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赐“胯下之辱” 能说是创新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5-5-16 00:13
标题: 赐“胯下之辱” 能说是创新吗
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5-5-16 00:18 编辑

胯下之辱 能说是创新吗
姚克明
     赐“胯下之辱”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武汉晚报报道,11日晚上7点30分左右,武汉理工大学南湖教学区新1栋310教室。一场名为“解决问题的思维与策略”的选修课即将结束。讲课的老师是该校计算机科技学院的副教授张能立。让所有在场的150余名学生惊讶的是,51岁的张能立在结束这一课时,说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走到教室前门,趴在地上,然后说:同学们,请从我身上跨过去吧。
     见学生们犹豫,张能立趴在地上喊:“赶紧跨过去!同学们,拿出你的勇气来,跨过去!”四五名同学开始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大概几分钟的时间,超过100名学生“凌辱”了张能立。被“凌辱”的张能立,趴在地上欣慰地笑了。
      当晚教授趴下前,他说,要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记住这堂课,反思生活、学习中,臣服权贵,不敢突破权威的错误行为。
      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这是不是教育创新的大讨论。中国之声作了一个调查,说只有30%的人赞成这种赐“胯下之辱”做法,而70%的人不赞成这种做法。其主要理由如下:
      赞成者,比如东南商报,载文说:一种带有行为艺术色彩的教学方式,竟引发轩然大波,这至少说明:社会缺乏鼓励高校教学方式创新的氛围。给“新鲜事物”一点掌声,有这么难吗?
  首先,必须承认,求赐“胯下之辱”能否激发大学生否定权威、反抗权贵的精神,真很难说。但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总是陷入功利思维的泥潭。
  其次,求赐“胯下之辱”只是一种新奇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讨论时理应问问现场大学生们的感受。据报道,教授被“凌辱”,非但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丢尊严,反而赢得了尊重和赞赏。这说明,多数学生是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至少这堂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让大学生对课程感兴趣并产生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难道不应给予掌声吗?
  第三,大学生创新意识、挑战精神的匮乏是不争事实。这种环境下,教授以“求凌辱”的方式,既让课题变生动,又激发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批判精神,其尝试和探索不应遭非议。
     不赞成者,比如中国教育报,载文说:课堂教学不能哗众取宠。当下课堂,花里胡哨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在披着创新的外衣下,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何谓教学艺术,没有真正理解课堂文化,错把形式创新当成教学本真,错把表演当成艺术。尽管取得一时的热闹效果,但事后仔细反思,似乎什么都没留下。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归根结底是激发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否则再多的花样也无济于事。
     至于用“街头艺术”形式来达到激发学生否定权威的目的,并不比那些移植、模仿的教学课堂效果好多少。有些教师为了区别于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刻意进行人为的创新。课堂变得热闹了,但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在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放弃了“教育场”的本质功能。因为“一课成名”的“创新”是功利性的,实际上放逐了创新的内核,因而无从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浓厚兴趣和探索精神。
     以“教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为例,尽管有教师的良苦用心,但似乎把课堂变成了娱乐性质的无厘头场所,而非真正的“教育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推理方法,都无法将其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联系起来,甚至可能破坏了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师生共同打造的“教育场”,一方面追求课堂效率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使学生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和养成情感,从中师生共同发展,更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与意义建构。但发展到“教授趴地求学生赐胯下之辱”的程度,已经不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是剑走偏锋,严重地说就是哗众取宠。
     进一步说,此种“行为艺术”背离了师道的基本遵循。敢于否定权威,不是打倒权威,而是虚心向权威学习、请教的同时,不迷信权威。对教师来说,不是要放弃教师的尊严和权威,而是消除高高在上的、抽象化的师道,以修养、学识、科学精神和巧妙的教学艺术取得学生信任,塑造新型的平等交流性质的师生关系。“否定权威,先从否定老师开始”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数学家苏步青倡导“学生超过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这才是真正的打破权威,才是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以为,张副教授这种做法,还不到位。真正的“胯下之辱”,是应该从男女学生的裆下钻过去,而不是学生从张老师身上跨过去。
     这个改变,很有意思:说明张老师还不是真正实施“胯下之辱”,而只有象征意义,即只是点到而已。既然这样,干吗非要躺在地下,让学生“跨”过去,而不是自己从学生“胯下”钻过去呢。
      可见,说这种赐“胯下之辱”的做法是哗众取宠,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其实,要教育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要盲从权威,完全用不着耍这种噱头,可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用道理,用故事,用事实,去说服自己的学生,而不是去依靠那些旁门左道。诚然,张老师的热心,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的,只不过这不是什么创新。
                                                                                                                      2015-5-160:12

作者: 凯歌    时间: 2015-5-16 05:36
学习了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5-5-16 11:47
凯歌 发表于 2015-5-16 05:36
学习了

谢谢光临!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5-5-16 11:48
谢谢 青岛海牛 设置高亮!
作者: 大风哥    时间: 2015-5-16 21:38
这不是什么“胯下之辱”,改为“勇于跨越”之类,或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理解。

作者: 姚克明    时间: 2015-5-16 22:04
大风哥 发表于 2015-5-16 21:38
这不是什么“胯下之辱”,改为“勇于跨越”之类,或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理解。

是的,是这样!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