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玄学论坛0512
[打印本页]
作者:
鱼象鱼
时间:
2016-5-12 16:09
标题:
玄学论坛0512
[attach]3897916[/attach]
我们告诉人佛法,虽然是慈悲,你想帮一个人,但是你也要有智慧,我们不能在人家最惨的时候,直接告诉他一些:“你会落入地狱的。”这样是不对的。——大宝法王噶玛巴《中观》
我们的烦恼造成我们的痛苦,我们就必须下决心和烦恼挑战。我们应试着除去心中的烦恼,生起心里的光明面,如慈心悲心,由我们心里的正面、光明面所生起的行为就是我们安乐与利益之源。我们试着透过修学慈心与悲心来积聚资粮,如此就算我们不能根除烦恼,至少也能调伏它,不为它所控制。——萨迦崔津法王
如果抱着随便的态度听闻具德上师的开示,仿佛参加稀松平常的日常活动一样,这即是我们不够重视佛法的一个表现。而如果仅仅坐在那里,满不在乎的伸出自己的盘子,来者不拒地通通收下,也是不够的。听闻佛法时,我们应满怀饥渴,热切的举起自心的空钵,来领受清净法教的甘露。——法王噶玛巴(2009.12)
参禅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即去掉自心的妄想执着,实见自性即如来智慧德相的面目。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否则就是众生。只因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而参禅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虚云法师
人生的若干痛苦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我们自己亲身经验了许多痛苦才能对轮回发生悲戚之感,才能对众生产生慈悲之心;对自己的我慢也能减除,对罪恶也感到羞愧,因此对善业才能发起向往及好乐之心的!《入菩萨行论》云:苦痛有益具功德,能生悲感除骄慢,于轮回众起慈悲,于恶羞愧乐向善。——冈波巴大师
绝对不要骄慢自大。相反的,采取最谦卑的姿态,视每一个人在你之上,仿佛你把他们背负在你的头上一般。话说:把一切有情众生背负在头顶之上,此即菩萨之火炬和旗帜。——顶果钦哲仁波切
绝对不要骄慢自大。相反的,采取最谦卑的姿态,视每一个人在你之上,仿佛你把他们背负在你的头上一般。话说:把一切有情众生背负在头顶之上,此即菩萨之火炬和旗帜。——顶果钦哲仁波切
拥有不是放下的前提,同样是拥有的不多,有人能安贫乐道,有人连一根针也放不下;放下也不是拥有的必然结果,一些人有了能放下,一些人有了更放不下。
O
师父,我从来就没有拥有过,怎么放下
总有师兄在得知我的年龄之后会赞叹,这么年轻就能学佛,真有福报啊。学了这一课我才知道,原来我的福报不是别的,恰恰就是给我这么多痛苦折磨的逆境。因为经历了这些,才让我一看导师的小丛书就如获至宝。
°
【法彤:于逆境中发芽的菩提种子】
我们为什么会感受痛苦或者有漏的安乐?就是因为执着。显现不是束缚,执着才是束缚;显现不是障碍,执着才是障碍;显现不是痛苦的根源,执着才是痛苦的根源。
当我们对人或其他东西有执着、欲望、憎恨、嫉妒和厌恶,这些不好的感觉会给我们带来恶业。欢喜、有益身心等这些好感觉就制造了善业。而这些恶业感觉在你自己内心中,对别人一点影响都没有,却令到自己甚是难受。因此恶业与善业你自己选择吧。——苏曼噶旺仁波切
佛教中有一句话,可以帮助你决定在任何艰困的处境中,依然保持平衡的决心更加坚定。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你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状况,为什么要觉得烦恼呢?如果你无法作任何事情来改变状况,为什么要觉得烦恼呢?”——大宝法王噶玛巴《崇高之心》
「佛教徒」是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而非刻意在人前卖弄、刻意的去展示炫耀佛教用品,或刻意去大声唸诵咒语等。总是要在别人面前去做些什么、无论行动或言语都希望别人看到、或者听到,这种做法根本称不上是佛教徒,这种修持法,不但不是佛法,反而会成为修持佛法的障碍——大宝法王噶玛巴《快乐的艺术》
哭泣、呼唤,伤心的小毛驴们希望他们的小伙伴能够醒来...
°
你知道吗——驴子聪明、爱玩又爱交朋友!
#为动物发声#
L
秒拍视频
2016.05.11 海濤法師弘法現場直播節錄-2 各位要養成習慣~「跌倒要笑」,了解意思嗎?這叫修行,因為這個都是個過程。現在你很健康,躺下來了要不要笑?「我功德做得差不多了,休息一下!」、「我肉體不好用了,換一個再來啊!」那你不會被這些假象控制住
L
秒拍视频
.
禅修,藏文的意思是「习惯」,也就是你要让自己去习惯、去练习、去完全转化我们烦恼的习性跟习惯。就好像我们不熟悉的事情,透过练习跟习惯,将它变成熟悉,或者是有些不慈悲的想法,透过一再调整,让它变成慈悲,这种「让心习惯的方式」,就叫「禅修」。——大宝法王噶玛巴《噶举祖师教言》
2016.5.10 海濤法師弘法現場直播節錄~「一心頂禮慈航菩薩」「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學佛就是不要用自己的想法,以佛的心為自己的心,不離菩提心;乃至按照善知識的教化,依教奉行,這樣才能夠證得空性,斷除我執,這樣能夠供養諸佛,供養善知識。
L
秒拍视频
.
如果我们每一天都能转化自己的坏心眼、虚伪和对别人的恶毒之心;只要它们出现,就令它们转变成相对的另一面,也就是一颗善良之心、利他之心,有能力圆满真诚而恰当的利他事业,那么这个世上的战争、困境和伤害就会减少。——桑杰年巴仁波切《四圣谛简要开示》
【】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6-5-12 17:26
[attach]3897956[/attach]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