胜烦,甚至觉得活着没意义。每晚在床上翻来覆去,辗转难眠,白天又精疲力尽,提不起劲,日常的简单工作难以进行,连享受生活都做不到,叫她不知如何是好。她也很担心失眠会影响健康。S女士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失眠其实会增加心脏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也与晚年患上老年失智症有着密切关系。
我劝S女士改善睡眠习惯。她睡觉的环境必须适合休息。一个安静、幽暗而简洁的房间,适中的温度、舒适的睡床,都有助于提升睡眠品质。临睡前避免接触或摄取刺激性物质或做刺激性活动。睡前至少四小时不宜运动,因为肾上腺素会让人精神振奋,减少睡意。睡前也忌喝含咖啡因饮品,因为咖啡因可在血液里持续长达12小时。酒精虽说可以引人犯困,它也会扰乱正常的睡眠程序,到头来会导致睡眠过程中频频出现干扰,睡眠品质受影响。
我鼓励S女士每天同一时间上床起床,周末也不例外。晚上洗个温水浴,阅读内容轻松的书籍杂志,放点轻柔的音乐,也有助于让人一夜好眠。白天尽可能避免午睡,只是对S女士来说这恐怕不容易做到,因为她患有背
疾,经常感到背痛,每天吃完午餐后都必须躺下休息,然后就会很自然地打盹几分钟。
小幅度调整生活换回睡眠
我们也讨论了用药的可能性。有些安眠药如苯二氮(benzodiazepines)是治疗短期失眠的常用药物,但可能会导致患者过度依赖药物,乃至必须不断加重剂量。这类安眠药也可能会引发日间嗜睡或昏昏沉沉的副作用,加剧老年人记忆力退化的现象。其他可考虑的安眠药包括抗组织胺药、抗抑郁症药以及精神抑制药。服药之外,通过针灸、褪黑素、草药疗法,据说也有不同程度的安眠疗效,但至今仍缺乏强有力的医学证明。
非医学的失眠症疗法则有放松训练(relaxation training)、刺激控制法(stimulus control)和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助患者掌握让身心放松的技巧,加强睡房和睡眠之间的联系意识,同时也针对干扰患者睡眠背后的思想行为因素进行处理。可向治疗师(通常是心理学家)求助,通过几次复诊疗程,应该可以处理这些问题。
S女士同意服药一段时期,同时改善睡眠习惯。她下一次再来复诊时,精神明显好多了。她成功改掉了午餐后午睡的习惯,下午茶时间改喝不含咖啡因饮料,每天早晨也开始健行。她甚至可以不靠安眠药入睡。其实生活习惯的小幅度调整,就可以让她的睡眠品质大为改善。她最开心的是晚上睡得好,白天的一切活动和功能也随之逐渐恢复了。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