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年初五聊民间破五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傲雪寒梅
时间:
2015-2-23 11:22
标题:
大年初五聊民间破五习俗
本帖最后由 傲雪寒梅 于 2015-2-23 11:40 编辑
. j0 m7 N2 l1 W
% H/ F% x7 `3 {
1
简介:
0 f" b: A9 E- ?- R0 b" M! I
Y+ h/ f, H! s% I4 e' J! s# W/ {- E
正月初五“祭财神、吃饺子、扫房子”,在春节里这些汉族传统习俗仍传承至今。然而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在汉族民间,初五这天在北方可能家家户户都吃饺子,有些还自家亲手剁陷现做现包,一家人吃的喜气洋洋,而在江南水乡的杭州“破五”吃饺子俨然成了鲜为人知的说法。
) b& N- Z# |' z, c* r
2
吃饺子
大凡很多重要的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H4 z- @, Z( H+ F# V( {8 O# \
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破五”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很多很多啦。
. e6 ^, f, l+ ]7 R9 ^) {1 |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汉族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 _- J/ h" [! I# s1 h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
吃饺子
8 Q m5 v1 D5 B# k/ `0 @3 Z
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1 A) F+ S( {) X" @' a6 h2 s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 u6 r$ P; ]0 m# u( [( g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0 s& b7 d# d' A$ C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3 Z% z8 c1 ~4 O6 \: @+ H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 M% B$ |6 z% z. X. d: _. m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 u1 ~8 H3 T* S) m- D3 e4 Z; \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Q8 E$ B% H+ V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 m1 ^) \8 _" ]& d! O: [5 ?" A B
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 W1 `0 o9 v8 L# t& \" v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 B1 Y! l! P- C2 D/ l, E' y' `$ Z
/ G6 T, u3 r! v2 v0 @6 d7 i2 U
! R- o4 {+ X% k9 ]1 m7 A2 Y
% V% {8 C+ p/ O% E; s+ l
8 q: |5 S/ w6 b+ [9 X+ w
作者:
傲雪寒梅
时间:
2015-2-23 11:23
本帖最后由 傲雪寒梅 于 2015-2-23 11:42 编辑
: D. k: B5 ?4 J! t6 ^
6 x3 j- w( C, N; y
3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
财神
。汉族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 x' ^6 y9 E# M! m; u" [& t( O
清代顾录《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 H2 [+ r0 s H9 T1 p, D7 p+ j) p5 I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
祭财神
0 x! P* [7 F" B- a
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 b6 U0 N# ~% B3 a! X; s6 M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富大贵。
& N+ {4 E: |, t! u6 z& V2 t
财神是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初五日是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9 F, U9 S$ X4 k& @0 S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汉族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 r6 j7 F9 u' A$ R
俗以为接路头,越快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它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5 c: W+ U; {4 ]1 ]1 W
' b4 O, ~1 p" F* ~$ N
作者:
傲雪寒梅
时间:
2015-2-23 11:24
本帖最后由 傲雪寒梅 于 2015-2-23 11:43 编辑
* n9 T! @6 M7 ]; a6 K d G
! n( _5 c! H2 i) {- F8 Z
4
送穷
8 T2 r3 d: C' \* T2 y6 y" \; w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
风俗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
送穷
; u3 Y ~1 {. S0 l! b$ L) y) U# ~
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汉族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E) V3 B) |. Z% K5 y* Y
% T- ]% s) z! N/ S7 S. D
作者:
傲雪寒梅
时间:
2015-2-23 11:26
本帖最后由 傲雪寒梅 于 2015-2-23 11:44 编辑
( e, k3 O& Z ~$ Z1 y, ~7 G
6 G& g8 j; g: w% p7 P# c. B0 P# T
5
开市
F4 f' u0 ~2 J+ @7 _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破五习俗-破五来历
( v4 a: b/ l. r) W
说法一
有些地方又把初五日叫做“圆年”,意思是说年过完了,到这一天要做一个总结,划句号了。其实,这是“破五”的变种,是由于不知“破五”的由来,慢慢的演变出来的。
# G, B* p( r* W2 P+ Z
据《封神榜》所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有令她“逢破即
开市
: q1 b7 G" M. P* \ `8 m j
归”。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还没听说有谁是喜欢穷神的是不是?所以人们就在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即归”----马上滚回去吧!
. k9 s4 O7 P$ w
说法二
6 s9 [3 e4 c; n9 N. h7 R
还有一说,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
/ H: F& l$ ^' ^- C/ N, ~$ e
说法三
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
4 _- u" z( V8 C; O5 G" H G
由于初五日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奇怪了。这许多的讲究综合起来,就形成风俗----要摆宴席,要放鞭炮,要吃象征“元宝”的饺子。
' p* }- @2 d2 |8 m# g7 V
! H& Y0 k/ F- @' s% P3 K3 X4 y
) g$ j1 V* Q* i8 ~1 u
$ R8 b, |( O, B
作者:
傲雪寒梅
时间:
2015-2-23 11:27
本帖最后由 傲雪寒梅 于 2015-2-23 11:35 编辑
* a( k9 v3 p- w; i5 ? e4 r
) f/ O5 a0 t8 [0 u" R2 ^
6
其它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
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也扫扫地,但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于是吃饭。
7 m) q( S: ~. B5 q( ~! |4 h
这风俗,在关中
,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
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
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
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
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
,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 i; Z: x2 F5 u% I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
,这是秦
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
凤翔
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3 C. k( h9 E) B- Q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
、
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
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 Y& F- w) z. f3 K0 P1 c% L
"破五":天津
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 r5 V$ B) q0 f) K
五马
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东
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凶吉,说这一天晴空万里则主骡马兴旺,据东方朔
《占书》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不知山东如何讹
牛日
为马日。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
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喊道:“爷爷奶奶,到家啦!”
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垦利、寿光
等地于这天鸣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 X" ]* f" f9 U$ N) c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邹城
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8 W8 F. T8 \- [3 k0 W. f7 @) S
# Y2 A$ E( w% b* T7 B7 |9 `6 o
作者:
快活鱼
时间:
2015-2-23 15:24
[attach]3361567[/attach]
作者:
哈哈哈
时间:
2015-2-25 15:18
学习了。
作者:
秦岭雪绒花
时间:
2015-2-28 11:08
# s6 w7 Q! y" `' a6 c$ K$ S; u
作者:
浪花LN
时间:
2015-3-1 01:07
长见识,谢谢!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