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工业仿真品,不是艺术品”
赖梁的家就是工作间。客厅的一面墙下,整齐摆放了坦克、军舰、飞机等各式各样的军事模型,凑近了一看,就像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样,只不过是“缩小版”。赖梁边介绍自己的成果,边拿出一台美产坦克“潘兴M26”。
“就说那个‘潘兴M26’,它就是按照1::16的比例制成的。”赖梁说着,便演示起仿真品与艺术品的差别来。“你看,坦克上的舱门都是可以打开的。”在不足一毫米的舱门轴部穿孔,穿金属轴,套上可以开闭的舱门,赖梁说,这是最需要的耐心的部分,也是行家们看的“门道”。还有在同样不足一毫米粗的坦克的炮筒上穿孔,塞入漆包线连通LED制作出发炮效果,在坦克履带上方设置活动合页等等,都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实体坦克。赖梁在坦克的尾部安装了拉绳,甚至还假设情景,当坦克陷入泥中不能移动时,另一架坦克连接上拉绳,通过牵引拉绳的方式来把泥中的坦克营救出来。
赖梁说,模型分为静态和动态,动态模型可以遥控,制作相对复杂,耗时也久。只见他从一台静态坦克模型的炮塔里竟掏出了指挥官座椅,里面还有发动机、变速箱、炮弹舱、油箱等一整套装置。静态模型虽然履带、舱门等部分不能动,但细节也一样不能少。制作一件模型,赖梁要先从厂家进模型的大部件,然后从网上购买模型的小部件,通过粘贴、焊接、喷漆等过程才能完成一个模型作品。“电工、油漆工、机械工、美术,这些技能都要掌握,才能做出好模型。”
从小受父熏陶上阵父子兵
要说赖梁是如何踏上模型制作这条道的,还得从赖梁的父亲赖如一说起。在赖梁家中,记者见到了赖父。说起模型,如今任职于河北经贸大学的赖如一侃侃而谈。他说自己就是个军事迷,从“文革”时期开始就制作模型,第一个作品是一架“歼六”飞机。那时候还没有制作模型的材料,飞机的机身等原材料都是自己用木头手工制作的。“上世纪90年代全运会上无线电遥控模型还是一项比赛项目,后来就取消了。”赖梁的父亲感慨道,他那个年代,手工模型比现在时兴。
照赖如一的说法,赖梁从幼儿园就显露出了对模型的热忱和天赋。当时赖梁随手拿起橡皮泥,捏着捏着就捏出了一个机器猫。赖梁5岁时,父亲制作模型,他就在一旁认真看,甚至会主动上手帮助父亲一起完成。
大学期间,赖梁完成了自己第一个模型———潜水艇。由于宿舍空间不够,再加上当时涂颜料的手法还不精湛,没过多久潜水艇就“爆皮”了,虽然第一个作品以失败告终,但赖梁并没有因此而灰心。
2006年大学毕业,赖梁才正式开始了模型制作。在第一辆坦克模型制作完成后,他抱着一切随缘的心态把那模型照片发到了淘宝上,想看看能否得到赏识。谁知没过两天,赖梁就开始频繁接到陌生电话,电话那头都对他的作品赞誉有加,甚至还想高价买下。赖父也对赖梁极为肯定。有了父亲的支持,赖梁也对自己的选择愈发认可。“父亲对我的影响确实很大。父亲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不阻挠、不干涉,还给我很多鼓励。”父子二人通力合作,从那时起,赖梁慢慢将制作模型当做了事业,模型越做越多,也越做越顺手,从一开始还要照着说明书的步骤拼装,到如今“闭着眼都能拼装好”。
曾因做模型把妻子关家外仨小时
说起自打做模型以来的轶事,赖梁忍不住笑了出来。那天,他从早晨六点开始就坐在在阳台的马扎上做模型,为了不受干扰,他戴着耳机,关上了阳台和客厅之间的门。谁知傍晚六点妻子下班回家,敲门敲到手肿也不见回应。妻子又打了无数通电话,赖梁也没接。“晚上九点多了,突然阳台玻璃上‘嘭’的一声,我吓了一跳,想着谁砸我家窗户呢!”往下一瞧,才看到妻子气冲冲地望着他。废寝忘食地做模型,赖梁竟把妻子关在家门外仨多小时。
费时又费神,赖梁说这不是人人都能喜欢的活儿。因为喜欢,才能坚持。而正是他的坚持,也让他这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在庄里小有名气,不少人慕名而来求模型。他也曾多次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参加各地的展览,其中就有每年5月份的北京国际模型展、每年8月份的上海国际模型展,甚至去年还将两个坦克模型参展了德国的约仑堡的国际模型展。
在赖梁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模型不少为爱好者收藏,但他们的实际用途却也是显而易见的。“电影《甲午风云》里,用的就是模型舰艇,很多电影中,都要用到它们。”除了作为电影道具,有些飞机模型还能作为航拍载体,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域都会用得到。 记者发现,赖梁虽然不善言辞,但一谈起制作模型来就变得滔滔不绝,“我很喜欢模型,也通过模型认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制作模型,他说别人理解与否并不重要,自己乐在其中。
[attach]3097340[/attach]
[attach]3097341[/attach]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