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古刹秋色美 潭柘寺古树叶金黄惹人醉 [打印本页]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5:56
标题: 古刹秋色美 潭柘寺古树叶金黄惹人醉
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4-10-17 15:56 编辑


[url=][/url]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状环护。规模宏大的潭柘寺古刹就建在宝珠峰的南麓。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使潭柘寺所在之处形成了一个温暖、湿润的小气候,因而这里植被繁茂,古树名花数量众多,自然环景极为优美。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5:58

[url=][/url]


金秋季节,来到潭柘寺,只见漫山葱茏、五彩斑斓,层林尽染、如火似霞,宛如丹桂涂朱。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5:59

[url=][/url]


满山的枫叶、橡树叶、黄栌以及长满了柿子、红果、山楂、秋梨等果木树色彩缤纷,吸引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纷呈踏来。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0

[url=][/url]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当时叫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在北京民间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0

[url=][/url]


唐朝时改建为龙泉寺。金代扩建为大万寿寺。明代皇家几次赐名修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为“潭柘寺”。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1

[url=][/url]


如今这座千年古刹在秋色的掩映下,香气弥漫、钟磬声悠、幡幢微荡。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2

[url=][/url]


踯躅在寺内,看那“帝王树”枝头金黄,“百事(柏柿)如意”树挂满金黄果实,静下心来感受那一丛金黄、一丛火红、一丛深绿。沐浴煦暖的秋阳,感今怀古,思绪万千。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3

[url=][/url]


漫山葱茏、五彩斑斓。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6

[url=][/url]


在毗卢阁东侧,有一座高大的白塔,俗称舍利塔,然而这座白塔根本不是舍利塔,而是“金刚延寿塔 ”,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的。塔中所藏的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越靖王朱瞻墉意在借助佛的力量,为皇太后祈福和延寿。塔为覆钵形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塔身下面是四方形的须弥座,长宽各5丈,须弥座上有3道环形的金刚带。覆钵形的塔身上面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塔刹上有13道环带,象征着佛家所说的“十三天”,塔刹的顶端为日、月、星饰物,全塔通高5丈有余。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7

[url=][/url]


金秋季节,踯躅在寺内,感受那一丛金黄、一丛火红、一丛深绿。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8

[url=][/url]


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寺中的石鱼为后来复制的。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09

[url=][/url]


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僧人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10

[url=][/url]


“流杯亭”,是位于寺院东路的一座方形亭,亦名“猗轩亭”。位于行宫院内,是当年清代乾隆皇帝为得“曲水流觞”之趣而建。这里旁有竹林,伴以古松,环境清幽,是个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10

[url=][/url]


古刹潭柘寺历经了十多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计的僧人在这里修行并终老于此,因此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僧人墓塔。潭柘寺前面的上、下塔院,共有塔75座,是现今北京地区数量最多,形式多样、保存最好的一处塔林。



作者: 汇泉湾泳客    时间: 2014-10-17 16:12

[url=][/url]


这些塔墓有木制的,有石制的,有藏式的也有汉式的。在众多的塔墓中其外表形式不一,而内部结构则大同小异。潭柘寺规模宏大,寺里的僧人多时有四 、五千人,而最少时也有四、五百人,僧人内部管理严密,级别层次分的很清楚,不同地位的僧人圆寂后,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