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人体的自然反应就是出汗散热,然而许多消暑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有时不但消不了暑,反而会让人因无法散热而中暑,甚至影响血液循环。台湾《康健》杂志刊文,总结了几种错误的消暑法。2 `/ P8 B. @& I$ o/ m# P
6 S1 g( V m) d
1.冰水代替白开水。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写道,要治疗伤暑(中暑),第一步就是“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因为热水含有能量,会让毛孔打开来排汗,解除热气闷在身体里的状况;而冰水则有“阻挡”作用,不利气血循环。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医医疗部主治医师黄裕昌说,夏天多喝温热的白开水,或喝乌梅汁生津,以及绿豆、薏仁,有助消暑,并尽量吃时令蔬果摄取水分与营养,例如西瓜。至于性寒的凉茶,只能在天气热、大量流汗时喝一些,不宜常喝,否则肠胃负担太大,进而导致腹泻。 & v6 \) w& g/ k3 M' _* q 1 e4 \ S3 i" ]- l9 e 2.大热天爱打赤膊。打赤膊吹风容易受寒,毛孔急速收缩,反而让湿热都闷在体内,更容易中暑。应该穿着排汗透气的轻薄衣物,觉得热时,可以用冷水轻轻拍在手腕内侧等动脉经过的地方,降低血液温度,或是用湿毛巾擦拭身体。1 a$ j3 \; l. K, T
5 K* e9 f, ]+ S 3.流汗后冲冷水澡。身体发热冒汗的时候直接冲冷水,寒气会顺着打开的毛孔进入身体,有人因此生病发高烧,或是心脏无法承受。应该先把身上的汗擦干,按摩全身,让毛孔稍微收缩之后,再把冷水一点一点地拍在身上,直到身体适应水温后才开始冲澡。 % `% |9 L# d" g& F9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