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为何叫腊月 趣说腊月来源与习俗
腊月 打响迎春前奏曲
* a! E7 Z+ s) \9 h3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对一年来的家庭事、个人事都要加以总结,以使在新的一年里,个人能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
6 d/ n2 U |/ }
腊八粥(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腊月作为迎接春节、辞旧迎新的前奏曲,有着丰富的内容和讲究,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就揭开了迎接春节的序幕。腊月初八,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民间俗称“腊八节”。在古代,腊八是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节日,并称此日为腊日。后来此日融汇佛教文化成为佛成道日,因此,在腊八节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 ?% O7 f0 G# X! t2 g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繁多,品种各异,原料也不尽相同,比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桂圆、玫瑰、红豆、花生,甚至菠菜、鸡肉皆可入味,熬成口味各异的粥品,甜咸淡重,老少咸宜,受人喜爱。据说,腊八粥不仅是美味可以暖胃生津,健脾润燥,还可以增福添寿,因而是不可多得的吉祥美味。
( F) {' O3 b$ |* w
趣说腊月习俗(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过了小年就是年
腊月二十三,俗称农历小年,也有地方称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小年,顾名思义,是跟春节这个“大年”相对的。小年这天,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灶神。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为司饮食之神,即掌管人间饮食。晋代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并在小年这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报告。所以,人们为了灶神升天后能替自己和家人说好话,就在小年这天备好美食佳肴、糖品果蔬、醇香美酒恭送灶神升天,以祈求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为自家甜言蜜语美言一番,并带着善报和福祉返回人间,庇佑家人来年顺利吉祥。也因如此,现在的许多地方仍然非常重视在小年这天祭灶神。
小年过去,迎接春节的脚步明显加快,要做的事情多了,讲究也更多了。《腊月歌》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由此可看出,自农历小年过后至大年初一之前,每天都有讲究,扫房、请香、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每一天的事儿都被安排的满满当当。
/ E1 n) y& b6 L8 a# c1 Z" J) u: `/ A- A( g- x
欢度除夕(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除夕夜辞旧迎新
' v5 f- ^+ R! U$ t$ F除夕,又称大年三十,当算是腊月、也是一年之中最隆重而喜庆的日子了。在这一天,出门在外的儿女也都要千里迢迢回到家中和父母团聚,吃团圆饭。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就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待到夜幕初上,红彤彤的灯笼高高亮起,爆竹声噼里啪啦不绝于耳,待到热腾腾的饺子出锅,肉汁儿滋润着舌尖,在除夕之夜,人们辞别旧岁,迎接着又一个喜庆吉祥的新年。
1 g4 O* ^5 m5 M& d8 `1 m. h小编提示:腊月正直三九寒冬,天气较冷,所以大家在忙工作、备年货、迎佳节之时,不要忘了防寒保暖,以健康的身体迎接新年。同时,还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防范雨雪天气给交通带来的影响。由于接近年尾,聚会增多,所以要注意健康饮食,适量饮酒,拒绝酒驾,共同谱写和谐温馨的春节序曲。
3 q7 _* q* E' ?! ^) l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