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有缘青岛---臧克家
[打印本页]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7-23 12:47
标题:
有缘青岛---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是现代著名诗人,1905年10月出生,山东诸城吕标镇臧家庄村人,笔名孙荃、何嘉。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曾祖父和祖父都在前清得过功名,父亲毕业于山东大学前身之一的山东政法学堂,从臧克家的父亲到臧克家的孙辈,臧家一门四代都曾在山东大学求学,一家四辈就读于同一所国家著名学府,在文学界传为美谈。
臧克家与青岛十分有缘,在1926年至1934年生活在青岛,以后又多次来到青岛,对青岛很有感情。谈及对青岛的感受,他曾说“我半是主人,半是客”。 1929年他考入青岛大学预备班。1930年参加入学考试的时候,他报了外文系,数学考了零分而中文考了98分名列第一,最终他被录取了。
入校初期,臧克家就读于外语系,他的真正爱好是文学,便要求转学到了闻一多兼任主任的中文系,如愿成为闻一多的弟子。闻一多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又是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独俱慧眼的老师,臧克家被他发现了。臧克家与闻一多的走动多起来,成为闻一多家的常客,与闻一多的助手陈梦家一起并称为“闻门二家”。有一次,臧克家去拜访闻先生,正碰上闻先生焚诗,闻先生说是“不成熟的诗”一定要毁掉,臧克家遂被先生的严格感动,回来后就烧掉了自己的诗稿。
当时国立青岛大学文学人才汇聚,梁实秋任外语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学校馆藏莎士比亚著作的版本是全国最全的,梁实秋就是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莎士比亚研究。梁实秋之后,洪深任外文系主任,在青岛大学期间写出了《劫后桃花》,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剧本。老舍先生在青岛三年,其中,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两年,一年专业写作,留下了《樱海集》、《蛤藻集》等有深厚青岛地域烙印的作品,在此期间写成的《骆驼祥子》,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在闻一多的直接指导和鼓励下,臧克家诗兴大发,先后写出了《炭鬼》、《象粒沙》、《老马》、《神女》、《元宵》、《难民》等,闻一多将《难民》、《老马》两首诗介绍到《新月》月刊发表,从此臧克家便登上中国诗坛。他说:“从1929年到1934年,我跟闻一多先生学诗。我把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不平之感,发而为诗,呕心沥血,‘心与身为敌’。我初期的诗创作,多半产生于青岛。我清楚青岛灾难的历史,青岛最了解我当年的苦楚心情。”
在青岛大学求学期间,臧克家比较真切地接触了青岛这座工商业城市,目睹了社会上一些贫富差别、待遇不公的现实。特别看到这座城市的港口任由外国军舰肆意进出,“象一条铁链子,锁住了大海的咽喉”。四方工厂区的工人生活极度贫困,到城市谋求生路的农民日子艰辛,为了修建教堂,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在高空作业。目睹这些城市社会风景,臧克家满腔悲愤,挥笔写下了著名的长诗《罪恶的黑手》,愤怒鞭挞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建设天主教堂的行径。这时,臧克家还与另一位寓居青岛的著名作家结下珍贵的情谊,这便是王统照。王统照也是诸城人,与臧克家是同乡,还有亲戚关系。王统照1920年便来到青岛,在观海二路购房居住,从事文学创作,并编辑文学刊物,他是青岛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王统照学识渊博,为人热诚。臧克家经常同吴伯箫一道去拜访王统照,请教问题,得到王统照的帮助。臧克家想出版一本诗集,但作为没有名气的青年诗人,是很难的事情,出版社是不肯为他安排的。1933年7月,在王统照等人的帮助下臧克家自印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烙印》出版后,很快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注意,茅盾、老舍首先在同一期《文学》月刊上发表评介文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烙印》是臧克家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臧克家以其代表现实主义诗歌成就的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闻名诗坛,许多人都记得诗作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以臧克家为代表的诗歌出现后,中国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歌。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7-23 12:49
