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自述 我叫“小七”,我的全名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我的身份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满足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是我的重要使命。 ![]() 火箭家族的“长腿大力士” 我生活在“长征系列”的大家族内,我出生在2016年4月,和五哥长五、六哥长六都是长征家族的新一代。 我的首飞被安排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要知道,我的首飞可是我国空间站建设的开局之战,地位不一般,将进一步加快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步伐。未来,我可是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为我们国家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起“天地运输走廊”。 我在家族里算是出了名的“大力士”。身高53.1米,腰围3.35米,我有4条“大长腿”作为助推器,这四条腿长约27米,是家族中最长的,接近现役火箭助推器的2倍呢。因此,我的“力气”也是已执行任务的兄弟里面最大的,起飞总推力约720吨。相比一般中型火箭,我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高了将近4吨,太阳同步轨道达到5.5吨。 我们火箭家族都是钢筋铁骨的“大个子”,体重都是几百吨,但大家也许不知道,这其中90%以上都是燃料。太空那么大,每次出发我都尽量“吃饱”。 我的任务是把卫星等载荷送去太空。到太空一次不容易,我要把更多的重量留给我的“乘客”,可以多携带一些试验产品等载荷,所以我很注重自己的“瘦身”,外壳、电缆、仪器这些死重都通过设计变得简洁,减轻重量,不浪费我的每分“力气”。 还是一个“技术控” 虽然从体型上看我是一个庞然大物,但我身上凝聚了设计师的智慧和对细节的完美追求。 举个例子,我身上有一个助推氧箱,在现役所有助推贮箱中最长,需要工装辅助焊接,焊接装配局部间隙要小于0.3毫米,错缝小于0.5毫米,这也就是意味着立起来有4层楼这么高的助推氧箱,9条环缝的焊接误差要控制在5毫米之内。 为了能够控制尺寸超差,技术人员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在每一个焊接缝处,他们都用刮刀一点一点刮削,直到把有可能造成焊接缺陷的残渣全部清除干净,力求做到完美。 除此之外,我在设计上拥有更多的独到之处,更容易适应新的发射环境。作为在海南新发射场发射的第一枚火箭,我要适应这里的高温、高湿、盐雾、浅层风及雷电等自然环境带来的新挑战。这些都一览无余地体现在设计上。 气象学上,8级以上的风便达到大风级别,每年8月至11月,海南发射场会受到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而且由于临海,风速也会随着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越来越大,这就是所谓的“浅层风”。你们在地面上感受到的微风对我来说可能就是大风了,对于我的强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考虑到这个因素,我的局部结构被加强了,还专门为我设计了一个“防风减载装置”,有了这套装置再也不用担心大风天气了。 另一方面,海南降水量大,全年12小时内降水5毫米至15毫米的中雨较多,我们家族成员都怕下雨,大多会避开雷雨天发射,因为仪器电缆一旦被水打湿会影响信号传输,关系到飞行的成败。但我可不怕,因为我专门做了防水设计。你们知道吗,在我身上仅电连接器防水部位就有千余处,工作量之大可见一斑。 绿色、安全的环保主义者 我们火箭家族使用的常规推进剂燃烧后会产生有毒有污染的氮化物,而且制备成本也比较高。随着发动机技术的改进和隔热技术的提升,我采用的是全液氧煤油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同时,这套绿色动力系统更具有国际范儿。 告诉大家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小细节,通常在下达点火指令1秒钟后你们就能看到橙色火焰在底部出现,但是我却要在指令下达7.4秒后才会看到颜色发白的尾焰。这是因为我是我们国家第一台闭式发动机,这样的好处在于没有废的燃料排出,燃烧效率更高,也更环保。 |
长征五号将于下半年择机发射 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下半年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择机发射。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王经中25日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消息。 王经中说,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目前国内最大、发射条件最好的航天发射场,可用于发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以及正在预研制中的其他系列火箭,将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中低轨道航天器、大型空间站、深空探测器等发射任务。 王经中表示,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于下半年择机发射。未来几年,中国探月工程第三期工程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大型空间站等也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中国航天发射场开启“四足鼎立”新时代 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25日晚顺利发射升空为标志,我国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发告捷,中国航天发射场布局开启“四足鼎立”新时代。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于2014年11月建成的。发射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纬度为北纬19度19分,拥有2座滨海而立的多射向运载火箭发射塔架。与酒泉、太原、西昌相比,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落区安全性好、海运便捷等优势。 “4个航天发射场形成了我国沿海内陆相结合、高低纬度相结合、各种射向范围相结合的发射场格局,使我国航天发射场的整体布局更为合理,体系更为完善。”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晓华说。 回顾历史,每一个航天发射场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组建于1958年10月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世界第三大载人航天发射中心,先后发射了100颗卫星、10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先后成功发射了我国所有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我国发射卫星最多、对外开放最早的航天发射场,先后把31颗国际商业卫星送入太空。 “它们参与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持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史。”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凤广说,“中国航天发射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合作空间”。 据介绍,4个航天发射场在任务分工上各有侧重,并互为备份和补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主要用于发射中国新一代大型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航天器等航天发射任务。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定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 武平说,根据任务目标,后续3次飞行任务分别为:9月中旬,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月中旬,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实施返回;2017年4月中旬,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目前,后续各项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正按计划推进。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正在进行任务强化训练。 |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