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员正给顾客做手擀面。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新京报讯 (记者陈瑶)位于大栅栏粮食店街55号的新成削面馆,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这里曾是前门大街仅有的三家国营饭馆之一,生意一度非常红火。改革开放后,由个人承包下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今,附近的老字号接连关闭,新店开了几茬。新成削面馆终因租用合同到期,支付不起租金将在3月底关门停业。
装零钱的铁盒也有60多年历史
粮食店街位于前门大街往西50米,穿过插着彩旗的老北京小吃店,来到一处简陋的平房。门不大,正上方的牌匾已经斑驳,上面刻着:“国营新成削面馆”。
撩开绿色的厚门帘进屋,一个70年代的“国营”老店重现眼前。白墙下绿色的墙围子,墙上红笔写在黄纸上的菜单,用杯称论两卖的二锅头,柜台上沾满油污的大算盘……
结账时,店里跑堂的张大婶把钱扔进一个遍布划痕的铁盒,从里面扒拉出零钱找零。“这钱盒也有60多年历史了”,张大婶说。
26日,前门大栅栏粮食店街,一名街坊经过国营新成削面馆,这个有着60年历史的国营老饭馆因房租问题将在三月底关门。
十几块的生意,交不起一年60万房租
新成削面馆最初是以削面出名的,现在主要经营面食、饺子,还有家常炒菜,人均价格十几元钱。
这儿来的多是熟客,有菜单但没人看。经常客人来了找地方一坐,直接来碗炖肉刀削面,来几个爱吃的家常菜。
“这儿的味道一般,价格实惠,来这就跟自己家一样。”
中午,六十多岁的刘大婶一个人来面馆吃饭。15元一盘的饺子,30块的里脊肉,再来一杯二锅头,午饭吃得津津有味,还剩一半打包。
刘大婶回忆,上世纪50年代,姥姥常带她来这“改善生活”,当时是公家的食堂,一碗牛肉面觉得好吃得不得了。
跑堂的张大婶介绍,多数人来这就吃一碗面配上一瓶北冰洋,十几块的生意赚不了什么钱,一年60万的房租也交不起了。
■ 现场
老顾客重回面馆尝60年前味道
按照合同,3月25日,这家面馆就正式关门了。
昨日下午,有老主顾在这订了10个包子,厨房里开始忙着准备,现包现蒸,到拿时还是热乎的。
“她就爱吃这个味”,张大婶一边打扫一边说,做包子麻烦,老客人爱吃就做吧,反正眼看辛苦也没有几天了。
“周围的店铺都是新装修的,只有这多少年没变过”。
刘大婶小时候住在大栅栏,后来到东北工作了50年,再回来整条街都变了。她说,除了这,再找不到哪是哪了。
王大爷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下午从朝阳区过来,一进门就激动地说:“是这,没变”。当年他19岁刚参加工作住在集体宿舍,过年时来这吃份牛肉馅水饺,那味道现在还记得。
“我们到这是老的吃完小的吃”,王大爷说,原来就在马路对面的铁皮粥、恩元居炒疙瘩现在都没了。以前是爷爷带我吃,现在我当爷爷了,带孙子来吃。
下午4点开始,面馆陆续来了客人。有的客人刚吃过饭,路过来回忆下这家面馆的味道,两人分吃一碗,边吃边聊十几年前吃面的往事。
临走,张大婶告诉这些老主顾面馆到3月底就关门不干了。老主顾们觉得可惜,反问是真的吗,那我还得来吃最后一顿。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