1934年,他以《井田制考》为论文题目取得了大学毕业证书,离开了生活了5年的青岛,去临清当一名中学教师,但他依然关注青岛的发展,关注青岛文坛,热心为青岛的报纸写稿子,临清是棉花产区,臧克家写了《拾花女》等,发表在《青岛时报》上。1935年暑期,臧克家又来到青岛,与文坛师友王统照、老舍、洪深等友人创办了文学周刊《避暑录话》。
臧克家在《老舍永在》一文中说:青岛是我久居之地,离我的故乡不到二百里,大学时代的读书生活不用说了,我去中学教书,每到暑期,也一定到这里。青岛有我许多亲友、师长和同学,这海滨胜地的风景是动人的,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一尘不染。海的颜色,天的颜色,树的颜色,柏油马路的颜色,连上风的颜色,一体碧绿。海上清晨看旭日,旁晚栈桥上乘晚凉,彩霞满天,渔歌遍地,清风徐来,微有秋意。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臧克家先是担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1937~1942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秘书、战时文化工作团团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三十军参议,三一出版社副社长。1942~1946年,任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候补理事。1946~1948年,任上海《侨声报》文艺副刊、《文讯》月刊、《创造诗丛》主编。
臧克家在40年代离开山东后,一直怀念故乡,他的诗歌从早期的《老哥哥》到后来的《海滨杂诗》,都流露着诗人对青岛风土人情的眷恋。
建国后,臧克家身居北京,时常怀念青岛的山水,怀念青岛的友人。他表示,我们祖孙几辈人在这里受教育,又在这里教育人。对母校山东大学臧克家也是情有独钟,他认为,没有山东大学,没有闻一多等诸多恩师,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她对我一往情深,我对她也一往情深。”臧克家多次重返青岛,寻访母校旧址,游览海滨风光,当然不会忽视恩师住过的“一多楼”和自己栖身的“无窗室”。这些地方留下过他的足迹,寄托着他的思念,“旧貌新颜,光华照眼,欢欣怎能禁情怀!” 1956、1960年臧克家又两次来青岛游览了崂山。北九水的美景和苹果园的香气不时激发他的诗兴,随即创作了组诗《果园集》,诗中咏道:“渤海湾臂抱崂山,崂山脚下大果园。一色青青望不到头,赶上花开象火烧天。”在建国三十周年之际,他于北京撰写了《青岛解放我重来》一文,表达了他对青岛的眷恋。1980年臧克家应邀为崂山题诗,他遂以粉碎“四人帮”时所写一诗相赠,该诗于1981年刻崂太平宫东门外石壁上,诗云:“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足见他对青岛的情缘。
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把闻一多在青岛的故居“一多楼”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在“一多楼”前开辟广场,树立闻一多塑像,臧克家为塑像题写了碑文:“杰出的诗人、学者、人民英烈闻一多先生,一九三0年受聘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讲授历代诗选、唐诗、英国诗选等课程。态度亲切民主,既富有学术家风度,又充满浓郁诗情,受到崇敬与热爱。先生爱国忧民,埋头学术研究,从唐诗入手,决心为颓废之中华民族,寻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文化良心。先生在校,为时仅二年,春风化雨,为国育才,瞻望旧居,命名‘一多楼’,略事陈设,依稀旧容,并于庭院立石,以为永念。俾来瞻仰之中外人士,缅怀先生高风亮节而有所取法焉。先生生平事绩,昭昭然在人耳目,兹不缀。”碑文表达了人们对闻一多的崇敬心情,出自臧克家的笔下更是最佳人选的佳作。
2000年1月臧克家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2004年2月5日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作者:
快乐海洋
时间:
2014-7-23 13:00
阅读分享好帖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7-23 13:59
快乐海洋 发表于 2014-7-23 13:00
阅读分享好帖
谢谢朋友的支持!
作者:
台湾路电鱼
时间:
2014-7-23 15:55
中学的语文课文,多年有臧克家散文入选,其影响从孩子开始、可见之大。
作者:
青岛海边散步
时间:
2014-7-23 16:06
阅读分享好帖
作者:
zhaochunjie
时间:
2014-7-23 17:06
臧克家,闻一多,梁实秋,老舍。。。让青岛的历史增添了不少亮点。谢谢介绍。
作者:
快乐海洋
时间:
2014-7-23 17:13
任春海 发表于 2014-7-23 13:59
谢谢朋友的支持!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