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五芳园护花队成员在居委会开会。她们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最大的72岁。
五芳园护花队
(平均年龄:62岁)
社区:鲁谷五芳园
【德行录】
石景山区银河小学门前12米宽的马路是每个孩子上学的必经之路,虽然没有红绿灯,但孩子们都知道过马路前先找手持红旗的“义工奶奶”。2003年,石景山区五芳园社区的退休老人组成义工队,每天轮流送孩子们过马路。11年来,这条车流密集的路上没有一个孩子出过事故。
1 【现场】
穿过12米马路花两分钟
2014年12月12日早上6点,家住五芳园27号楼的72岁老人董明兰从睡梦中醒来。给家人准备完早餐后,她拿起门边挂着的小红旗出了门。从五芳园到银河小学,大约有两站地,董明兰的步伐有些急。自2004年10月1日加入护花队,每个周五,她都会度过一个忙碌的早晨。
早7点,62岁的苏维英几乎与董明兰同时到达新岚大厦西路与六合园的交叉口。
此时,马路上的车已渐渐多了起来,一些头戴黄色帽子的小学生从车里钻出来,蹦跳着跟家长道别。
“来,孩子们,都站奶奶身边,别乱跑。”董明兰挥舞着小旗,带着5个孩子开始过马路。
董明兰在北京生活了近20年,儿女早已长大,三个小孙子都在银河小学读过书。“这地方我太熟悉了,我先得左右看看马路,确认没有开得特别快的车过来再开始走,同时还要教育孩子们走人行横道,不少孩子没有养成这个习惯,特别容易出危险。”董明兰说。
见一辆车开过来,董明兰抬起左臂,一把将站在最靠前的孩子搂到身边。小队伍穿梭12米宽的道路用了约2分钟,直到看着孩子们跑进校园,董明兰才转身返回。见董明兰送完一趟,苏维英接着送下一趟。
像董明兰和苏维英一样护送孩子们过马路的义工共有10人,每天7点到7点50分,守护着学生们的安全。
近日,银河小学门前,鲁谷街道五芳园护花队两名“义工奶奶”护送学生们过马路。护花队已坚持11年。
2 【改变】
全班都认识“义工奶奶”
说起成立护花队的初衷,组长赵迎春说,11年前,鲁谷街道和五芳园社区牵头创办鲁谷义工协会。“社区很多孩子在附近的永乐三小(现并入银河小学)上学,经常自己穿越马路,比较危险,我们就想到护送小学生上学”。
队员张国清说,由于没有红绿灯,银河小学门前的路常拥堵不堪,公交车、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甚至一些卖菜、卖东西的车在马路上来来往往,孩子们就在车缝里钻来钻去过马路,非常危险。
2003年9月初,赵迎春和其它9名义工正式上岗,每天两人值班,每人每周轮一次。
有了穿着红马甲、手举红旗的“义工奶奶”,家长们放心多了。一位家长说,每天早晨赶着上班,等找到地方停车,再把孩子送进学校,上班就迟到了。“义工们尽职尽责,每天起那么早来保证孩子安全过马路,我们特别感激她们。很多义工都是银发老人,她们的行为也给我们很大的感动,非常感谢。”
三年级的学生乐乐说,每天早晨,先由爸爸开车送他到学校附近,下车后,再找奶奶过马路。“奶奶告诉我说,过马路得左右看看,要走人行道,过马路不能打闹。爸爸告诉我拉紧奶奶的手,过完马路要跟奶奶说谢谢。”乐乐说,班上所有同学都认识“义工奶奶”。
3 【讲述】
曾遭家长质疑被小贩谩骂
“护花队”中,年龄最大的董明兰72岁,最小的李秀敏53岁。11年来,“护花使者”从未缺席。为了坚持服务,一些队员生病时,会让老伴“顶上”。
“她们中有人为了照顾儿媳妇坐月子又坚持做义工,起得特别早,准备完早饭跑出来,学校关门后赶紧小跑回家哄孩子。有的队员家里有90岁高龄的老人,经常也是两边跑。还有人患糖尿病、高血压,曾经在到学校的途中晕倒,有人曾在学校门口被自行车撞了个跟头,但这些大家都很少说。”赵迎春说,11年来,至少有30名义工曾为学生们服务过。护花队只是鲁谷义工协会的一个分支,现在,鲁谷义工协会已有注册义工1519人,累计奉献时间103.6万小时。
这些年,义工们也经历过委屈和疲惫。“最难受的是开始有些家长对我们不信任,以为护花队是想挣报酬图名誉。实际上,我们只是想为孩子们服务。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张国清说,还有一年教师节时,有小贩在学校门前占道摆摊卖花,她和一起值班的义工上前劝阻却遭到卖花小贩的谩骂。
不过,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孩子们“暖心窝子”的话,义工们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得。“小孩这个年纪特别可爱,早晨你送完他,回头他跟你甜甜地说‘谢谢奶奶,奶奶辛苦啦’,哎呦,心都化了。”60岁的张志力说。
明天将是2015年第一个“上学日”,义工奶奶们仍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前,护送孩子们过马路。
【榜样说】
有的小孩贪玩,过马路跑得快,我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一个早晨跑下来回家得歇好半天,但你听着孩子们喊“谢谢奶奶、奶奶辛苦了、奶奶注意身体”心里就觉得高兴,累也值得。 ——李秀敏
我们都是普通的社区居民,退了休想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一晃11年过去,早起到学校站岗早已成了大伙的一种习惯,大家都是好样的。——赵迎春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