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青岛,王统照的第二故乡
[打印本页]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6-28 20:18
标题:
青岛,王统照的第二故乡
王统照(1897~1957),山东诸城人,是我国现代代著名作家。字剑三,曾用名息庐、鸿蒙、恂如等。自1926年3月始,开始定居青岛观海二路49号,先后居住近30年。王统照对青岛的感情很深,将青岛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青岛,他留下了许多令青岛文学天空星夜灿烂的作品,可以说王统照撑起了青岛文学的半个天空,离开他,青岛现代文学会塌掉半边天,他是名副其实的青岛文学这艘航船上的船老大。
王统照幼年丧父,但在母亲的倾心培养下,他分后在私塾、县高小、济南第一中学入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18年考入中国大学英文系,被推选为编辑,这期间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逐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20年1月,与郑振铎、郭绍虞等人成立文学研究会,这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社团。研究会坚持“文学人生”、“文学反映社会”等社会主义创作理念,对当时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统照积极高扬社团文学理念,发表了不少小说、新诗、散文和译作。1922年7月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学《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接着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1925年,第一部诗集《童心》问世。王统照在定居青岛之前的近10年中,文学创作成果颇丰,成为“五·四”后文坛上的一颗新星。
作者:
任春海
时间:
2014-6-28 20:24
引领青岛文坛
王统照的母亲早年移居青岛,他时常来青探望母亲,1926年3月母亲去世后,29岁的王统照怀着悲痛的心情为母亲奔丧。事后,他觉得青岛环境好,于是决定在青岛定居,于是他辞去了中国大学教授职位,离开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来青岛定居在观海二路49号。先后曾在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今青岛一中)任国文教师。
王统照的到来,使荒芜的青岛文学园地有了新绿。起初,他一直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常常独自怀想着过去,他在青岛的第一批文学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脱稿的。10多篇精短之作,如《搅天风雪梦牢骚》、《印空》、《买木柴之一日》等,虽未引起强烈的震动,但也给干涸的文学之漠——青岛带来些许新绿。1929年,王统照创刊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在创刊号上,王统照写了《我们的意思——代创刊词》,其中说:“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浪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青潮》的创刊,是以王统照为领袖的青岛本土作家的第一次群体亮相,宣告了青岛现代文学突破了报纸副刊的依附形式,以独立身份——刊物与社团正式登上中国文坛。《青潮》的出版,开拓了青岛新文学的园地,王统照为此费尽了心血,他不仅为文学青年修改文稿,校改翻译,而且自己深夜疾书,写出了《刀柄》、《火城》两部短篇小说。《青潮》虽然仅出版了两期,但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青岛本土文学定下了主调:写富于时代感的现实人生。这个传统后来被海外学者总结为四个字:感时忧国。
在青期间,王统照创作激情喷发。诗歌方面,创作了诗集《这时代》和《夜行集》。散文方面,出版了《青纱帐》散文集。小说方面,1933年创作了代表作长篇小说《山雨》,这部气势磅礴的小说含义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它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战、兵匪灾荒下的北方农村。《山雨》出版后,茅盾立即撰文称其为“在目前文坛上应当引人注意的新作”。吴伯箫把它与茅盾的《子夜》并列,称为“子夜山雨季”。此后,他又创作了《海浴之后》、《沉船》等,评论者倾向于认为,这些小说,基本上都是作者依据在青岛耳闻目睹的故事写成的。史料显示,在青岛前期创作的小说,王统照收集在了1928年由上海复旦书店出版的《号声》中,而散文和杂文,则收在了生活书店的《青纱帐》和《片云记》中。
1936年离青以前,王统照从未在青岛的大学教过学,但他的声望丝毫不亚于青岛大学杨振声、闻一多等教授,他用妙笔生花的笔触和培养新人的魅力引领了青岛文学这艘航船奋力前行,与青大的教授们共同创造了青岛文学史上的一段繁荣时期。
作者:
台湾路电鱼
时间:
2014-6-29 08:40
王统照是青岛文学领域的开拓者,才华出众,著作丰硕。
山东诸城多出才子,王统照之外还有现代诗人臧克家,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还有康生。
作者:
快乐海洋
时间:
2014-6-29 11:50
阅读分享好帖
欢迎光临 (http://bbs.china-ws.org/)
Powered by Discuz! X3.3