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上眼罩分辨茶叶是陈春晓练就的绝活。 蒙眼闻茶叶 某商场的茶叶柜组。这活儿听起来不错,清闲不说,有顾客来了带着顾客品茶,看起来是非常修身养性的职业。 陈春晓卖茶叶两年了,天天对着茶叶又是看又是品的,也练出点绝活:蒙上眼睛,就靠鼻子闻,柜组里的几大类茶叶都能分得出来,如果让她摘下眼罩扒拉着茶叶棍仔细分辨,市面上的40多种茶叶她甚至能估出档次价格。 记者随机从茶叶罐里取了六样,放在一模一样的托盘上,让蒙眼的陈春晓辨别,除了老枞闻得时间稍微长,约15秒,普洱、观音、红茶都是不到5秒就报出名字。 识别茶叶只是陈春晓自学的一部分,她还能从大小不一的一堆茶梗中分辨出茶叶的级别,“你看这样短梗的,相对来说级别更高,长梗的要稍差,这点差距会让它们的价格差不少。”陈春晓说。 25岁的陈春晓之前曾在一家茶楼工作过一年,到商场卖茶叶后,才知道顾客问的很多东西自己不知道,“原来就看着装茶叶的盒子写着什么名,顾客要哪种就给人家沏茶沏哪种。”陈春晓当了茶叶柜组的服务员后,常被顾客问愣了。“有的顾客问,春天适合喝什么茶,冬天适合喝什么茶,什么茶暖胃,什么茶去火。不会啊,完全不会,就得学,买书看,上网查,这才发现茶叶这么多讲究,连泡茶的水的温度都有门道。”陈春晓一年多的工夫没白费,沏茶的功夫也见长,采访的空档,就有熟悉的顾客来找她,点名要找陈春晓买茶。 “真没什么技巧,就是把工作当爱好,多学习就能长见识。”陈春晓说。 |
燕栋华练就了“一抓准”。 手抓饼丝不差钱 销售员燕栋华,以前站柜台卖的是服装,卖衣服多干净啊,说起来也体面。现在燕栋华往那一戳,别人都会提着鼻子闻闻,你卖油的啊?一身的油味。 燕栋华笑笑,我一点儿不介意,我现在的工作干着更顺手,如果顾客要的分量我抓的一次正好,自己高兴半天。 在燕栋华的柜台买过饼丝的顾客几乎都有印象,不管排队多长,都不会着急,因为燕栋华抓得既快又准,要多少给抓多少,不会耽误一分钟。 正说着,一位女顾客推着购物车来了,“给我来点饼丝。”“您几个人吃?”“5个人。”“都是大人?几个男的?”“3个男的,都是大人。”“您怎么也得来2斤半。”“那就来2斤半。”“好嘞。”说着,燕栋华抓起一把饼丝掂了掂,又松开让它掉下去一部分,上秤一看,1.27kg,差4钱。 又走过来一位拎着菜篮的老先生,伸出一根手指又一个巴掌,要一块五的饼丝,燕栋华又从一大堆饼丝里抓了一把,放进塑料袋掂掂,又拿出几根,上秤,1.62元,又拿出几根饼丝,数字又变了,1.53元,打包贴标签,完活。 燕栋华29岁,老家平山,男人在山西开大货车,庄里就她一个人带着上一年级的儿子,早起把儿子送到学校,中午让孩子吃小饭桌,下午放学7岁的小男孩自己走回家。 燕栋华卖饼丝不到一年,练得一抓差不离也练了一年,刚开始抓不准,每来一位顾客就得反复地在秤上拿上拿下,稍微一慢,后面就排了好几位顾客。 现在,她几乎每个星期都能从商场组织的称量比赛中拿到名次,光奖品就领了一套夏凉被、一个保温杯,这些奖励来自一次次的抓饼丝的经验。 “我喜欢干这个活儿,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可为了能抓得准,没顾客的时候我就不停地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慢慢地我就抓准了。”燕栋华举着一双手给记者看,有点粗糙但很有力量。 记者观察 能飞快摊成一个煎饼的街边小贩,切葱花速度赶上机器的后厨小工,洗车洗出花儿来的小青年儿,能记住片区百十户收件大户的快递小哥,按照书面意义,他们都不能称之为行业专家,但是按照工种的分割,他们都是行业的好手。 活法试图展示一种生活态度,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长成大人物,可我们和身边的路人甲,都在努力辛苦地劳动中,找到最合适的位子和价码,把那些简单的事,天天快乐地做好,真得不简单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而他们更与众不同。让我们来记录那些独特、传奇、精彩的人生。 ![]() |
|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